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货殖列传读后感_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zmhk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货殖列传读后感_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货殖列传读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

货殖列传读后感_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货殖列传读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古代商业书籍有哪些 有没有它的读后感?

2.10篇化学小故事及读后感

3.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4.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篇

货殖列传读后感_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古代商业书籍有哪些 有没有它的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读后凌通更强烈地认为危机行业的未来是光明的,而且不需要为它的好转未来找一个具体的理由,由于它处于极端的低迷中,就是它复苏和好转的理由,这一思想是在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产生的强烈感受。

       史记中记录了古代两大著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的商业理论和商业活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不要寻求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一旦有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实际股票就没有买入价值了,一旦有上涨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不要抛售了,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体利多的困难阶段下手。同时要理解相信价格的变化总是向反方向变的,上涨总会转化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会转化为上涨!

       我们如果在完全看不到利多的情况下,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一定能买到极好的价格,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利多和上涨的消息,所以买入后就不可能形成快速的上涨,寻求买入后马上上涨,永远不可能买到好价格,甚至永远也不能挣钱,俗话说的好,财不入急门。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在人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买入之后,一定不会很快上涨。买入之后,必定经过一个时间的推移,因为变化是需要时间的!为了明天的上涨而买入,这不客观,明天与今天的时间差太短,这中间没有出现较大积极变化的可能,任何一个积极的变化,总是要跨越较长的时间。

       在这点上,古代商业家计然和白圭分别提供了更伟大的思想,计然指出:天旱资舟,天涝资车(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才是商业和经营的规律。在古代商业家的眼里,所有的商业行动都是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准备,等待时间的推移,实现收益。白圭则提出,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两位商业家都不为明天操心,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不是为明天挣钱做准备,而是为更长久的未来做的准备。

       计然和白圭认为经商一定要利用,“时用”关系,“时用”关系指的是,人们需要某个商品的时间和这个商品处于充足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东西多时大家往往不需要,价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时东西往往不足,商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供给充足价格下跌是买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会出现东西少,大家又要用,价格高的情况,这时商人就卖出。凌通认为“时用”变化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商品的供需关系不一样,从而导致价格不一样,来获取利益。在两位大商业家眼里,价差是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差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价差之母。

       在一个极端的困境中,极端的抛售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创造出新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自然会挣钱。不要试图在某个低价买入后,次日就获利,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体的利多才买入,那是已经晚了。在极端的困难和极端的悲观,极端的抛售和极端的利空情况发生时,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而时间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会出现。根本就不需要投资人去寻找、去发现、去预测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资人等待!

       这是商业和投资的基本规律也是凌通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的心得!

10篇化学小故事及读后感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

       《史记》中的好词:

       《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8会说话,数下自然形成小径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这句话说的虽然是桃李一类的小事,却可以用它来比喻大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己本身正派,没有政令也会照做,本身如果不正,虽然有严令也不会遵守

       《项羽本纪》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沾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是上天要使我灭忘,不是我用兵的错误。

       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大可以拔山 豪气盖世无双

       《屈原贾生列传》

       盖自怨生也

       是因为怨愤引起的啊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在困难的时候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操劳,辛苦,困倦,疲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喊爹娘的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这世道上所有有人都是在混浊中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醉(糊涂)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然后才是个人恩怨

       《史记》十大名篇: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百炼成钢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

        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 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语源:民间传说:"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去,回书'隔壁王二不曾偷'。

        现意:比喻要想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愈加暴露,弄巧反拙。也作"此地无银"。

       刀耕火耨

        火耨(nòu)者,用火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

        宋?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记载了这种耕作技术:"每欲布种时,则先代其林木纵火焚之,俟(sì)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所收必倍,盖史书所言刀耕火种也。"现在,无机化工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刀耕火耨的 耕作方式已经基本消失了。

        语源:《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耒(lěi)耜(sì)为食。"

