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_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宿菊潭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_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宿菊潭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_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宿菊潭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及翻译赏析

2.“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中的“西昆”和“郑笺”是说的谁?

3.《论诗三十首》是元代作者 元好问 的作品 我现在需要这《论诗三十首》 每一首的白话文翻译

4.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有哪些?

5.元好问简介

6.元好问著名诗词

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_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宿菊潭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论诗三十首·十七简析

        这首诗是批评拘忌声病以成诗的人。讲究声律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格律规定过于细密,过于雕琢,拘忌于声韵等形式,就会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不满那些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作品。后两句,元好问举出元结耽爱山中自然水声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没有人为配制音韵曲调的自然之声,也如天籁之音美妙。 诗词作品:论诗三十首·十七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评论、组诗

“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中的“西昆”和“郑笺”是说的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试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各版本的差异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曾听过这几句凄绝优美的情词,就连笔者十数年前年轻时夹于桌垫下的情侣剪纸也有这几句,可见好诗好词之所以能传世不堕必定有其道理,但虽晓得大家所见版本大不相同,不过笔者当然也并没有为这首词下过什么工夫,直到有一天……

       辛巳农历年前,遥光兄忽然转寄了封信说有读者对某一首词之版本提出问题,要笔者帮他解决一下,真是的!居然丢给笔者这么伤脑筋的苦差事。尔后笔者趁过年前的空挡回了封信给他对于此词约略的见解,然而笔者手边关于元好问这阕词的资料不多,故也不敢说结果是对的。

       基于本身对诗词的爱好与好奇心驱使下,年后陆续到许多书局去坐拥暂时的五车之富,可惜坊间虽有不少元好问诗文集,但属于词作方面的资料却相对稀少,故笔者仅就目前可得的资料就版本差异勉强稍作说明,希望能因此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同样的,笔者不敢说以下所得的绝对正确,此点祈请各位读者特别注意与包涵。

       元好问(西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宣宗贞佑年中,蒙古挥军南侵,元好问为避兵祸南下,居福山县(今河南省宣阳县西六十里)。三十二岁进士及第,时为兴定五年,后金亡不出仕,自号遗山真隐。与李治、张德辉友善,时号龙山三友。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一九三五年曾于国风期刊中对于元好问有一段评论:“金自大定,明昌以遗,文风蔚起,遂於蔚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师。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所着壬辰杂篇虽失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觏也。”这一段大意是评价元好问文学方面的造诣著作以及其在宋元之间的声望。

       基本上,元好问真可算是大诗人了,据郝经所撰遗山先生墓志铭说他的诗作“共千五百余篇”,这当然是在没有佚失的情况下为数。至于词方面,也有三百多之谱。虽然元好问填词的造诣或许并不在诗作之上,不过有一首词倒是获得相当多人的喜爱与共鸣,那就是摸鱼儿━雁丘辞,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

       根据元好问对这首词所作的小序:“乙丑岁赴试并州(按缪钺教授考定,当时元好问十六岁间),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作无宫商,今改订之”,因此应是元好问后来以赴试当时旧作修改的,至于订定年份则不可考。

       言归正传,盖房子需要按图施工,作诗要按诗律来作,作词则需要按谱填词,这是认识、写作古典诗词很重要的一点观念,任何一种游戏都有所谓的“游戏规则”,同理,写作古典诗词也有写作古典诗词的游戏规则,既然是游戏规则便代表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以达到游戏的目的。但有许多人以为写古典诗词不需要“拘泥”于格律,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可取,也非常不正确,试想我们画图是不是还得在有限的彩笔和有一定大小的纸张作画呢?基于介绍元好问这一首词的必要与必然,我们必须先了解摸鱼儿词谱,否则元好问这首雁丘词大可随便写、随便人去改,不需要笔者再来试着还原他的面目了。以下笔者将摸鱼儿词谱详列于后:

       摸鱼儿,双调一百一十六字,有摸鱼子、安庆摸、买陂塘、陂塘柳等别名。

       (●仄声,○平声,⊙平仄皆可,◎仄韵,▲协韵)

       ●○○、⊙○○◎

       ⊙○○●○▲

       ○○⊙●○○●

       ⊙●●○○▲

       ○●▲

       ⊙●●○○、⊙●○○▲(可做⊙●●、○○⊙●○○▲)

