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活动 诗词活动

王风黍离_王风黍离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王风黍离_王风黍离原文及翻译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王风黍离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王风黍离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描写历史的诗句2.《杨州慢》中“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怎么理解3.王风黍离《黍离》对后世文

王风黍离_王风黍离原文及翻译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王风黍离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王风黍离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描写历史的诗句

2.《杨州慢》中“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怎么理解

3.王风黍离《黍离》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4.王风黍离重章叠句手法有什么好处

5.关于总结经验的诗句

6.联系《诗经王风黍离》看,作者为什么要写“彼稷之苗…之穗…之实”?

王风黍离_王风黍离原文及翻译

描写历史的诗句

       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杨州慢》中“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怎么理解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中“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王风黍离《黍离》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作感慨亡国之词~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王风黍离重章叠句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关于总结经验的诗句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联系《诗经王风黍离》看,作者为什么要写“彼稷之苗…之穗…之实”?

       1. 关于经验的句子

        关于经验的句子

        经验_词语解释

        拼音:jīng yàn

        解释:1.效验;验证。2.亲身经历过。3.感性经验。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对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总结,或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例句:此外,议员担任很多届,也更有经验去为民喉舌。

2. 关于“总结”的诗词有哪些

        1、《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知道的说我是心里忧愁,不知道的,不知道我在找寻什么。 2、《诗经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译文:如果没有礼貌道德,不死还能做什么? 3、《诗经大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译文: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这个山上的玉石很硬,但其他山上有更硬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石成器。

        5、《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6、《尚书》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的意思可以违背,但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必须要你自己承担后果。

        7、《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国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译文:顺从学习好的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困难,学习坏的就像山崩一样容易。

        9、《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左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

       好了,今天关于王风黍离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王风黍离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王风黍离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