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_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_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如果您有关于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1.“今大道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_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如果您有关于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和词语解释

2.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

3.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什么意思

4.请问有谁知道<汉书 艺文志>的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_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和词语解释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白话释义: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文章赏析:

       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

       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

       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

       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上,这就是“礼”。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

       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

       讴

       ōu

       (3) 民歌:“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谣。

       赵代之讴:赵国和代国的民歌。

       知薄厚云:“知薄厚”三个字和前边的“观风俗”对应,意思是差不多的,也是明白各地风俗文化的意思。最后的“云”字,没有实际意义。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什么意思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晁错传原文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诚。所以写出他的所作所为的文字附于书中。

        人物简介

        晁错(音cháo cuò)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请问有谁知道<汉书 艺文志>的

       意思是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道理质朴却不粗俗,文章风格直白,记载的事件经得起核实,不凭空赞赏,也不掩饰过错。

       出自——汉·班固《汉书》。

       原文: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译文:但是刘向、杨雄博览群书之辈,都称赞司马迁有记载史事的才华,佩服他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道理质朴却不粗俗,他的文章直白,所记载的事件经得起核实,不凭空加以赞赏,也不掩饰过错,因此叫做实录。

扩展资料: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百度百科—汉书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说明1

       本文节选自《汉书》。标题另加。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今陵西

       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他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著述《汉书》,历时二十馀年完成初

       稿,死后由其妹班昭及同郡马续完成《天文志》和八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共百篇,一百二十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记载自高祖刘邦至王莽二百馀

       年间的历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系据刘向父子的《七略》、《别录》著

       录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

       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

       想之源流与演变。

       ; 本文总序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记载刘向父子奉诏校书情况。在医经、

       经方、房中、神仙的小序中,分述它们的用途,并反复向医生提示不能“失理”、 “失宜”。

       最后在《方技略》总序中对方技的学术渊源、作用等作了简要总结,指出它们的作用是“生

       生之具”,被列为“王官之一守”。文中所列书目,现大都已亡佚,但从中可窥见当时医学著

       述已相当丰富。

       [原文]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故《春秋》分为五③, 《诗》分为四4,

       《易》有数家之传⑤。战国从衡⑥,真伪分争⑦,诸子之言纷然散乱⑧。至秦患之9,乃燔灭文

       章⑩,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11,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12,书缺简脱13,

       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14: “朕甚闵焉15!”於是建藏书之策16,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

       传说,皆充秘府17。至成帝时18,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19。韶光禄大夫刘

       向校经传、诸子、诗赋2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2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22,侍医李柱国校方

       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23,撮其指意24,录而奏之。会向卒25,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

       车都尉歆卒父业26。歆於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27,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28,以备篇籍29。

       [注释]

       ①没:通“殁”。死亡。 微言:含义精深的言论。

       ②七十子:指孑L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一部分学生。传说孔子学生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人最

       优秀。七十系举其成数。 大义:指有关六经的要义。

       ③《春秋》分为五:指注解《春秋》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邹氏、夹氏五家。

       ④《诗》分为四:指诠释《诗经》的有鲁人毛亨、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四

       家。今存毛氏一家,世称《毛诗》。 ;

       ⑤《易》有数家之传:传注《易经》的有施仇、孟喜、梁丘贺等数家。今均佚。

       ⑥从衡:指战国时代七国之间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从,通“纵”,合纵。衡,通

       “横”,连横。

       ⑦真伪分争:真假言论分庭抗礼。

       ⑧诸子:指先秦的各派学者。 纷然:众多貌。淆乱:混乱,,淆的异体

       字。

       ⑨患:忧虑。

       ⑩燔(fan凡):焚烧。

       11败:弊。指秦始皇焚书等弊政。 ·

       12迄:到。 孝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 世

       13书缺简脱:书中文字残缺,书籍脱落。书,指书中文字。简,书简。’

       14朕:帝王自称。 称曰:说道。称,说。+

       15闵:忧虑;担心。 !

       16建:公布。 策:古代帝王发布教令的文书。

       17秘府:古代宫廷内部收藏秘籍之处。

       18成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前7年在位。

       19谒者:秦汉宫名。主管接待宾客事宜。

       20诏:皇帝下令。 光禄大夫:秦汉官名。担任顾问应对等事

       经传:指经书和诠释经书的书籍。

       21步兵校尉:汉代武官官名。管辖宫城卫队。

       22数术:此指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书籍。

       23条:分条列举。用如动词。

       24撮:汇总。 指意:意向;要旨。

       25会:正好;恰巧。 ;

       · 26侍中奉车都尉:汉代官名。皇帝的近侍。 卒:完成。

       27七略:刘歆所著,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书。内容分:辑略(诸书的总要)、六

       艺略(经学、史学类)、诸子略(诸子百家类)、诗赋略(诗歌辞赋类)、兵书略(军事类)、

       术数略(天文、历法和占卜类)及方技略(医药卫生类)。原书已佚,其内容保存在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中。

       28删:取;选取。

       29以备篇籍:用来汇编成一部目录书籍。

       [原文]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右医经七家①,二百一十六卷②。

       .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衮③,以起百病之本④,宛生之分⑤,而用

       度箴石汤火所施⑥,调百药齐和之所宜⑦。至齐之得⑧,犹慈石取铁⑨,以物相使⑩。拙者失

       理11,以愈为剧12,以生为死。

       [注释]

       ①右:以上。古书系直排,从右到左,故称上为右。

       ②二百一十六卷:此卷数与上列卷数不合,可能是年代久远,传写脱误所致。

       ③原:推究;探究。 落:通“络”。

       ④起:阐发;说明。

       ⑤分:界限。!