       ○○●▲

       ●⊙●○○

       ⊙○⊙●

       ⊙●●○▲

       后阕仅起头二句与上阕一句(含豆)不同,其余相同。

       ○○▲

       ⊙●○○●▲

       ⊙○○●○▲

       ○○⊙●○○●

       ⊙●●○○▲

       ○●▲

       ⊙●●○○、⊙●○○▲(可做⊙●●、○○⊙●○○▲)

       ○○●▲

       ●⊙●○○

       ⊙○⊙●

       ⊙●●○▲

       好了,既然词谱找到了,笔者就来分析以下读者所提到的版本(虽然笔者还知有其他更夸张的版本)。

       摸鱼儿 雁丘辞 元好问

       问(世、人)间 情(为、是)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雁)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别离、离愁)苦 (就、是、个)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景、雪) (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萧鼓 荒烟(台)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欤)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愁)万古 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

       一、“问人间”:这一句应该是“仄平平”而且是一定的,所以“问人间”、“恨人间”格律上没有问题,但作“问世间”就大大的有问题,因为第二字不可以作仄。另外,使用“问人间”可与下文“情为何物”互相呼应,所以笔者认为“问人间”相较于“恨人间”为优。但也并不能说“恨人间”不好,基本上都有人采用。纽约李德儒先生谓此句怎样也不及“问世间”来得好,何况其词已不合律,于此亦然。此说倒是,毕竟“问世间”范围广大多了。不过,基本上我想大家应该留意之前小序所言“旧作无宫商,今改订之”,这句话其实包含无限可能。

       二、“情是何物”:这一句的第二字必须作平,所以“情为何物”比较正确,因“为”字可平读,而“是”不可平读。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因为有这一个问句所以整首词才有了骨血。

       三、“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常常被多加了一个“人”字,另外“教”字在这里应该平读。配合上句“情为何物”的问句,这首词有了生命,也有了对世间爱情充满无奈的叹息。

       四、“天南地北双飞客”:笔者见过有作“天南地北双飞雁”,因为“客”与“雁”同为仄声,所以比较没关系,但问题是究竟“客”好还是“雁”好?若以笔者粗略的见解,“客”字相较于“雁”字为佳,这当然是个人感觉上的偏好。为何笔者认为“雁”好呢?因为如此可以避免一首词过于披露,何况古人作诗填词常常是不直接言明的。

       五、“离别苦”:这一句格律是“平仄仄”,所以作“离别苦”比较正确。

       六、“是中更有痴儿女”:这一句不管用“就”或“是”都有格律上问题因此处须作平。但古人常犯律,难说何者为是,然而“就中”有“其中”、“就里”的意思,因此“就中”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另外还有一说是“个中更有痴儿女”。

       七、“千山暮景”:这一句不管用“景”或“雪”都无格律问题,唯各本大都作“景”。还有一点就是“万里层云,千山暮景”,与元好问另一首摸鱼儿━双蕖怨“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非常接近对仗的程度,另有许多词家于此也多对仗,故笔者对元词“千山暮景”是否也特地对仗抱持相当疑惑,若是作“千山暮雪”便有更多的对仗可能性,所以“千山暮雪”非常有可能。

       八、“只影向谁去”:这一句使用“只”或“只”都可以,因此处是平仄不拘的,且两字意义一般,但是用“只”声调上较好。另外笔者手边还有另一个版本“只影为谁去”,用“为”或“向”其实意义差不多。

       九、“荒烟依旧平楚”:这一句笔者手边有“荒台依旧平楚”,“台”、“烟”格律上虽可唯意义不同,这一点是满可疑的。“横汾路……荒烟依旧平楚”这三句与汉武帝汾河游所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呜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见昭明文选)有点关连,及至有无此“台”(台)?观看秋风辞序所言:“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序中虽有言“祠后土”,但并没有提及任何“台”,故笔者并不敢推定,但作“荒烟”可也。至于“平楚”意则与“平林”同(见辞海)。

       十、“山鬼自啼风雨”:格律上“暗”与“自”也都可以。“招魂……风雨”这两句则取采材自屈原楚辞的九歌·山鬼和招魂篇。山鬼不是正神,可能像是巫山神女之类。“楚些”则是楚辞招魂句尾曰些,今夔、峡、湖、湘,凡禁梵句尾称“些”,即梵语“萨缚诃”,三字合言即“些”字,楚人旧俗也(见辞海)。总的来说这两句取材采用了楚辞中的许多东西。