        现意: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刀耕火种"。

       点石成金

        黄金在古代时,是作为财富的象征。历代都有一些梦想点石成金的人,如刘安、汉武帝、王莽等等,这些人组织了一大批人才,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用于炼金术。《史记》记载:"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抱朴子》记载:"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哪些在当时可以称得上为一流的化学家,企图利用当时已经得到的各种化合物,如铜、铅、铁、锡等金属,丹砂、雌黄、硝石、矾石等无机化合物,统称"五金八石",在炼丹鼎中,通过采用加热、蒸馏、升华等化学过程,使低贱的金属点化为黄金,当然,最终除了得到一些锌铜合金,色如金而无金性的"伪金",几乎一无所获。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们哪种经过人工处理,改变物质的性质及结构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炼金术所依据的天然物质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自然进化论",是一种非常革命的思想,现代的化学工业无不是由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构成的,实际上,现代的化学家已经成功通过人工核反应,用快速中子轰击汞原子得到金,实现了古代炼金家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语源: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金,以足逋赋。"

        原意:传说中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

        现意: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砂金,山金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砂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化学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成为财富的象征,古代常常作为流通货币,至今仍被许多国家作为金属硬通货币储备。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沙里淘金"的艰辛: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语源:宋?王谠《唐语林?赏誉》:"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原意:从沙里淘出黄金。

        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

       容做一件事情十分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石破天惊

        毫无疑问,能产生"石破天惊"的,只有火药的作用。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火药的发明来源于古代的炼丹术,硫磺、硝石等都是炼丹家们的主要原料,它们混在丹鼎中的机会是很大的,一旦被加热,发生爆炸事故,于是,于偶然间发明了火药。唐代的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中就记载了此事:"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而及烬屋舍者。"当时一些身兼"军事参谋"的术士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对此作了改进及改良,并首先用于军事用途。唐德宗时,藩镇割据,李希烈据汴梁,刘洽去攻,李的部下方士用火药箭烧了刘的军事设施,这是最早记录火药的用途。从此,冷兵器时代逐步进入火器时代,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规模及面貌,早期的火药极不稳定,进入十九世纪,逐步被更稳定有效的TNT炸药所替代。

        凡事必有两重性,火药一方面用于战争,造成大量的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用于日常的工农业生产,造福人类,无论架桥铺路,还是开山取石,火药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一阵阵"石破天惊"的巨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语源:唐?李贺《昌谷集?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原意:形容箜篌乐器声音高亢激昂,出人意外,不可名状。

        现意:比喻对某一事件感到意外震惊,或对文字议论出奇而惊人。

       水乳交融

        乳液是一种多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相液滴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和它不相混合的液体之中,此种体系皆有一种最低值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儿大大增强。乳液的类型很多,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水包油型(O/W)型,水为连续相,油为分散相,如牛奶、天然或合成胶乳;另一类为油包水(W/O)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如黄油、雪花膏等。"水乳交融"当指前一类,这类乳液可用水无限地稀释。乳液在工农业生产、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大量的应用,牛奶就是蛋白质、脂肪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营养品。 天然胶乳是热带橡胶树分泌出来的聚异戊二稀树脂的水分散液,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化学工业上的乳液聚合也是利用乳液形成的原理,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高分子合成方法,生产的胶乳可以直接用作涂料及粘合剂,经过凝聚干燥后,又可得到固体树脂或合成橡胶。

        语源: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师呵呵大笑:'如水乳合。'"

        原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

        现意:比喻关系密切,十分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也作"乳水交融"。

       涂脂抹粉

        从古到今,妇女们都喜欢通过涂抹脂粉来装扮自己。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润泽,既保护皮肤,又美观可爱。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通过不断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基料构成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油剂型:脂肪含量高,适用于干燥皮肤,如香脂、冷霜等。

        2、水剂型:水份含量高,适用于油脂多的皮肤,如杏仁蜜、雪花膏等。

        3、药剂型:添加了各种药用成份,有一定的营养及治疗效果,如珍珠 霜、人参霜等。

        当然,使用化妆品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堵塞皮肤毛孔,影响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皮炎或过敏,对健康有害无益。

        语源: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富家郎君。"

        原意:女子化妆打扮。

        现意:比喻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掩饰,欺骗别人。

       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商代《诗经?小雅?采绿篇》记载:"终朝采蓝,......",到了汉代,"取蓝"的规模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

       "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蓝色的靛蓝化合物。这种取蓝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影响广泛。1883年,法国化学家Bayer测定出了靛蓝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双羰基、双苯环含氮化合物。1897年西德BASF公司首先采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靛蓝。用靛蓝印染纺织品,颜色鲜艳,经久耐磨,至今仍旧大量使用,当代最流行的牛仔裤就是这样染成的,当然,所用的靛蓝已非"青出于蓝"了,而是通过有机合成而得到的。

