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荀子《劝学》高中_荀子《劝学》高中原文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荀子《劝学》高中_荀子《劝学》高中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荀子《劝学》高中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荀子《劝学》高中_荀子《劝学》高中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荀子《劝学》高中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高中课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2.《劝学》荀子原文及翻译

3.高二上册语文课文《劝学》译文

4.《劝学》原文及翻译

5.高中课本人教版劝学原文及译文(2)

荀子《劝学》高中_荀子《劝学》高中原文

高中课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劝学》

       苟子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彝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搞暴不复挺者,彝使之然也。故不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避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平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平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近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士,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缮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的释义: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犹古训。

       干(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跂(qǐ):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滫(xiu朽音):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苕(tiáo):芦苇的花穗。

       射(yè)干: 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

       “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集解》无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渐(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服:穿戴。

       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构:结,造成。

       畴:通“俦”,类。

       质: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字之误。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

       昭昭:明白的样子。

       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 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 困。

       “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同“沉”。《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崖:岸 边。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蝡(rú):同“蠕”,微动。

       傲:浮躁。

       囋:形容言语繁碎。

       向:通“响”,回音。

       方:通“仿”,仿效。

       顺:通“训”,解释词义。

       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源。

       经纬:直线与横线,这里指道路。另辟蹊径:小路,这里泛指道路。

       挈:提,拎。裘:皮衣。

       诎:通“屈”,弯曲。顿:抖动,整理。

       道:由,遵。礼宪:礼法。

       舂:把谷类的皮捣掉。黍:黍子,谷类。

       飡:即“餐”,吃。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争气:指意气用事。

       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隐:有意隐瞒。

       瞽:盲目从事。

       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侥幸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

       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劝学》主旨: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

       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劝学》荀子原文及翻译

       《劝学》翻译及原文高中如下:

       《劝学》翻译:

       君子说: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口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碧儿石上若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眼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干游水,却能横渡长汀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干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平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车马者,非和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十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汀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赏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全文提出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主张的积累的重要性。该文是根据先前的中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幅小,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成功的改写之作。

高二上册语文课文《劝学》译文

       《劝学》荀子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课文《劝学》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名家点评

        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1)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2)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高中课本人教版劝学原文及译文(2)

《劝学》原文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_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的译文是君子说:学习就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就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就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就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就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就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就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就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就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就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就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是先秦时期荀子创作的论文说,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高中课本人教版劝学鉴赏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好了,今天关于“荀子《劝学》高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荀子《劝学》高中”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