       十一、“未信与”:“欤”字大约也说得通,不过“欤”字有疑问的意味,而且此句必须作豆。另外,“欤”通作“与”,语末助词(见辞海)。

       十二、“莺儿燕子俱黄土”:此句“俱”字是平声。这几句意思是说莺儿燕子都化作黄土不留痕迹了,而大雁对爱情坚贞的精魂却可以永留于世间,千百万年任由骚人墨客凭吊的。再则,元好问非常推崇苏东坡、辛稼轩的。这一句“莺儿燕子俱黄土”似脱化自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的“玉环飞燕皆尘土”句。

       十三、“千秋万古”:此句以“千秋”较能与上下文互相呼应。不过“千愁万古”比较不会有意义重叠,而且“愁”阳平,“秋”阴平,用“愁”在此读来声律更美,此说倒也不无可能。基本上笔者认为是“千秋万古”,如同谓之“千秋万世”,唯此句须协韵而已。

       因此且不论犯格与否,根据个人主观感觉,下文是笔者较可接受的版本: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又按照摸鱼儿词谱的格律,基本上此词上阕于“离别苦”与下片“未信与”后应作一豆,且不协韵,但元好问这首和另一首摸鱼儿“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有相同犯律的毛病,因为他把“离别苦”和“欢乐趣”写成对偶协韵,独立一句,而“未信与”则协韵,与独立一句基本上没有差别,这是犯格的。

       另外按照摸鱼儿词谱“招魂楚些何嗟及”句是不用协韵的,而笔者对照诸家摸鱼儿作品,发现辛弃疾“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协韵,至于其他词人作品则无此现象,或许只是辛词一个失误也未尝不可能。因此,不管原作者才情如何,属于写作上的失误、或刻意为之都是有可能的,如上文所提及“欢乐趣,离别苦”或许也正是如此。

       再则,元好问此词最末“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缺少了无穷余韵,笔者认为是此词中最大的败笔,当然,仅是个人观点而已。

       拉拉撒撒讲了这么多,好像完全没有一个结论,其实没有结论或许也是不错的。因为笔者并不是元好问,这首词也不是笔者写的,是对还是错也只有原作者知道,笔者可不敢随便遽下定论,况且逝者以矣,有谁能把元好问由地下“招魂”呢?或者能找到词人手稿更好。

       题外话,在撰写这份文章之前,笔者常常感觉世界上再也没有中国文人这样好事的了!何也?因常有著书的人或者基于本身主观的见解、或者基于对世俗的逢迎,私下修改古人诗词作品。元好问这首雁丘辞当然不是中华文学瀚海中唯一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一首,笔者早先也发表过对于李清照声声慢━秋情“堪”字解,其便是一例。改得好、改得合乎原诗词的意味当然足见译者的功力,但最夸张的是胡乱修改一通,而且也不严谨,更何况如此将增加还其面目的艰难,岂可不慎乎?

《论诗三十首》是元代作者 元好问 的作品 我现在需要这《论诗三十首》 每一首的白话文翻译

       西昆指的是李商隐。因为西昆诗派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联系,不仅有继承,更有自己的突破。

       郑笺指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笺的注述对后代影响深远。

       原诗出自金朝的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十二

       金朝:元好问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译文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李商隐的一首锦瑟的哀怨。

       自古以来诗人都爱好李商隐的感伤诗词,只是可惜没人再写得出像郑笺一样的作品了。

       作者简介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据说他迄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此外还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等。传世《遗山先生文集》、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扩展资料:

       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 ,其咏物抒情诗( 包括爱情诗)往往情调幽美,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以比兴、象征、用典、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

       元好问引用《锦瑟》中的诗句,正是因为《锦瑟》一诗词义隐晦,聚讼纷纭,多种笺解,似都难以服众。在这首诗中,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同时也对难以索解表示了遗憾和讽刺性的批评。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有哪些?

       《论诗三十首》绝句之析释

       《论诗三十首》绝句是元好问最有系统之论诗著作,自注:「丁丑岁三乡作.」据清 施国祈《元遗山全集年谱》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所载,是在金宣宗兴定元年(西元一二一七年)作.按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七云:

       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先生年二十八岁.自贞佑三年乙亥,蒙古兵入金

       燕都,四年丙子,先生自秀容避乱河南,至是岁寓居三乡,在其登第之

       前四年.(注十六).