        语源:《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原意: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蓝草更深。

        现意: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如胶似漆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就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今的粘合剂几乎可以粘合任何物质,从日常用品到航天飞机,粘合剂都是必不可免的。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古称"中国漆",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禹贡?夏书》记载:济河的作用"唯兖州......贡漆丝",可见,生漆与丝绸齐名,同为我国古代的贡品。如今,漆的品 种繁多,在建筑、家俱、五金等等都要用到,起到防护及美观的作用。

        粘合剂和油漆,使用时都非常注重它们对物件的附着能力,因此,用成语"如胶似漆"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最恰当不过了。

        语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原意:如同胶漆粘着一样。

        现意:形容相互之间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多指夫妻感情深厚。也作"如胶如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1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读后感范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2

        通读了一遍《太史公自序》,我对整部《史记》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太史公的人生经历,思想道德,写作目的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可分为三部分:一为清晰地历叙了世系和家学之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之经历;二则以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及其着书的艰难过程;三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一个人若要写出像《史记》这样的巨作,想必一定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辞劳苦的耐心,当然在这般毅力与耐力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得不写的缘由,才能支持着作者坚挺着耐住无边寂寞与漫长岁月。

        然而,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复杂的,在其着书过程中的一个变故使他更为坚定、更为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这本巨作。以李陵之祸为节点,把他着书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写作缘由比较繁杂:其父任太史公时留滞周南而不得与从事,以至抑郁发愤且卒,《史记》乃为完成父亲临终之嘱托;“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父死,司马迁必为太史,《史记》乃宗族传统之延续;“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史记》乃太史职责之自律。第二阶段的目的相比之下较为单纯专注: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他以古代圣贤身处逆境、发愤着书的事迹自勉,“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自序的第二部分,由壶遂之问引出了太史公欲以《史记》上续孔子之《春秋》的想法,同时也为《春秋》之实质作阐述,它不仅只有讽刺之意,亦有夏商周之德,来纠正某些人对《春秋》的谬见。以《易》和《尚书》为例,表明并非遇到了类似于伏羲、尧舜的明君就无须着作,继而说明着《史记》的重要性。全序规模宏大,涉及范围广阔,除了政治时事外,还涉及医药(《扁鹊仓公列传》)、对外军事(《卫将军骠骑列传》、《南岳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文学(《司马相如列传》)、文教事业(《儒林外传》)、金融商业(《货殖列传》)、占卜(《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此外,太史公着《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以专题的`形式记载和论述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

        各序相互联系,引经据典。例如:《伍子胥列传》中“维建遇谗”可与《楚世家》相联;太史公论及墨家时就引用了《墨子》关于尚尧舜之道的言论。《世家》和《列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价值观。例如:在《吴世家》中,运用正反论证以表明作者对太伯让位、季札不慕权力的高风亮节的赞许,和对吴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喋血残杀的嘲讽和反拨。在《游侠列传》中,作者记述了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救人于难,济人于贫,守信守诺的仁义精神。在《平津侯列传》中,王族大臣奢侈浪费争高强与公孙弘节衣缩食形成强烈对比,作者以此讽刺统治者的奢靡并提倡节俭的生活态度。

        因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故从自序来看,《史记》记载了大量与楚相关的史料,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还是之后的“亡秦必楚”、楚汉相争都有很多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与以前我被灌输的观念不同。以前一直有个观念:历史上关于“楚”的史料很少,大多与其原不被中原认同并被视为南蛮有关。现在,也许我可以推翻这个错误的观念了,并免除它对我的干扰。

        就个人而言,我对项羽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在读《太史公自序》的时候就惊喜地发现相关的篇目较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日后读《史记》的兴趣。惊喜之余,我也对太史公记述历史的方法而感叹,他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叙述楚汉之争这一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以小见大。其中,单是困扰、削弱项羽的部分就至少有六篇:《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

        另外,读过自序后我有些疑问:

        其一,提及儒、墨、法三家思想要旨时,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一句写“虽百家弗能易也”“虽百家弗能废也”“虽百家弗能改也”?感觉读起来会有些拗口,不连贯。

        其二,出自自序的第二部分,“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为什么“立身”是孝道的终极阶段?司马迁在后面还提到立身,即立身扬名。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重新激荡,放飞梦想

