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咏史八首其二翻译_咏史八首其二翻译及原文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咏史八首其二翻译_咏史八首其二翻译及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咏史八首其二翻译”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

咏史八首其二翻译_咏史八首其二翻译及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咏史八首其二翻译”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咏史八首(其二)

2.关于松柏的诗句和意思

3.临江仙 杨慎翻译

4.咏史原文_翻译及赏析

5.关于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诗句(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翻译

咏史八首其二翻译_咏史八首其二翻译及原文

咏史八首(其二)

       左思:咏史八首(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①]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③]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④]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⑤]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⑥]

       [①]古诗曰:郁郁园中柳.毛苌诗传曰:离离,垂貌.

       [②]史记,魏王曰:寡人有径寸之珠.七发曰:高百尺而无枝.

       [③]韩诗内传曰:所以为世子何?言世世不绝.孔安国尚书传曰:胄,长子也.谓卿大夫子弟也.广雅曰:蹑,履也.西都赋曰:英俊之域.尔雅曰:僚,官也.

       [④]周书,汤曰:吾欲因地势所有而献之.列子,俞氏曰: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⑤]班固汉书金日磾赞曰:夷狄亡国,羁虏汉庭.七叶内侍,何其盛也.七叶,自武至平也.又张汤传赞曰: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也.董巴舆服志曰:侍中、中常侍冠武弁,貂尾为饰.

       [⑥]汉书,冯唐以孝着,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说文曰:伟,奇也.荀悦汉纪曰:冯唐白首,屈于郎署.

关于松柏的诗句和意思

       典故:

       1,金张藉(或籍)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指西汉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

       2,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即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

       作用:

       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临江仙 杨慎翻译

       1.关于松柏的诗句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苞:茂盛。

        《诗经·小雅·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汉·刘向《说苑·谈丛》

        长松落落,卉木蒙蒙

        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卉:草。

        汉·杜笃《首阳山赋》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遭遇。

        汉·刘桢《赠从弟》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郁郁:茂盛的样子。 离离:繁茂的样子,苗:指幼树。径:直径。茎:树于。荫:遮蔽。百尺条:指高大的松树。

        晋·左思《咏史八首》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连林:树多而结成林。独树:指青松独立。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朝:早晨。华:开花。戒旦:指黎明。隆冬:严冬。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古风》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唐·李白《南轩松》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唐·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松柯:松树枝。

        唐·岑参《感遇》

        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唐·李群玉《赠元绂》

        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意谓水性流动,松柏坚定。

        宋·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霜风:秋风。

        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为然:是这样的。

        宋·苏辙《服茯苓赋叙》

        松柏何须羡桃李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两句形容柏树之粗壮高大。

        唐·杜甫《古柏行》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落落:高超出群的样子。冥冥:深远的样于。烈风:大风。

        唐· 杜甫《古柏行》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文章:树木上的纹路。

        唐·杜甫《古柏行》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岁老:年代久长。弥:更加。阳骄:太阳暴晒。阴:枝叶繁茂。

        宋·王安石《孤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宋·张耒《夜坐》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相对:两棵桧树相对。敢:不敢。未要奇:不标新立异。九泉: 指地下。蛰龙:潜伏着的龙。

        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2.描写松柏的诗句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近现代:陈毅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

        2、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放言五首·其五》唐代:白居易

        译文: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3、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山居即事》唐代:王维

        译文: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4、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院中独坐》元代:虞集

        译文:那绕屋而长的松树已是高大茂密,尽把那风声错当成故乡的江涛雨声。

        5、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咏史·郁郁涧底松》魏晋:左思

        译文: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3.关于松柏的诗句有啥,急

        欧阳澥 句 离家已是梦松年。

        无名鬼 句 芫花半落,松风晚清。 赵嘏 句 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陆龟蒙 句 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萧洒侯。 陈蓬 句 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题松山) 廖凝 句 落尽最高树,始知松柏青。(《落叶》)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檀栾竹影,飙松声。

        不烦歌吹,自足娱情。 灵澈 句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伤古墓》)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萧颖士 江有枫一篇十章 我朋在矣,彼陆之子。如松如杞,淑问不已。