       因此为青年时期之作品.以绝句形式论诗,自来都推杜甫《戏为六绝句》为嚆矢,其后李义山《漫成五章》、苏东坡《次韵孔毅父》、戴复古(石屏)《论诗七绝十首》、韩驹、吴可的《学诗诗》都是著名的论诗绝句.元好问之后,当推清代王士祯(渔洋)《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比较富於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注十七).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承继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诗学观点,以彰显「正体」为经,以评论历代诗人为纬,交织成篇.全诗涉及的时代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刘宋、北魏、齐、梁、唐、宋八个朝代,涉论之作家,始於曹植,终於南宋陈师道(后山).正面讨论其诗者二十五人,分别是曹植、刘桢、张华、阮籍、刘琨、陶潜、谢灵运、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卢仝、孟郊、李商隐、温庭筠、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无己、后山).附论其诗者一人,是王安石.附论其论诗意见者一人,是元稹.借其文以论其诗者两人,是潘岳、陆机.借其言论以论诗者二人,分别是元结、陆龟蒙.借其所论之诗句以论诗者两人,分别是王敦、斛律金.借其人品以论诗者一人,是华歆.总共涉及三十四人.全诗对这批作家采取分论、合论、或互见之体例来论述.而且针对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份量高低而有轻重祥略之别(注十八).虽然元好问在行文之间并未严格遵守时时代之秩序,整体看来,还是完整表现了古代诗歌发展览轮廓.以下即逐首试为析释: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之一)

       按前半两句谓:自汉魏迄今,诗体繁多,究竟谁是正体,谁是伪体,始终无人细加评论.后半二句谓:不知谁为凿通山川之巨手,能暂时判分诗坛之清浊.这是全诗之总起,以下所论,正为疏凿之内容.由诗意看来,元好问不但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而且表明全诗之目的在彰显诗之正体,别裁诗之伪体.诗之正体,渊源甚远,就中国之诗歌源流言,《诗经》当为一切正体之源头.而元好问所论,则自汉、魏起.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之二)

       按《诗品》序尝谓:「曹刘殆文章之圣.」这是元好问论诗由曹植、刘桢起的原因.《诗品》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故本诗前半两句谓曹植、刘桢坐啸诗坛,虎虎生风,四海之内众多俊才,竟无人能与相敌.后半两句谓:西晋永嘉时期,担任并州刺史的刘琨(越石),犹有汉魏风骨,可惜生之太晚,未能并列建安诗坛,和曹刘一起横槊赋诗.刘琨诗「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不但同为北人,其诗风且与元好问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元好问之推崇,可知他论诗以气骨为宗旨,赏识雄伟刚健之诗风.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之三)

       本诗元好问〈自注〉曰:「锺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可知是借《诗品》之论见出发.在元好问观念中,晋初之诗格高出齐、梁.故前半两句认为:建安诗坛之流风馀韵,在晋朝仍留存甚多,以王敦为例即可概见晋人之壮怀.据《晋书 王敦传》所载,王敦酒后好以如意敲击唾壶为节,吟咏曹操之乐府,往往击缺壶口.后半两句谓:张华之诗,往往巧用文字,托兴不高,似乎缺乏风云之气.然而,持其诗与晚唐时温庭筠、李商隐言情之作相比,又将为之奈何 虽然本诗为张华开脱,其实仍旧主张作诗不宜「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之四)

       本诗元好问〈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在〈继愚轩和党承旨诗〉末章云:「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可知元氏激赏陶渊明.萧统〈陶集序〉谓渊明:「语事理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锺嵘《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谓:「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於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 「出门一笑大江横」.(之五)

       按《诗品》谓阮籍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宋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气骨.」本诗前半则指出诗人之所以用俶诡之诗笔,寄寓渊放之情怀.实因为已无其他东西能够浇平胸中之块垒.后半两句谓:以晋人之诗才来说,被世人视为狂诞的阮籍,实际并不狂.只是这种真况谁能领会 阮籍之作风,一如黄庭坚(山谷)诗句所示:「面对横在面前之大江,纵声大笑.」只不过以傲视万物的姿态发为旷放的吟咏而已.这是论「旷放」的诗风,和「气骨」,「天然」同为元好问最欣赏的正体.阮籍处身乱世,为保全性命,故作狂诞,逾越礼教,他的诗俶诡不羁,兴寄无端,其实是寄托无限的沉痛和难言的志节在其中.因此,阮籍的「旷放」,与曹刘的「气骨」,有其内在的共通性,皆为真情之流露.