        假期时间有幸读到了吴晓波先生最新力作《激荡三十年》,给我的新的收获,仿佛昨日经济发展的一幅幅展此刻面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此刻的工作学习奠定激荡的种子。好久没有读书了,看到这些真的不明白是感悟还是什么,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国女子网球队已经签约块半个月了,就是在企业的网站见到了简简单单的宣传,我说哥们此刻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没事找事的时代了。健康电视专家是我们吗?我们还能炫出什么不切实际?不是我吃里爬外,我真的看到家里的事情,有力不能为啊!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样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潜力谁就有自我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资料,我们能够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能够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能够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状况、商家状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构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明白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状况下,必须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状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吴晓波先生花了四年时间来完成的又一力作《激荡三十年(上)》,这本书是在07年的1月分出版,也就是说距今也但是一年多的时间,但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很多重点大学研究生导师推荐给研究生的读物,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关于发展、关于企业、关于企业家命运的历史。吴晓波先生为我们重回历史打开了一扇小窗,透过它,你能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企业及企业家的命运如何随历史大潮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他将有助于加深你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理解。从字里行间,你能够把握到中国改革开放燥动的脉搏,窥视到中国历史前行的轮辙,领悟到企业成长的真谛。

        能够说,不读此书,将会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要想成为中国下一代的商界精英,务必对中国过去的企业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所谓,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说是一场没有计划的运动,有的只是中央领导简单的追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实在特殊得让一群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也有时会束手无策,他们只想让中国早一点富强,人民的生活好过一点而已。

        从文中,能够看出中国的改革是始于思想解放的,往往思想解放一旦被提到政治层面,接下来必定是轰轰烈烈的改革春雷,1978年如此,1992年如此,2008年看来又如此(很可能是政治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预兆)。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如中国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中央决策层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产物,其实不然,历史以真相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往往是由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爆的,是由一步步无奈的抉择所组成的。如联产承受职责制的创立,竟然是一群走投无路的村民为生计而做出的政治冒险;默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其实是中共迫于一群上山下乡返城无法就业的知识青年而作出的巨大的政治让步;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除了?检验真理标准?及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外,还有一场关于民营企业?雇工人数多少?的大讨论,而这场事关民营企业宿命的大讨论,竟然是因一位叫?年广久?的傻瓜引发的;更出人意外的是,最初政府招商引外资时,回来投资的港商竟然是当初被政府严打的偷渡客,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指甲钳大王中山的梁伯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从当初办民营企业会被视为反革命,至办民营企业被人笑话,到名不正言不顺,到允许做国营企业的垫脚石,到视为?私生子?,再到名正言顺。每一次的重大政策调整,每一次的宏观调控,首当其中的肯定是民营企业,在媒体眼中,他们每次都会成为批判的典型,讨伐的对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得实在太艰辛了。从这部书里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一样存在进化论,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无数次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磨难后,被证明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类型,当然,存活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就已经死亡,如知名的温州?八大王?。生存实在不容易,而背负着伦理道德负担的生存更为不易,那些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很深的原罪感,一来因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高考考场的失意人,走投无路的无业青年。二来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透过灰色的原始积累,钻法律与政策的空子,游走在禁区边缘而得以存活的,所以,他们整个群体都显得有点负疚感。事实上并非他们坏,而是因为现实让他们选取的,只能是那样的卑微生存方式。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先知先觉的人物。深圳的崛起,最就应感谢的也许就应是招商局的袁庚,是他,一个连处级干部也不是的小人物,竟然能够在中央决策层要回了一个圈?蛇口工业区,然后在里面完成了一项历史重任,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一个傻子?年广久?,抓住了中央默许民营企业存在的漏洞,硬是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傻子瓜子王?;中关村,让一群率先敢于下海办企业的干部顺利成了百万富翁,其中就包括了日后的?民族骄傲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在南方,一个叫王石的青年,只因看到了一出土地拍卖新闻,随即将企业转做房地产,日后竟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标志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一个转业军人,拼命死钻复杂的程控机技术,结果让其一不留意带出了一个影响世界IT业的民营企业,他就叫任正非,而他所创立的企业,就是这天的企业标杆?华为;而身在国外读博士的张朝阳,在网络信息时代新经济的原始诱惑及一位新媒体研究教授的鼓动下,毅然回国创业,于是门户网站sohu应运而生