        韩愈 条山苍(中条山在黄河之西)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元淳 句 弟兄俱已尽,松柏问何人。(《寄洛中姊妹》) 郑符 闲中好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

        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李世民 咏小山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

        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李隆基 续薛令之题壁 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

        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张九龄 答陆澧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王维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刘长卿 听弹琴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李白 铜官山醉后绝句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李白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韦应物 寄璨师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 韦应物 宿永阳寄璨律师 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 韦应物 雪行寄褒子 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

        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 韦应物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 咏琥珀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岑参 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 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

        唯求缩却地,乡路莫教赊。 姚合 秋中夜坐 疏散永无事,不眠常夜分。

        月中松露滴,风引鹤同闻。 裴夷直 酬卢郎中游寺见招不遇 偶出送山客,不知游梵宫。

        秋光古松下,谁伴一仙翁。 裴夷直 寓言 秋树却逢暖,未凋能几时。

        何须尚松桂,摇动暂青枝。 裴夷直 令和州买松 好觅凌霜质,仍须带雨栽。

        须知剖竹日,便是看松来。 杜牧 送薛种游湖南 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怜君片云思,一去绕潇湘。 喻凫 赠空禅师 虎见修行久,松知夏腊高。

        寒堂坐风雨,瞑目尚波涛。 喻凫 题禅院 无花地亦香,有鹤松多直。

        向此奚必孤,山僧尽相识。 马戴 黄神谷纪事 霹雳振秋岳,折松横洞门。

        云龙忽变化,但觉玉潭昏。 马戴 赠道者 深居白云穴,静注赤松经。

        往往龙潭上,焚香礼斗星。 于兴宗 东阳涵碧亭(《金华志》:兴宗宝历初令东阳创此亭) 高低竹杂松,积翠复留风。

        路剧阴溪里,寒生暑气中。 贾岛 寻隐者不遇(一作孙革访羊尊师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司空图 即事九首 衰鬓闲生少,丹梯望觉危。

        松须依石长,鹤不傍人卑。 司空图 即事九首 旅思又惊夏,庭前长小松。

        远峰生贵气,残月敛衰容。 司空图 杂题九首 溪涨渔家近,烟收鸟道高。

        松花飘可惜,睡里洒离骚。 郑谷 中台五题·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号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尔伴闲曹。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兴闲停桂楫,路好过松门。

        不负佳山水,还开酒一樽。 崔道融 访僧不遇 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

        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 曹松 夏日东斋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 曹松 句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然点松柏花。

        (《吟窗杂录》) 马冉 岑公岩 南溪有仙涧,咫尺非人间。泠泠松风下,日暮空苍山。

        李中 感事呈所知 竞爱松筠翠,皆怜桃李芳。如求济世广,桑柘愿商量。

        李中 游茅山二首 茅许仙踪在,烟霞一境清。夷希何许叩,松径月空明。

        徐铉 行园树 松节凌霜久,蓬根逐吹频。群生各有性,桃李但争春。

        成彦雄 江上枫 江枫自蓊郁,不竞松筠力。一叶落渔家,残阳带秋色。

        唐备 失题二首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吴公 绝句 去国投兹土,编茅隐旧踪。年年秋水上,独对数株松。

        太上隐者 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薛涛 风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林梢鸣淅沥,松径夜凄清。

        薛涛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一作陈情上韦令公)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皎然 秋居法华寺下院望高顶赠如献上人 峰色秋天见,松声静夜闻。影孤长不出,行道在寒云。

4.关于松柏的诗句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

        《诗经·小雅·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汉·刘向《说苑·谈丛》 长松落落,卉木蒙蒙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卉:草。

        汉·杜笃《首阳山赋》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遇。汉·刘桢《赠从弟》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郁郁:茂盛的样子。

        离离:繁茂的样子,苗:指幼树。径:直径。

        茎:树于。荫:遮蔽。

        百尺条:指高大的松树。晋·左思《咏史八首》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树多而结成林。