       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之六)

       按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遗憾的是心声心画常常失真,因此,仅看表现於外的文章,岂能论断作者真实的人格 后半两句指出晋人潘岳(安仁)当年写的《闲居赋》,显现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谁能相信他为了求官,见到贾谧出门,竟望著路尘而屈膝下拜呢 此诗主要在讥讽潘岳文行不一,并指出文章本於性情,性情之真假,直接影响到文章品致之高低.此与《文心雕龙 情采篇》云:「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证.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之七)

       按前半两句谓:汉魏歌谣中那种慷慨任气之风格,到了六朝已经断绝不传,只有北齐斛律金所唱之《敕勒歌》犹有此风.后半两句谓:大概是中原地区万古以来之英雄气慨,也传到阴山的敕勒川.本诗提及之《敕勒歌》原文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族旧有之歌谣,极为豪莽.本诗举一实例,用以说明北朝文学的特质.唐李延寿《北史 文苑传论》曾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显然元好问赞赏北方文学之主於气质住豪壮,意在对照南方文学之流宕绮靡.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之八)

       按《新唐书》卷壹○七〈陈子昂传〉云:「唐初,文章承徐、庾馀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此为全诗之所本.元好问於唐初诗人,仅推崇陈子昂.此因沈佺期、宋之问纵横驰骋於诗坛,犹不能湔除齐、梁绮靡之风.必待陈子昂承接六代风会,绍继传统,独开新途,始振起一代诗风.故后半两句谓:若论唐诗恢复正体之功劳,应依句践平吴为范蠡铸像之往例,也为陈子昂铸一座黄金塑像,以表彰他追复汉魏风骨之功.本诗指出六朝绮靡之诗风,至唐初仍然存在,始变绮靡,恢复汉魏风骨,当推陈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於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之九)

       按前半两句谓:缀辞行文,斗靡夸多,徒增阅览之劳.以潘岳、陆机相较,陆机之文章,犹有较潘岳冗芜之遗憾.后半两句谓:诗文为心灵之声音,但能完整传述心意,目的已达.倘如布谷鸟之澜翻啼叫,岂有何难 《世说新语 文学》云:「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 体性篇》云:「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此当为本诗之所本.然全诗之主眼并不在比较潘、陆之诗文,而是就潘、陆以针砭晋、宋诸家诗文之斗靡夸多.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之十)

       按唐 元稹於〈唐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中,对杜甫诗之铺陈,排比、词气、风调、属对,深致赞叹之意.元好问则谓: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但为诗歌创作之一途而已,推许杜甫,若局限於此,则其藩篱未免太窄.后半两句指出:杜甫自有旷世无匹之连城璧,怎奈元稹识见短浅,只识其中之碔砆 杜诗之奥妙,元好问在《杜诗学引》已有说明,此诗重申杜诗为诗中之集大成,要妙难言,即如元稹,亦不能识.继前诗针砭晋、宋诸家之「斗靡夸多」,本诗又间接指斥「排比铺张」.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之十一)

       前半两句谓:眼目所及,必生心象,就此心象以文句表达,自能传神.若未亲临其境,只是暗中摸索,总是无法写真.清人查初白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正是此意.后半两句谓:杜甫在长安,秦川景物尽入题咏,真切入神,恰似张张摩写出来的《秦川图》,只是,像杜甫这样亲到长安,身历其境,刻划写真的诗人,古来能有几人.本诗指出诗歌写作,贵在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方能传神写真.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十二)

       按前半两句谓:望帝的春心,托附在杜鹃鸟的悲鸣中;佳人的锦瑟,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后半两句谓: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的难以明了,大体与此相类.而诗家总是喜爱西昆之美好,唯独遗憾的是无人像郑玄笺注《毛诗》般,一一阐述他的义旨.按所谓「西昆」,众说纷云.宋 刘攽《中山诗话》云:「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辟晦,时号西昆体.」宋 严羽《沧浪诗话》云:「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本诗似乎沿袭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观点,视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然其所论之重心,在李商隐诗「用事深僻」,以致「诗意晦涩」也.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庐.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之十三)

       玉川庐指中唐诗人卢仝.其诗以鬼怪趋险见称於后世.就元好问〈小亨集序〉来看,元氏对於鬼怪一派,必然深恶痛绝.因此前半两句指出:自古以来,诗文创作皆有正当途径,谁像卢仝那样,恣意运笔,险怪作诗呢 后半两句谓:正规的诗像楷书,往往不能让今人看入眼;别寻险径的怪诗,好比小孩涂鸦,有时反而受到世人之激赏.本诗旨在斥责卢仝诗,别寻险径、刻意鬼怪,实非诗之正途,不足为训.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之十四)

