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_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视频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_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视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2.高中必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_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视频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2.高中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4.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5.高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6.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_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视频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 越晋难治 妙

        论 亡郑利晋 语

        救 舍郑利秦 退

        郑 晋人无信 秦

        国 晋人无厌 师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在本设计中,打破传统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自行讨论解疑,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读中,采用比较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题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适的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烛之武在退秦师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及其劝说艺术,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行为,并学习他学习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让学生在烛之武的说辞之后想象秦伯的反应和可能有的对答之辞,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进行劝说的。

        总之,本设计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提过阅读能力,并不同层次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谈论与探讨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设计(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高中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史书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②补充《左传》常识:

        《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解文意

        1、播放录音朗读,注音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孙)

        3、指名朗读后分组合作探究翻译。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要求:参照注解,动口动脑,疏通文意,翻译指定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

        4、文言知识检测(抢答方式)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2、敢以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3、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

        4、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5、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兼词)

        6、既东封郑(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7、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

        3、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4、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

        5、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

        6、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给、提供

        4无能为也已。已:矣

        5、何厌之有。厌:餍,满足

        6、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若

        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能

        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说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辞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析情节

        1、指名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四、赏形象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 何等的勇气!

        2. 自主思考: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五、探艺术

        1、指名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语气。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讨论: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奉承示弱,郑知亡,抬高你

        顺势陈弊,若郑亡,削弱你

        以利相诱,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拨,揭痛处,离间你

        顺势推测,若郑亡,威胁你

        陈述利害,君图之,服了你!

        仅仅用了125个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不仅退却了秦军的千军万马,还与秦军结成同盟关系,让秦军帮着戍守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杀手锏!更是烛之武的智慧,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后人云:大兵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杨华当

        3、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

        六、联现实

        如何说服生物老师杨老师不在语文作文课上考试生物呢?请试着用烛之武的办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师:为人好、水平高;能力强、身体壮;

        我:长得黑、个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顺势陈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课考生物,会占用课时讲卷子,语文老师也得给我们补回课来,课程就会很紧张,马上又期中考试了,不仅讲不完,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复习了,我们会在背后议论你!对你的光辉形象有损!

        (3)以利相诱,有益你——

        听说你爱吃……如果不考,我们全班同学一人给您……

        (4)以史挑拨,离间你——

        你不记得曾经占用了语文早读五分钟,语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背后对着我们的面不少骂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鸡肠呀!那话也太难听了!您要听吗?

        (5)顺势推测,威胁你——

        如果这次你再占用人家两节作文课,语文老师估计还是打不过您,但依他那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还要全校瞎嚷嚷!说的话肯定难听!

        (6)陈述利害,改变你——

        不考对您好,考对您不好,您考虑考虑吧!

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25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 “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

        本段字词较多,要求翻译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鄙、陪、敢、济、肆、阙

        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地理到历史,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可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A.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B.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C.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学生齐读第四段,解决字词如“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本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叙事特点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6.作业

        (1)尽量背诵。

        (2)归纳文中词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现象。

        (3)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 越晋难治  妙

        论 亡郑利晋  语

        救 舍郑利秦  退

        郑 晋人无信  秦

        国 晋人无厌  师

高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6.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深入研读

        第一段:(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二段:(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三、四段依照一、二段的教学方法,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拓展延伸

        1.讲解“其”字在文中的用法(回顾+提问)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2.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不是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不是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是怎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没有直接接受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不是不爱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是略微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作用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五)小结作业

        以“我读到了一个____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实现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有完全展开就下课了,非常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了解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研,不符合人人(语文)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到位的认识缺乏了解。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文言文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

        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

        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教学方法

        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

        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相关背景

        2、认识《左传》

        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

        三、《左传》

        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缒(zhuì)

        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

        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

        七、第一自然段

        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齐读)

        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

        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

        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

        (找一学生读)

        八、第二自然段

        1、诵读提示:

        “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读得要低沉。郑伯的话要读得心平气和,没有丝毫的不满。

        (找一学生读)

        2、面对国难,郑国的君臣如何应对?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

        (齐读)

        九、小结

        主人公烛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荐下,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夜访秦营,劝说秦伯退军,表现他的大智大勇,体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人老心未老,是曹操笔下的老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兵?

        十一、板书设计

        郑中流砥柱烛之武

        秦晋围郑不计前嫌

        危在旦夕深明大义

        转夜缒而出

        危智说秦伯

        为秦军乃还

        安晋亦退去

        十二、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3、研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一、导入: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大家集体背诵。

        烛之武不费郑国的一兵一卒,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说服秦伯,瓦解秦晋军事同盟。那么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了秦军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深入其中,探个究竟。

        二、第三自然段

        1、诵读提示:从“秦晋围郑”开始到“君亦无所害”。要读得平稳,不卑不亢,到揭露晋国的贪婪和出尔反尔时,毫不留情的批评带有愤激之情。

        2、请一学生读(揣摩)

        3、理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思路?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明确:先秦后晋,秦:一利一害;晋:贪得无厌。站在处处为秦国考虑,时时替秦国着想的立场上的。

        4、烛之武成功了吗?他用了什么方法成功的?

