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观沧海朗读_观沧海朗读节奏划分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观沧海朗读_观沧海朗读节奏划分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观沧海朗读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求人教版初中的所有古诗mp3朗读文件2.短歌行曹

观沧海朗读_观沧海朗读节奏划分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观沧海朗读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求人教版初中的所有古诗mp3朗读文件

2.短歌行曹操原文朗读(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视频)

3.七年级语文第4课《观沧海》,怎样学习孩子才更有兴趣、更有收获?

4.曹操《观沧海》说课稿

5.《观沧海》优秀教案

6.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大全

观沧海朗读_观沧海朗读节奏划分

求人教版初中的所有古诗mp3朗读文件

提取码:?zs26?

       内容提要?学习古诗文,朗读是关键。只有反复朗读,烂熟于心,才能前后联系,浑然一体,真正领悟文本,对文本才有发言权。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中,我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对文本的赏析结合起来

短歌行曹操原文朗读(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视频)

       读观沧海产生的感觉如下:

       一、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句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意欲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气势宏伟、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气势宏伟、雄心壮志的胸怀和感情。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虽然是景物描写,但是作者以景衬情,实际上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真是的雄心壮志。

       三、一揽天下、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是细细体会景物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我们就能知道作者所描绘的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的壮阔景观,作者的内心积极无比,自信无比,感觉自己就是那丰茂的草和涌起的洪波,定会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功绩。

       四、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态度。作者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七年级语文第4课《观沧海》,怎样学习孩子才更有兴趣、更有收获?

       三国曹操的诗歌短歌行怎么读和拼音?

       《短歌行》注音全文:

       三国曹操

       duìjiǔdānggē,rénshēngjǐhé!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pìrúzhāolù,qùrìkǔduō。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kǎidāngyǐkāng,yōusīnánwàng。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héyǐjiěyōu?wéiyǒudùkāng。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qīngqīngzǐjīn,yōuyōuwǒxī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ànwèijūngù,chényínzhìjīn。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yōuyōulùmíng,shíyězhīpí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wǒyǒujiābīn,gǔsèchuīshēng。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míngmíngrúyuè,héshíkě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yōucóngzhōnglái,bùkěduànjué。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yuèmòdùqiān,wǎngyòngxiāngcún。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qìkuòtányàn,xīnniànjiùēn。

       契阔谈_,心念旧恩。

       yuèmíngxīngxī,wūquènánfēi。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ràoshùsānzā,hézhīkěyī?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shānbùyàngāo,hǎibùyànshēn。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zhōugōngtǔbǔ,tiānxiàguīxīn。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全诗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出处:东汉曹操所作的《观沧海》。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观沧海

       曹操《短歌行》全文

       汉代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末。

       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时间在建安十五年。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_等人的唱和之作。

       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五月。

       诗词赏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作者简介

       曹操原本出身于官宦世家,后来成为一方诸侯。他是一位著名的的政治家,对于政治最初的远见之处便是体现在董卓的身上。曹操看出董卓这个人心怀不轨,并非什么善良之辈,如果利用董卓的实力来解除危机,事情只会越来越严重。果不其然,董卓进京后的操控国家大权,行事暴虐,造成了更大的灾难,三国的局势也因为董卓的出现而拉开了序幕。

       曹操深知如果自己想要有一番作为,就需要大量人才的辅助,他的先天条件远不如袁绍、孙权等人,他没有强大的背景,更没有现有的基业,他要想成功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奋斗。再加上,他在当时也并非全能之人,实力在他之上的人比比皆是。所以他需要拉拢一大批的有才之人,同自己一起奋斗,光是一人之力很难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后来,曹操在奉承皇上将都城迁到许县之后,趁机网罗了大量的人才。曹操对待有才能之人十分的渴望,总是想尽办法的想要得到,从来不怕别人说。因此,他在招揽人才的时候都是持着礼贤下士的态度。