       按前半谓:人的出处进退,有种种不同,大抵听凭个性所安.幽居山林的人,那能贱视廊庙里的衣冠士呢 后半两句谓:华歆见到片金,掷去不取,随即受到时人的尊重,其实不过伪装清高,以便求官觅侯.而那些崇敬华歆清高的人,结果都被自己的双眼所瞒骗.诗文之伪饰,正与此相类.这是对刻意作伪之指责.前论潘岳之「言行不符」,此则更进一步论「刻意作伪」之失,拈出华歆之故事,目的不在批判华歆之人品,而是借此说明诗歌创作不能作伪.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著书生待鲁连.(之十五)

       按前半两句谓:李白诗笔洒落,境格旷远,正如其诗所示:「好比银河洒落九天.」何尝作过「饭颗山前」讥诮杜甫之劣诗 后半两句谓:世间还有一些东抹西涂的论者,批评李白在中原扰扰之际,欲借永王璘之力量以建奇功.这又一种书生功利之见,诬枉像鲁仲连这一流的高士.本诗评论李白诗境格旷远.世俗失察,竟以不实之作相诬,书生功利之见相枉.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十六)

       按前半两句谓:自古抒哀伤之情,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写苦境之作,亦若灯前山鬼之落泪.实因哀苦易於撼动人心,比较讨好.此盖针对晚唐李贺所作之评论.后半两句谓: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此又进一步引李白诗为例,暗示李贺「幽冷哀激」之诗格,不及李白之「高华俊伟」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之十七)

       按前半两句谓: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之说,的确深入发掘诗歌声律的奥秘

       ,其研究创发之工夫,固然应予肯定,但是,这种人为声律果真值得用心吗 后半两句谓:试看唐 元结《水乐说》:本无宫徵之音响,却也自成云山间自然的雅乐.这是元好问反对人为声律之主张,因为他论诗主天然,诗歌中本有天然的声调,比起人为刻意之声律,更为可贵.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之十八)

       按前半两句谓:孟郊喜欢以穷困愁苦作为诗歌题材,至死如此.处身在高天厚地之间,却自囿於苦吟,不啻诗中囚徒.后半两句谓:试看韩愈自潮州还朝后之文章,与江山同其不朽.韩孟相比,韩愈应居陈元龙高卧的百尺楼上,高下岂可同日而语 本诗指出韩、孟虽齐名,孟郊之穷愁实不堪与韩愈雄奇相提并论.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何如.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之十九)

       按本诗前半谓:万古以来,不知多少高士幽居涧阿,未能显扬於世.其一生的孤愤,如何抒解 唐代诗人陆龟蒙〈自遣诗〉云:「无多药圃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曾以名品药草和一般青草作喻,谓稚子不知珍惜,恐将明品药草持与一般春草共斗输赢.后半二句惋惜无人告知陆龟蒙:诗之品秩何独不然 高低之比较,能有几多差别 亦惟务实略名而已.本诗指出诗名之高下,无关乎诗之实质.如陶诗不为六朝人所贵,却大重於后代,即为实真名虚之例证.是以高人才士,励品为诗,应以实质为重,无须措意於声名品秩之高低.

       谢客风容动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之二十)

       元好问自注:「柳子厚,宋之谢灵运.」前半两句谓:谢诗之风神,映照古今.渊源於谢灵运之诗人很多,然而谁能比柳宗元所得更为深切呢 以柳诗接谢诗,清人查初白誉为「千古特识.」又谢灵运〈斋中读书诗〉前四句云:「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最能突显谢客之心境.而柳宗元自王叔文党失势,贬邰州、永州、柳州,窜逐荒疠,自放山泽,悲恻抑郁,一寓於山水诗文.其寂寞不遇,实与谢灵运相同.故后半两句谓:柳诗正如拂动朱弦的瑟,一唱三叹的遗音彷佛犹在.这种冷寂的诗境,正象徵谢灵运当年的心境.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 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之二十一)