        明确:成功了,秦伯高兴地与郑国结盟,班师回朝。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

        从地理角度上看,越国鄙远,只能是亡郑赔邻。

        从逻辑角度上看,舍郑为主,供行李往来乏困。

        从历史角度上看,晋不可信,背信弃义只为己。

        5、烛之武从临危授命到智退秦师完成了什么样的一个形象呢?

        讨论明确:志士:不计前嫌,为国分忧

        勇士:慷慨应允,冒险出访

        辩士:巧避锋芒,直击要害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外交家。

        6、大家集体齐读(体味)

        三、第四自然段

        1、诵读提示:晋侯的话要缓慢,体现他的深思熟虑。

        2、请一学生读(揣摩)

        3、晋侯对于撤军说了几点理由?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明确:三点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依据是秦晋联盟只可维护不可破坏,不能因为一个郑国而坏了大事,体现晋侯作为一代霸主的高瞻远瞩。

        应该是“失其所与,不知”,晋侯考虑的是长远的利益,想借助秦国的力量有更大的作为,体现他的野心和谋略。

        4、大家集体读(体味)

        四、揣摩本文特色

        后人誉lt;lt;左传gt;gt;是: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请结合本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讨论明确:文采:①伏笔,开篇强调秦晋围郑的.原因突出晋郑之间的矛盾,而秦郑之间则没有多大的分歧,为下文烛之武的直击要害作了铺垫。另外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方便。②波折,郑国危在旦夕,能担当此重任的烛之武却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来推辞。秦伯退兵后,晋国的大臣子犯却请求晋侯进攻郑国,情节波澜起伏让本文充满悬念。③详略,把主要笔墨用于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问题上,着力通过对话烘托烛之武的形象、对于秦国和晋国如何退兵的则一带而过、

        高深:主要在人物。短短的二百九十多字就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风云图,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佚之狐的唯才是举,郑伯的知人善用,秦伯的从谏如流和晋侯的审时度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全班齐读(体味)

        六、文言词语积累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的是()

        何厌之由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失其所与,不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行李之往来是寡人之过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亦去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

        4、解释加点词语

        晋军函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七、小结:烛之武这种临危授命,为国分忧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是时代的骄子,也是国家的英雄。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不可骄躁,要抓住机会成就自己。

        八、板书设计:

        不计前嫌、为国分忧、志士

        慷慨应允、冒险出访、勇士

        巧避锋芒、直击要害、辩士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从烛之武的背后,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 求高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古诗文大全目录 必修一(第一册)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6、鸿门宴?司马迁必修二(第二册)4、《诗经》两首氓(必背)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并序)7、*诗三首(必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8、兰亭集序?王羲之(必背)9、赤壁赋?苏轼(必背)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背诵2、3段)必修三(第三册)4、蜀道难?李白(必背)5、杜甫诗三首(必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背)9、劝学?《荀子》(必背)10、*过秦论?贾谊11、*师说?韩愈必修四(第四册)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必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必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必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背诵后5段)12、苏武传?班固13、张衡传?范晔必修五(第五册)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必背)5、滕王阁序?王勃(背诵2~3段)6、*逍遥游?庄周7、*陈情表?李密(必背)。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 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 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百度百科-高中语文。

       

3. 跪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至5所有的文言文课文,感激不尽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 杜 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 杜 甫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背诵全文)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锦瑟(背诵全文)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蜀道难(背诵全文)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归园田居(背诵全文)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歌行(背诵全文)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26562下归心。

        琵琶行(背诵全文)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归去来兮辞(背诵全文) 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册)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6、鸿门宴·司马迁

        必修二(第二册)

        4、《诗经》两首

        氓(必背)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必背)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兰亭集序·王羲之(必背)

        9、赤壁赋·苏轼(必背)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背诵2、3段)

        必修三(第三册)

        4、蜀道难·李白(必背)

        5、杜甫诗三首(必背)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背)

        9、劝学·《荀子》(必背)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必修四(第四册)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必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必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必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背诵后5段)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必修五(第五册)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必背)

        5、滕王阁序·王勃(背诵2~3段)

        6、*逍遥游·庄周

        7、*陈情表·李密(必背)

6.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所有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有哪些

        必修一人教版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人教版《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人教版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人教版窦娥冤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锬稀保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锬稀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晋

        郑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今天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