       ⑥用:用来。 度(du6夺):揣度;估量。箴:同“针“。火:指灸法。

       ⑦齐(笋剂)和:调配和洽。

       ⑧至齐(j1剂):最好的药剂。齐,同“剂”,药剂。+ 得:作用;效果

       ⑨慈石:即磁石。俗称吸铁石。

       ⑩以物相使:凭借药物的互相作用。相使,互相作用。

       11失理:违反医理。 ·

       12愈:轻症。 剧:重病。

       [原文1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山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

       右经方十一家③,二百七十四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金疮疵瘛方》三十卷②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④,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⑤,因气感之宜⑥,辩五苦六

       辛⑦,致水火之齐⑧,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⑨。及失其宜者⑩,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氧

       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11。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12。”

       [注释] ·

       ①瘅(d6Jl丹):湿热病。

       ②疵瘛(zb吧chd纵赤):手足痉挛,

       ③经方:古代对医药方书的统称。

       ④本:根据;依据。

       ⑤假:凭借。 滋:汁液。此指药物的作用。

       ⑥因气感之宜:根据气候感应的适宜情况。谓用药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情况,如天热要慎

       用热药,天寒要慎用寒药等。因,依据,根据。

       ⑦辩:通“辨”。 五苦六辛:指药物的各种性味。

       ⑧致:得到;获得。 水火之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

       ⑨反之于平·:使身体恢复正常。反,同“返”,使……恢复,使动义。平,正常。

       ⑩及:至于。

       11是所独失:这是治疗上的偏失。独,偏。

       12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

       [原文]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① 《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② 《天一阴道》二十四卷③ .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容成阴道》二十六卷①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②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右房中八家,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④,至道之际⑤,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⑥,而为之节文⑦。传日⑧:

       “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⑨。”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⑩。及迷者弗顾11,以生疾而陨性

       命12。

       [注释]

       ①容成:相传为黄帝的大臣,最早发明历法。 阴道:古代房中术。

       ②天老:相传为黄帝的辅臣。 杂子:养生。

       ③天一:即天乙。成汤之名。

       ④极:极点;顶点。

       ⑤际:会合。

       ⑥外乐:室外的音乐 内情:室内的情欲。

       ⑦节文:节制修饰。

       ⑧传:指《左传》。

       ⑨“先王”两句:前代圣王创立音乐,用来节制各种事情。语出《左传·昭公元年》。

       ⑩和平寿考: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考,老。

       11及:至于。 迷者:沉迷于声色的人。 顾:考虑;重视。

       12殒:丧失。

       [原文]

       《宓戏杂子道》二十篇山 《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杂子》十八卷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右神倍十家④,二百五卷。

       神倩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⑤。聊以荡意平心⑥,同死生之域⑦,而

       无怵惕於胸中⑧。然而或者专以为务⑨,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⑩,非圣王之所以教也11。

       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12。”

       ·[注释]

       ①宓戏:即伏羲。

       ②泰壹:即泰一。天神名。

       ③黄冶:冶炼丹砂之法。

       ④神倍:指神仙家养生术。倍,“仙”的异体字。

       ⑤游求于其外:向身外大自然广求养生之道。

       ⑥聊:姑且。 荡意平心:净人意念,平定心境。荡,“荡”的异体字,洗涤。

       ⑦同死生之域:认为死与生的区域相同。

       ⑧怵惕:恐惧。

       ⑨或者:有的人。 .

       ⑩诞欺怪迂:荒诞欺诈怪异迂曲。 弥以益多:越来越多。弥,益,皆有“更加”之

       义。

       11教:教化。

       12“索隐行怪”三句:语出绅L记·中庸》。索隐行怪,求隐暗之事,行怪异之道。述,

       遵循。

       [原文1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①,王官之一守也②。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③。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腌昧④,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⑤。

       [注释]

       ①生生之具:使生命生长不息的工具。前一“生”字是使动义。

       ②王官:天子之官。 守:职守;职务。

       ③“论病”两句:谓高明的医生根据诊察分析国君的病情,可以推知国情政事。

       ④腌昧:湮没;埋没。腌,“暗”的异体字。

       ⑤序:依次排列。 四种:指以上所列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籍。

       阅读实践(22)

       一、本篇词句要点

       1.(仲尼)没 2.从衡 3.患(之) 4.燔(灭) 5.迄(孝武世) 6.书(缺)

       7.简(脱) 8.朕(甚闵) 9.闵(焉) 10.诏(光禄大夫) 11.校(经传) 12.条

       (其篇目) 13.指意114.会(向卒) 15.卒(父业) 16.删(其要) 17.右(医经)

       18,原(人) 19。(以)起 20.(而)用 21.箴(石) 22.假(药味) 23.因(气

       、感) 24.辩(五苦) 25.(于)平 26.及(失) 27.中医 28.(之)际 29.节文

       30.寿考 31.聊(以) 32.同(死生) 33.怵惕 34.索隐行怪 35.(有)述 36.生

       (生) 37.(一)守 38.畸昧 39.序(方技)

       (二)今译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2.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

       都尉歆卒父业。 ;

       3.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

       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

       4.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二、阅读 。

       顷①余之旧契②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渠③特以问余余

       顾④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既相别矣乘蹇(注:乘蹇谓骑马。)且⑤十里外飒然⑥而悟欲

       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⑦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夫五者五脏也脏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

       意也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⑧也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余又徐思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

       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与

       前五苦六辛亦合亦直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犹宜热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犹官寨而行

       亲·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