       按前半两句谓:作诗若窘束步履,一仍旧贯,至死不敢超越,就如后世的唱 之作,见识不到前贤作诗的真性情.后半两句谓:作诗应秉持凌云之笔自创新格,若只能俯仰步趋,那也未免太可怜了.本诗指出诗人应自创新格,不当窘步因袭.都穆《南濠诗话》云:「东坡云: 诗须有为而作. 山谷云: 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无怪其语之不工.」古人和诗,初不拘体制,后有「用其韵」,「次其韵」,雕镂过甚,扭曲性情,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本诗旨在讥议宋人唱 之风.皮述民先生另有一说,认为是论宋初西昆馆阁诸公.(注十九)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知是谁 (之二十二)

       按前半两句谓:诗歌写作之出奇变化,往往是在似乎无奇可变之处,竟然更出奇笔.这种状况有若波涛流动,一波才动,万波腾涌.后半两句谓:从过去历史来看,只知诗歌发展报到苏轼、黄庭坚,变化之妙,已臻极致,后世随风而靡,变本加厉,驯致如沧海之横流.始作俑者,岂非苏黄 本诗是论诗歌出奇变化之妙,至苏黄已臻极致;末流无此才调,效其放逸,不免逾矩.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之二十三)

       按前半两句谓:正如乡曲之学,虚诞不实;小家珍说,往往欺人.以俳谐的态度、怒骂的口吻作诗,难道适宜 以俳谐作诗,杜甫、李商隐、苏轼皆所不免.《沧浪诗话》尝云:「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又论进代诸公诗云:「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可见宋人不乏俳谐怒骂之作.后半两句谓:当代却不乏如此写诗者,难怪会取笑古人迂拙,认为古人除了雅言之外,其他一概不知.则进一步指出当代不辨古雅,步趋俚俗之失.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二十四)

       按前半迳引秦观(少游)《春日》诗原句.元好问〈拟栩先生王中立传〉云:「予从先生学,问作诗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按:应作〈春日诗〉,下同).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 芭蕉叶大栀子肥 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也.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 」则好问此论袭自王中立.本诗指摘秦观纤巧靡弱之作,与韩愈豪雄奇崛之作相比,简直是女子诗.前面已指出张华之风云气少,温、李之儿女情多,至秦观之纤巧靡弱,真可谓每下愈况,故悬为诗家之大戒.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之二十五)

       此针对刘禹锡两首题咏玄都观桃花之作而发.按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裏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战乱之后的玄都观,已失旧有的规模,刘氏题咏的看花诗虽在,却只能抒发官场后进皆已贵显之悲怨.又刘禹锡大和二年又作〈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 前度刘郎今又来.」对此,元好问的评论是:刘禹锡自己也是一个人间过客,却昧於代谢之理,重游玄都观发现已无桃树,只有兔葵等物摇曳於春风之时,他二度题咏,则是枉向春风怨刺兔葵了.从整体诗意来看,元好问旨在提出:「怨刺之作要切当事理,不可漫无限制」的看法.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之二十六)

       苏轼才雄气逸,胸襟超旷,所作若不经意而出,而淳洁精真,兼备众长.元好问以为:苏轼之作,有如金入洪炉,冶鍊不厌其繁,精真方止,不允纤尘污染,故能如是.后半两句谓:苏诗取材极博,不免变眩百怪.苏门弟子,果有忠直之臣,岂肯听任东坡百态俱备,万古常新,却无一人能嫡传光大.按苏门之中,无论是张耒、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号「苏门四学士」;或合陈与义、晁冲之为「苏门六学士」,皆本其才学体性,各擅所长,终与苏诗不尽相类.因此,本诗论及苏轼及苏门弟子,谓苏诗如百鍊纯金,备俱众美,门下难以绍继.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之二十七)

       诗谓宋初诗坛沉溺於「西昆体」,渐失本真;百年之后,始觉醒而回复古风;於是元佑诸家次第兴起,这是欧阳修、梅尧臣倡始的功劳.按欧阳修作诗步武韩愈,以气格为主,善用古文章法,气格情韵,皆有足观.梅尧臣覃思精微,深远闲淡,自成一家.就诗论诗,欧梅具为古雅正体,不可轻废.而王安石诗用意深切,律度精严.虽健拔有奇气,然至暮年方妙.欧、王同为宋代庆历以后之大家,然元好问似较拥欧,故后半两句谓:后人讳学王诗犹可理解,何以欧、梅一并毁废呢 本诗指出欧、梅恢复古雅之正体,为苏、黄之前导,其功不可抹杀.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之二十八)