        独树:指青松独立。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朝:早晨。

        华:开花。戒旦:指黎明。

        隆冬:严冬。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

5.关于松柏的古诗句

        益阳南境松杉夹道郁然父老相传忠定张公为邑

        夹道松杉半老苍,前贤余泽未应忘。

        君看直干连云起,岂但当年蔽芾棠。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作者:刘禹锡

        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后来富贵已零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浣溪沙

        作者:苏轼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敞貂裘。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送朱大游塞一作送朱大北游

        岁暮一为别,江湖聊自宽。且无人事处,谁谓客行难。

        郢曲怜公子,吴州忆伯鸾。苍苍远山际,松柏独宜寒。

        古歌

        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代书寄薛四

        孤雁东飞来,寄我纹与素。纹足经三象,素当综群务。

        远见故人心,一言重千金。答之彩毛翰,继以瑶华音。

        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韦长史挽词

        日落桑榆下,寒生松柏中。冥冥多苦雾,切切有悲风。

        京兆新阡辟,扶阳甲第空。郭门从此去,荆棘渐蒙笼。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古风其十二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子夜四时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古人以松柏志坚,多有赞颂,太多太多,不能尽取,得其万一以对。

6.赞美松柏的诗句有哪些

        1,《咏史·郁郁涧底松》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白话文释义: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2,《松树》唐代: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白话文释义: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幸而有西风吹来,带来了松林,因为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3,《松》唐代:成彦雄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白话文释义:大夫松,名气高扬,古今赞赏它的人无数!但是它却仍闲于苍茫的山巅,显得十分的出众!等到山头安静下来的时候,只看到悬崖孤松之上,悬挂着一轮残阳和几片飘渺的云朵!

        4,《小松》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白话文释义: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5,《南轩松》唐代: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白话文释义: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7.有关松柏的诗句

        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

        (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

        (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

        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

        (宋·何孙)。

8.关于松树的诗句

        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拟嵇中散咏松诗》

        遥 远 山 上 松 , 隆 冬 不 能 凋 。 愿 想 游 下 憩 , 瞻 彼 万 仞 条 。 腾 跃 未 能 升 , 顿 足 俟 王 乔 。 时 哉 不 我 与 , 大 运 所 飘 摇 。

        乐府 艳歌行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魏 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南朝 梁 范云《咏寒松诗》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全唐诗 李峤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

        柳宗元 孤松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李商隐 高松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夏言 九里松

        百盘云蹬八千峰,飞盖穿行夹道松。长昼风雷惊虎豹,半空鳞甲舞蛟龙。江涛夜合秋声壮,湖雨春添黛色浓。欲籍丹青图直干,恨无韦偃得相从。

        李商隐《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甫 严郑公阶下新松

        弱枝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侵玉帐,疏翠近珠帘。未件紫烟集,虚蒙清露沾。

        何当一百长,欹盖拥高檐。

        白居易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黄宪贤,牛衣寒贱貂禅贵。貂禅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

        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9.关于松柏品性的诗句

        描写松柏的古诗词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

        《诗经·小雅·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汉·刘向《说苑·谈丛》 长松落落,卉木蒙蒙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卉:草。

        汉·杜笃《首阳山赋》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遇。汉·刘桢《赠从弟》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郁郁:茂盛的样子。

        离离:繁茂的样子,苗:指幼树。径:直径。

        茎:树于。荫:遮蔽。

        百尺条:指高大的松树。晋·左思《咏史八首》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树多而结成林。

        独树:指青松独立。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朝:早晨。

        华:开花。戒旦:指黎明。

        隆冬:严冬。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唐·李白《南轩松》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唐·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松柯:松树枝。

        唐·岑参《感遇》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唐·李群玉《赠元绂》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意谓水性流动,松柏坚定。宋·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霜风:秋风。

        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为然:是这样的。宋·苏辙《服茯苓赋叙》松柏何须羡桃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形容柏树之粗壮高大。

        唐·杜甫《古柏行》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落落:高超出群的样子。冥冥:深远的样于。