       曹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方法,他并不是看重虚名的人,也不认为那些名扬四海的人就一定名副其实。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只要有一技之长,绝对会受到重用跟尊敬。

       曹操在政治上也很尊重别人的意见,关于一些重大的决定,他总会自觉地询问众人的看法,对于一些众人觉得不可行的决定他都会认真考虑,然后找出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对于一些看法略有偏颇的人,他也不会处罚,反而还会鼓励他们。正是因为他对待贤才这种宽宏大量的行为,才使得他能将众多的人才留在自己的身边。

       不仅如此,曹操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立下的严明的军纪,自己都会遵守,他也善于用兵,三国时期各地诸侯都有各自的欲望,导致战争不断,而曹操能在这么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实力不断扩大,就证明他在指挥作战方面很有天赋,军事才能也十分杰出。

       百度百科--短歌行二首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怎么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

       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关于曹操的《短歌行》朗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观沧海》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写的一首四言古体诗。这首诗歌怎样学习学生才更有兴趣、更有收获呢?

       我觉得可以这样指导孩子们学习:

第一,由评价曹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初一的孩子,或多或少都看过《三国演义》的图书或者影视剧,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一定是较为熟悉的,而且孩子们一般都会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奸诈、心狠手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贼子。带着这样的评价,引导孩子学习这首诗歌,看看曹操到底是不是这样一个人?

第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这首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韵律,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这首诗歌的磅礴气势来。

       因此,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反复诵读,以声求气,读出诗韵,读出诗味。

第三,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勾画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结合注释,疏通句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示例:大海宽广辽阔,水势浩荡,海中岛屿罗列,高耸挺立。大海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耳旁秋风阵阵,草木摇动;眼前海浪翻涌,惊涛裂岸。举目远望,日月星辰,好像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升起降落,运行不息。整幅画面,壮阔雄伟,气势磅礴。

       诗歌的开头一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诗歌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有难度,但是课文下面有注释,可以帮助孩子疏通理解。此外,还要让孩子明白,“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曹操诗歌《步出夏门行》的每一章的结尾都有,是一句套语,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第四,体会诗人的情怀美。

       “诗言志”,也就是一首诗歌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追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作者曹操的思想感情,可以在此时介绍相关背景。

       示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胡人南侵,曹操带兵北征乌桓获胜,回师途中,登碣石山,作此诗。

       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再次让孩子诵读诗歌,想想画面,由壮阔雄伟、气势磅礴的大海联想到曹操的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远大的志向,宏伟的抱负。

       学习了这首诗,要让孩子明白曹操的阴险奸诈、心狠手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贼子形象是不够的公正的,是不够客观的。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博大、胸襟开阔、志向远大、抱负宏伟、心系天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曹操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课外介绍学生阅读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代表作。

       不知大家对我指导孩子学习这首诗歌的方法有什么看法、意见和建议,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更多内容请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

《观沧海》优秀教案

《观沧海》说课稿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 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交代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观沧海》说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 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 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 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 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③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④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五、 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大全

       《观沧海》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丰富、奇特的想象。

        3、 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 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 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 海水 树木 草

        实景: 秋风 洪波 欣欣向荣 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 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三、诗歌欣赏

《观沧海》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峨眉山月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南逢李龟年》《夜上受降城闻笛》《诫子书》《秋词》《夜雨寄北》等等。

       

七上语文课内古诗词大全

        1、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9、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3、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

        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4、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潼关

        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背诵古诗文有以下好处:

        1、增强记忆力,记忆古诗文,无疑等于每天做一套脑体操。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学生头脑中有大量的名篇佳句,还担心他将来写文章不文思泉涌,出口成章。

        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蕴含在古诗文经典中,背下这些优秀篇章,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能经常进行古诗文朗读比赛,即可形成壮观的朗读氛围。

        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千古美文,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

        6、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背下大段的古诗文,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7、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坚持力,培养学生的耐性,在长期 坚持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8、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以载道,背下精选的经典古诗文,等于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

        9、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观沧海朗读”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