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活动 诗词活动

水经注原文及翻译_郦道元水经注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水经注原文及翻译_郦道元水经注原文及翻译       对于水经注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1.水经注·江水文言文翻译2.《水经注 · 说水》文言文翻译3

水经注原文及翻译_郦道元水经注原文及翻译

       对于水经注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水经注·江水文言文翻译

2.《水经注 · 说水》文言文翻译

3.水经注卷三十七原文及翻译

4.水经注 阳城淀 原文及翻译

5.水经注巫山巫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6.水经注莱芜谷文言文翻译

水经注原文及翻译_郦道元水经注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江水文言文翻译

       水经注·江水文言文翻译如下:

原文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

       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翻译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

       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

       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

       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作品赏析

       作品《水经注》以《河水》开卷,河水指的是黄河。上古的地名比后代简单,黄河就称河,长江就称江。河流的通名早期称水,黄河称为河水,长江称为江水,直到《水经注》时代还是这样。

       到后来,河与江两个专名,也被人们当做河流的通名使用,如永定河、松花江等等,黄河,黄是专名,河是通名。河与江,原是黄河和长江的专名,后来成为一切河流的通名。

《水经注 · 说水》文言文翻译

       江水又东径黄牛,流经广溪峡,这就是三峡的开端。峡谷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这个峡谷从过去大禹开凿疏通江水,郭景纯叫做巴东之峡的那个峡谷。江水又向东去,经巫峡,是杜宇所凿用以疏通江水的峡谷。

       江水经过峡谷向东,又经新崩滩。这座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晋太元二年又崩裂。在崩塌的时候,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涌起几十丈的巨浪。现在险滩上都还有石块,有的圆的像竹篓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体崩裂掉下来,致使湍流激起波澜,所以叫做“新崩滩”。

       这个断崖所残留的部分,和其它众多山岭相比,还算是耸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里,有一座大巫山,不单是三峡所没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一比高低,与衡山、九疑山可一决雌雄。群山像翅膀一样靠着它,一起直指青云,它更接近银河,和群山一辨优劣。

       西面,就是巫山。这之间首尾长六十里,叫做巫峡,是借山起的名。江水又向东,流经流水滩。这里的水都湍急异常,鱼鳖都不能游弋,行人常常感到苦恼,他们编成歌谣:“滩头用尽力气与水相持,突然之间就会被水淹没与家人永别。”

       袁山松说:“从四川到这里,五千多里,顺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江水又向东流,经过宜昌县的北面,县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临大江,与夷陵遥相对应。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

       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

       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颜色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看上去非常鲜明。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

       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纡洄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望到这个石头,所以走路的人编成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下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看得清楚。”说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长的路后)回头望去黄牛山还像原来一样。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

       《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

       树木高大茂密,大略。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

       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仰头欣赏,俯身体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连了两天,忘了返回。

自然地理

       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

       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

       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水经注卷三十七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 · 说水》文言文翻译: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原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色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水经注》的影响: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 阳城淀 原文及翻译

       水经注卷三十七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 河水注

       原文: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县西,又南过云中县东北,从县南屈而东注。

       翻译:黄河又南流经赤城东,再南流经定襄县西,再南流经云中县东北角,从县南曲折向东流去。

       二、洛水注

       原文: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晋昌山,昔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绕城邑三周入地,谓应之。以伐楚遂霸,此山即秦文公所猎之处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商县,积石阻流,分为二水,枝津南流入丹水,本源西流入洛水。西源出谷口,谷水与霸水会于洛阳之东。

       翻译:洛水发源于京兆上洛县晋昌山。从前秦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下来,环绕城邑走了三圈后进入地里,他认为有预示(应验)。因为攻打楚国而成为霸主,这座山就是秦文公打猎的地方。

       洛水有两个源头,东源出商县,积石阻挡水流,分为两支流,分支的水流往南流入丹水。主源的水往西流入洛水。西源出自谷口,谷水和霸水在洛阳的东边交汇。

       三、渭水注

       原文: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在岐山西,即清阳山也。连亘八百里,入关中而东注。

       翻译:渭水发源于首阳县的首阳山,在岐山的西边,也就是清阳山。山脉连绵八百里,进入关中后向东流去

水经注卷三十七古代水利与地理的交叉视角

       一、水利工程与地理环境的互动

       本段分析了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理形态、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同时,也探讨了水利工程如何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如改变河流走向、防止洪涝。

       二、 古代水利工程的地理意义

       本段阐述了古代水利工程在地理层面的意义。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为交通运输、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持。此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甚至成为地标,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三、 水利与地理研究方法的融合

       本段讨论了古代水利研究与地理研究方法的融合。一方面,水利研究需要依赖地理学的知识,如地形分析、土壤类型研究等;另一方面,地理研究也需要借助水利工程的数据,如水位变化、河流流量等。

       四、古代水利对现代地理学的启示

       本段分析了古代水利对现代地理学的启示。古代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古代水利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过程,对现代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水经注巫山巫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诗词原文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①。渚水潴(zhū)②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③,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guàn)童④,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⑤,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⑥也。

       注释  ①渚:水中小块陆地。  ②潴(zhū):积聚。  ③匪直蒲笋是丰:不只蒲笋之类的水草十分丰盛。  ④娈婉丱(guàn)童:天真活泼的孩童。娈:美好。  ⑤折芰:采菱。  ⑥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

       译文  博水又向东流,经过谷梁亭的南面,再向东流经过阳城县后,就散作一片湖泊。方圆有数里之大,不止生长芦苇,更盛产菱藕。等到成熟,不论妇女、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架着小舟到湖中去采菱。这时有人大声唱阳春之曲,湖水碧绿为人喜爱。采菱的人都不知道疲倦,歌谣在水上飘荡。作者在路过时曾见到这个景象。这就是阳城淀呀。

水经注莱芜谷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为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出自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原文:

       《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

       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译文:《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一百多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

       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绝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走入幽深的山谷,都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更加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处有两个石洞,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一丈多。

       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的地方,洞里还留有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痕迹。山谷中树木茂密,人迹罕至。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

扩展资料:

       

       莱芜谷全长 20公里,谷中古树参天,两边奇峰突兀,山、泉、潭、瀑、洞分布于峡谷,至今保持原始风貌。金泰山山势雄奇,形似泰山,山顶有拱北石、罗汉石、巨蟒岩等景观。石云山海拔840米,山上奇石遍布。

       天门峡在石云山北麓,长约5华里,峡中谷壑交错,内有情人谷、龙凤谷、鹿鸣谷和蝴蝶谷,还有饺子石、元宝石、花盆石等景观。在莱芜景区中位居第一。

       好了,今天关于水经注原文及翻译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水经注原文及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水经注原文及翻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