        烈风:大风。唐· 杜甫《古柏行》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文章:树木上的纹路。

        唐·杜甫《古柏行》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岁老:年代久长。弥:更加。

        阳骄:太阳暴晒。阴:枝叶繁茂。

        宋·王安石《孤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宋·张耒《夜坐》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相对:两棵桧树相对。

        敢:不敢。未要奇:不标新立异。

        九泉: 指地下。蛰龙:潜伏着的龙。

        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咏史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杨慎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外青山楼外楼。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6?1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6?1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

       杨慎生平:

       (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七岁能背许多诗。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2. 政治生涯: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因为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一个著名的色鬼。他目睹民不聊生,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乡。

       武宗最后因酒色过度而死,由其堂弟继位。继续任杨慎为官。但他耿直的个性使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尤其在世宗继位后逾越法度的问题上,杨慎居然带领百官“逼宫”,以静跪示威。结果龙颜大怒,两次杖击杨慎,和其一同杖击的人第一次就死了16个。杨慎可谓是九死一生。最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这一放逐,便是漫长的三十年。但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

       3. 文学成就: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他不仅精通经、史、诗、文、词曲、音乐、戏剧、金石、书画,而且对哲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语言、民俗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遗留的著作极多。《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总结:一生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开拓南疆,融云南边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可以说杨慎是正德,嘉靖两朝的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从37岁到72岁,长达35年在云南设馆讲学, ,广收学生,出版了大量轰动一时的学术著作,使得当时中国的文坛中心一度出现南移现象.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有人说,杨升庵与抗倭将领戚继光他们一文一武,同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 也有人说今天,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个神就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这首《临江仙》让人耳熟能详的词,这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所得。

       《三国演义》虽然成书在明初,但定稿在清代。此首词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解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论语?6?1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东流来比喻时间流逝。此句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的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

       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惯”字表现出了一丝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添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也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像成作者的自画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有怀古,也有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比较: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古之作。它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基调更为积极。刚才说过这首词原本为《廿一史弹词》《说秦汉》的开场词,却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它最大特点是“清空”,清澈的清,空灵的空,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清空”,使这首词具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使其置於《三国演义》卷首,十分贴切,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也不像杜甫《登高》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

关于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诗句(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唐代·高适《咏史》 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叙事 , 咏史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评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 *** 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线,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 *** ,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创作背景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这首诗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代·白居易《池上二绝》

        池上二绝

        唐代 : 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叙事 , 写人 , 对弈 , 采莲闲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镟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清代·蒲松龄《促织》

        促织

        清代 :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

展开阅读全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镟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高中文言文 , 叙事 , 小说 , 抒怀愤懑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唐代·罗邺《早发》

        早发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叙事 , 写景抒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翻译

       1.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关于节俭: 古诗 悯农二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 --陆游 句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 《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 《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勤俭节约的故事: 季文子的故事 季 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 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 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

        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 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 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 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 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卖狗嫁女 东 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 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 家问道:“你家**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 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 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房梁挂钱 唐 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 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 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 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 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 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 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 外。

        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

2.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有哪些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李商隐《咏史 》)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3. 俭节则昌,*佚则亡。(《墨子·辞过》)

        译文: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6.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译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7.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译文: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3.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

        百度知道

        勤俭节约的

        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

        查看全部8个回答写回答有奖励

        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

        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很急!快!

        展开

        我来答有奖励

        1234567891ss55

        LV.1 2019-03-23聊聊

        1.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4.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有哪些

        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诫子书》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

        6.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7.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2.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注释: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3.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5.4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一、唐代李绅《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唐代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翻译: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侈到节俭困难。

        四、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五、唐代白居易《太平乐二首》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6.关于勤俭持家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李商隐《咏史copy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俭节则昌,*佚则亡。zhidao(《墨子·辞过》)译文: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译文: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译文: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译文: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7.描写节俭的诗句

        描写节俭的诗句: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有关于节俭方面的古诗(10首)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左思《咏史》内容及艺术风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作品原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在。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词句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春风。残:凋零。

       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云鬓(bìn)改:喻年华老去。

       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殷勤:情意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看望。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咏史八首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其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八首》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八首》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八首》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咏史八首其二翻译”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