        国有企业改革,一向以来改制不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企业里的人。当习惯了官商作风,习惯别人看自我的眼色的行事,习惯了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思考、不愿改变时,即使是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失败的。早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限于企业经营者与主管部门的争权与放权,利润留成等宏观层面,根本没有触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没有触及企业的人事,福利,激励等敏感禁区,而是寄期望于国家的政策照顾,这样的改革思维,如何能扭转乾坤。国有企业,能够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一样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相反,一向得不到宠幸的?私生子民营企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打击,却总遇强越强,到最后,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再次证明了,?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这一千百年来早已为人所熟记的名言。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忘了这一句,迟早会死的。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伴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沦落的还有商业道德,巨大的利益空间,让原先朴素无华的人学会了奸诈,学会了斤斤计较。记得书中有个注记提到,海南上的人原先在买卖时,是不敢收钱的,交易时要卖者把钱压在箩筐底并且走远了才敢收钱,然而就在海南宣布成为改革试验区后,天南地北的?倒爷?就到海南炒起了汽车进口批文,原材料批文,黑市外汇,过不了多久,当时的省委书记给中央汇报时感慨万端,说利益使海南人民风?晋江假药案?,他让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封疆大员项南引咎辞职;还有温州的造假事件,近乎疯狂的地下金融活动排会?或?抬会?等。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到了让人迷失本性的地步,在书中,作者无限感慨地说市场经济的冷漠本性显现无遗了。

        自从1978年那场有历史新纪元好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就注定是世界眼中的焦点所在。而唯一遗憾的是,中国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却没有产生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点一向让外国人想不明白,更让我们想不明白。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忘却了真正好处上的思考,忘却了我们是一个人,而且背靠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夺利了,而忽视了自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及生命的好处,也许,著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能帮忙大家找回一种对历史的感觉,重温一下一群人的来来往往,然后各自都能思考下自我的人生好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足以改变一代人。而这天,期望凭借这本记录了这30年以来酸甜苦辣的书,能够改变下一代人。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我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千万别忘了回头一顾,也许这样自我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夜静更深,我在电脑前敲下了以上文字,此时,已接近凌晨2点,而我的那本《激荡三十年(下)》尚在路途中。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前几个月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写78年到08年的企业史,书中提到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下两册,总的感觉就是感慨万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与其说是改革史,还不如说是一群食螃蟹者的创业史。但可惜的是,当初成功的创业家在30年后却寥寥无几,这当中固然有体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杀,但其中也有草根创业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后不思上进,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等,但总的是来说就是,我们在变化过程中却忽视了变化,错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没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自我努力或专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创业家,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史上能够说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启蒙者,但是却一向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当初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无数徘徊于体制外的倒爷,当然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机倒把分子,但并不排除,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真正开启者,(个人认为之所以有投机倒把,主要是受体制内购销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当权者主流政策意识的承认和重视),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群既作榜样(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怜人,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况。更可悲的是,等到企业家成为社会新贵的时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体,急躁的人们却早已把那一群启蒙者给忘了。个人所悲的就是,我们的民族何时成了一个急功近利、整体浮躁的民族,竟忘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难道真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所言,由于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把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给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们作了一个历史总结,确切地说,那更像是历史重演、回放,清楚地为我们再现先辈们的血汗史、创业史。当初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有忘记专门安排一章《货殖列传》,而那正是?仕农工商,商为下?的时代。这天市场经济虽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但是,关于中国的商业史,除了杨小凯教授写的晚清、民国、新中国经济史外,难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荡三十年》填补了这个空白。更为难得的是,不知吴晓波先生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在书中,专门安排了一节来写一个平平凡凡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被中国数千万网友认为是最有机会?感动中国?的,却最终没有获评的一个数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轮车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财经类著作中穿插了十分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为止纪念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礼待),在铜臭味十足的赚钱世界中洒下了点?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与伦理道德的丢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实质上他想做的就是,期望以自我的绵力改写这个历史轨迹。

        熊彼特有句?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以至于有人说整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只有?变化?,在变化如此多端的世界,如何理解这个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我想我们需要好好地补上这一课。但历史只有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细想一下,那句?没有历史包袱会走得更远?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

        为何中国总有写不完的企业败局,我想,可能与我们忽视了某样东西有关。而那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其实看完上集时,还有一篇读后感。再次把他拿出来,算是对各位的支持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同时,也是借机向各位推荐一下这本书。

       好了,今天关于“货殖列传读后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货殖列传读后感”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