       按前半两句谓江西派之诗作,论古雅难谓与杜甫相近,论精纯又全失李商隐之精真.玩诗意,乃以「古雅」称颂杜甫;以「精纯」称颂李商隐.而江西诗社中人已难望其项背.故后半两句谓:论诗至此,宁对黄庭坚下拜,亦不愿作江西社中人.按江西诗派是宋朝南渡之后的大宗派,以上追古雅力避凡近为主要目标.但因承继黄庭坚奇崛拗劲之诗格,运用夺胎换骨之手法,刻意於字句之奇,隶事用典之巧.於是人工过深,凋损天趣,尽失古雅精真,此乃元好问批判江西诗社的原因.但是黄庭坚诗源自杜、韩,别创奇崛之诗格,於诗仍为正体,故元好问愿意下拜,以示崇敬.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之二十九)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之名句.描写春意骀荡,却不假绳削,自然成文.此五字虽经万古千秋,仍然光景常新,故元好问特地徵引,称许一番.然而谢灵运之作风,其实十分重视雕镂,《文心雕龙 明诗篇》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正可一字不易,移以论谢.至宋代,陈师道作诗重视人巧,浑忘天然.尤其卧思呻吟,闭门觅句,被后世引为趣谈.其为诗之刻意,与谢灵运实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后半两句谓:假使陈师道起死回生,一定要传话给他:闭门觅句的苦吟,对於诗道毫无助益,可怜他只是徒耗精神.元好问论诗主自然,故以谢灵运清新自然之诗句相对照,彰显陈师道之缺失.

       撼树 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之三十)

       前半两句谓:评论古人诗作优劣得失,犹如 蜉想要撼动一棵大树,自觉十分狂妄.原因总是书生技痒,喜欢论量高下.按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见元好问用韩诗,自嘲猖狂.后半两句谓:等到老死之后,或许留下千首诗歌,则不知将由何人校论短长.本诗是全篇总结,以为自作亦将为后人所论量.

元好问简介

       关于《清明上河图》有以下诗句:

       1、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朝

       诗文: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释义:

       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

       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

       2、玉京曾忆昔繁华

       作者:赵佶

       朝代:宋朝

       诗文: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释义:

       回忆汴京往昔的繁华,万里山河都属于帝王之家。奢华的宫殿园林,弦管笙琶的声音日夜不断。

       花城早已是空寂无人、萧索冷落,虽然身处黄沙漫天的胡地,那繁华如春的汴京仍然时常萦绕在梦中。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凄凉彻骨的《梅花落》。

       3、汉上繁华

       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朝

       诗文: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释义:

       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的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扩展资料:

       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几个很有特色的艺术特征:这幅画用笔兼工带写、色彩淡雅、不同的一般界画,即所谓的“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图的方法,真实、简洁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角的典型区域。

       作者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通过“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余,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从宁静的田野到浩渺的河流,再到高耸入云的城郭;从船上的人到街边摊贩展示的商品,再到市场上的标语,丝毫不失。

       在画面中,穿插着各种各样的情节,组织的错落有致,同时也很有趣。

元好问著名诗词

       元好问个人资料

        中文名:元好问

       别名:字裕之,号遗山、遗山先生

        信仰:道家

        性别:男

        民族:汉族(鲜卑后裔)

        国籍:金国

        所处时代:金末元初时期

        出生地: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出生时间:公元90年 逝世时间:公元257年

        职业: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成就: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代表作品:《雁丘词》《临江仙》《骤雨打新荷》等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公元90年?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元好问生平简介

        金章宗明昌元年(90年),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嗣父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

        十四岁,元好问又师从陵川郝晋卿学,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嗣父元格被罢了陵川令,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其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十九岁(208年)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元好问二十一岁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222年),元好问二十三岁,他又到中都第三次参加考试元好问简介,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上也不平、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虑。

        贞佑桔二年(24年),元好问二十五岁。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汀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誉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之后元好问二十八岁(27年)又赴京赶考,又未成功。

        兴定五年(22年)元好问三十二岁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三十六岁那年(225年)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假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正大三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

        但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 *** 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天兴二年(233),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金哀宗天兴二年(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元好问简介,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

        金亡后元好问随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

        窝阔台十一年(239年)秋,其诗文名气颇大,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元好问无意做官,五十岁那年重回老家,隐居故里,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257)九月,他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元好问生平评价

       摸鱼儿·雁丘词(这个最经典了)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这个也很不错)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好了,关于“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元好问著名的十首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