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活动 诗词活动

墨池记作者_墨池记是哪位作者写的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墨池记作者_墨池记是哪位作者写的       如果您对墨池记作者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2.《墨池记》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墨池记

墨池记作者_墨池记是哪位作者写的

       如果您对墨池记作者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2.《墨池记》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墨池记作者是怎样记叙墨池记的?他认为是王羲之临沭的墨池吗?

4.墨池记中第二段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作用是?

5.墨池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墨池记作者_墨池记是哪位作者写的

《墨池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临川①之城东,有地隐然②而高,以③临④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⑤而方以长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临川记》云⑨也。羲之尝慕张芝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故迹,岂(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强以仕(16),而尝极(17)东方,出沧海(18),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21)善,则其所能,盖(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后世(24)未有能及(25)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26)学固(27)岂可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书“晋王右军(29)墨池”之(30六)字于楹(31)间以(32)揭(33)之。又告于巩曰:“愿(34)有记。”惟(35)王君之心,岂(36)爱人之善(37),虽(38一)能(39)不以(40)废(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迹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学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后人尚(48)之如此,况仁人庄士(49)之遗风余思(50)被于来世(51)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 释]

        ①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在今江西省临川县。②隐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连词,而。④临:下临。⑤洼然:低而深的样子。⑥而方以长:既方又长。“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⑧荀伯子:南朝宋时人,著有《临川记》六卷。⑨云:所说。⑩张芝:字伯英,东汉时人,善草书,号称“草圣”。(11)岂:难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语气词,通“耶”。(14)方:当。(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强以仕”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方”的宾语。(16)强以仕:勉强(某人)去做官。以,而。仕,当官。(17)极:穷尽,这里指遍游。(18)沧海:大海,海水苍青,所以叫沧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来回走动。(20肆)恣(zì):放纵。(21)乃:才。(22)盖:表肯定判断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原来(是)”。(23)致:达到。(24)后世;后代的人。(25)及:赶上。(26)则:那么。(27)固:通“顾”,语气副词,与“岂”连用,以加强反问语气。(28)章:通“彰”,显明,为人周知。(29)王右军: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史称王右军。(30)之:这。(31)楹(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举,这里指悬挂。(34)愿:希望。(35)惟:思忖:(36)岂:副词,或许,莫非。(37)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长处。(38)虽: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让。(41)废:弃。(42)及:推及。(43)乎:于,到。(43)其:表推测语气的有副词,还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发语词。引发议论。(48)尚:尊敬。推崇。(49)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遗风余思:互文,“遗”与“余”同义。“风”与“思”相通,指教化。(51)被于来世:即“于来世被”,状语后置。于,对。被,影响。(52)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

        [译 文]

        临川的城东,有块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临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个凹下去的既方又长的池子,有人说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临川记》上记载过。(说是)王羲之曾钦慕张芝的书法,仿效他在池边练字,(因洗笔砚)池水全变黑了,这就是它的遗迹,难道真是这样的吗?当王羲之不愿被人强逼着去做官时,他曾经遍游东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间游览聊以自娱,怎么会在他纵情山水的时候,自己却又曾在这里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绝伦,那么他的造诣,原来也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才达到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莫非这些人在学习上不如他刻苦吗?那么,(在书法上)刻苦学习难道是可少的吗,更何况在道德修养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边上,现在已成为州学的校舍。州学教授王盛担心墨池不能广为人知,于是书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悬挂在楹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能有一篇记。”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爱慕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能让它埋没,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遗迹吗?还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迹,来勉励那些州学的学生呢?人有一技之长就让后人推崇到这种地步,何况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传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对后人的影响(又该会)怎样(深远)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鉴 赏]

        从题目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散文,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的琐碎记叙,而是以墨池为引线一面记叙一面议论,生发出一篇文情并茂,议论风生的说理小品。

        记叙部分六十余字,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情怀。“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仅仅八字,说明了书圣学书之刻苦,为下文即事论理提供了依据。作者抓住“羲之之书晚乃善”的“晚”字,进行推论,说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再用一个反问“学固岂可少,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学岂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为艰难和重要。联系到第三段末的设问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为“仁人庄士”,使“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而不仅是“有一能”而已。读来宛转矫健,良多余味。

《墨池记》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是:曾巩。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官员、文学家、史学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

       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主要成就: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

       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墨池记作者是怎样记叙墨池记的?他认为是王羲之临沭的墨池吗?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社。”这是曾巩说得。王君推崇王羲之,就是为鼓励学子们像王羲之一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样勤奋学习。另附《墨池记》

墨池记中第二段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作用是?

       记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而使周边池水尽黑和王盛让曾巩写墨池记的原因阐明了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王羲之写染一池水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墨池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墨池记》中第二段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作用是: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

       出自:北宋文学家曾巩

       译文: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

       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王羲之这段经历,以“方羲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

       随之追述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作者此段中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事实,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进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需努力。

       王羲之这段经历,以“方羲之不可强以仕”一语带过,随之追述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作者此段中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事实,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进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需努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

       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墨池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抒发自己对失去童真的悲哀以及对童真的向往与赞美。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临川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阐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不论研究学问,还是深造道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就,达到理想的境界。

       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主题, 实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作品。

扩展资料:

       此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勉励学者勤奋学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为难得的佳作。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好了,今天关于“墨池记作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墨池记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