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高二语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

2.谁有关于秋雨的古诗?带翻译的哦。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4.请教《箜篌引》原文是什么?

5.描写音乐的诗句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_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的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作品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 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为什么赢得那么多的称赞呢?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李凭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评价的那样。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 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李贺诗篇里也有积极进取,心雄志决的一面,?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儿那刺促?(《浩歌》)男儿屈穷心不穷?(《野歌》),?丈夫快意方为欢?(《相劝酒》)等 句子 广为传诵。

        (2)追溯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李贺的这首歌形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农墨重彩,尤为出色。

        (3)文体知识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u 颓废tu? 露水l? 芙蓉fūr?ng 女娲wā

        神妪y? 倚住yī 后裔y? 没落m? 露相l?uxi?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附诗句翻译参考: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全体朗读诗句,划节奏,找韵脚。

        (2)看课后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翻译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后,将难点交给老师。

        (3)概括内容,小组商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要脑、口、手并用,边读、边想、边解决问题。

        (2)对于重点字词,要先标出,然后加强记忆。根据字词意思翻译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整合答案

        (1)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2.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 总结 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 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 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 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这是一首描述音乐感受的诗歌,仔细吟咏诵读诗歌,根据韵脚的变化, 说说 本诗应该怎样诵读,才能体会在纷繁的意象中蕴含的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

        学生活动

        吟诵诗歌,用心体会,组内交流探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注意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词表现的情绪变化。

        整合答案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

        第一个意群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第一句语势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气爽。第二句是这个意群中的情绪高潮,要读出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的感觉,?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第二个意群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要读出气势,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第四个意群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要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四、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的意象,说说给自己带来哪些美感。

        学生活动

        吟咏诵读,鉴赏形象,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整合答案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象这些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 想象力 ,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六、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谁有关于秋雨的古诗?带翻译的哦。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

       赏析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 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 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 ,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赏析三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听李凭演奏箜篌曲后所写下的感想,是一首表现音乐美的诗。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竖箜篌可能是古代埃及和希腊竖琴的前身,东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李凭弹的就是二十三弦的竖箜篌。所谓“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或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或“序奏”。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唐代弹奏箜篌的高手,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李供奉”的宫廷乐师李凭,与李贺同时的一些诗人如杨巨源(曾写《听李凭谈箜篌二首》)、顾况(曾写《李供奉谈箜篌歌》)都曾赞美过他的高超技艺,但只有李贺这首诗写得最为出色,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以诗喻乐的又一绝唱!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杰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就是其中最卓绝的篇章。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评价是不错的,唯“摹写”一词有待辨析:用它来评白居易和韩愈的上述两首诗,大体上是可以的,因为他们都是对音乐形象作现实主义的描摹和比拟,例如白居易写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切切嘈嘈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低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再如韩愈把琴声比做“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在表现手法上也与白居易的相类,都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和物象来比拟乐声的。这些诗句的确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句。

       但是,用这种手法来表现音乐时,也难免其局限因为就音乐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它不是以具体地“摹写”生活为其特长,而是以一定的声音的有规律的运动(节奏、旋律、和声、高低、快慢、强弱)来比拟(而不是“摹写”)人的情感为特征的。因此,用语言(诗或散文)对音乐加以描绘时,对其加以具体的摹写和比拟,是一种通常的办法,然而它毕竟不象浪漫主义那样可以通过更加奇特的想象和幻想式的比拟来抒发更为强烈、微妙而色层又极为丰富的心情。

       李贺的这首诗主要就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历来的注家和评论者,一般都指出了李贺在这首诗中善于活用、暗用神话典故,并着重从音乐效果上表现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固然不错;但似乎还没有注意到:李贺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己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烂的交响音画!阳刚阴柔的美学范畴,在这里似乎都不足以范围它的特色。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人们只要一步入这瑰奇的交响音画的境界,就不能不在这从未领略过的神奇美面前发出惊赞!你听,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国内第一流的箜篌演奏家正在表演他的绝技,从那箜篌弦上流出的乐音,就象令人欣慰的空谷佳音,是如此的美妙动人。更奇妙的是,这乐曲的嘹亮音色,仿佛才从长安城中飞向了空山峡谷,又一下子从这山谷中飞上了高高的天空,结果竟使那飞动的秋云也凝而不流、颓然下顾,驻足聆听,这真真是“响遏行云”啊!这里的“响”,主要指音乐的魅力。你听,这奇妙的乐曲忽而又变得低沉,凄惋了,它那如泣如诉的声调,竟使原来舜的两个妃子、后来成为湘江女神的娥皇、女英也被这悲怆的乐声感动得泣啜不已!或许,这凄楚动人的旋律,本来就是“江娥”在秋夜寒空中的哀怜吧?那静绿的九嶷山,不知又要洒满她们多少深情的泪花?那早已斑斑点点的湘妃竹,因了这如泣如诉的音乐,因了这不断洒下的斑斑血泪,也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采吧?然而,究竟是那哀吟低诉的箜篌引起了江娥的哭声呢,还是这乐曲就象她们的悲泣,就象这两位女神滴落在斑竹上的贞洁晶莹的泪珠?或者竟是李凭在为湘娥的吟哦伴奏?……这一切,我们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和李贺这位以想象奇特著称的诗人一起去遨游这交响音画的神奇境界!面对这美妙神奇的音乐,就连那传说中特别擅长于鼓瑟的“素女”也自叹弗如,连连发出悲愁的叹息。

       《李凭箜篌引》一开篇就写出了音乐的神奇美;然而,神奇美却并不等于一味的神奇。如果艺术作品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和人的感情极少联系,那么这种神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贺虽然是一位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两脚仍踏在现实的土地上,并且是懂得艺术上虚实显隐的辩证关系的。以这首诗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开头四句是一段,其中虽然交待了事由、时间和地点,但并非纯粹实写,而是有实有虚,并且重点在虚,即通过奇特的幻想写出了乐曲的动天地泣鬼神的惊人景象;接下来四句可以看作这首诗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如果以诗的感情节奏来划分,第二个大段应到“石破天惊”句为止),它侧重于实写,但仍是虚实结合。从“昆山玉碎凤凰叫”开始,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物象和气氛来比喻那乐曲的美妙,即从听觉上、视觉上、嗅觉上乃至触觉上来描写和比拟那变化多端、丰富多采而又难以言状的音乐。“玉碎”用以比拟乐声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则更进一层,于清脆之外更显得清亮、高雅。人们未必都有机会听过玉碎时的音响,更不可能听到凤凰的叫声;然而,人们在大自然中和日常生活中却可能有过类似的经验。这些潜伏在我们大脑深处的听觉表象,由诗句引发而顿时活跃起来,它们似乎就是从李凭所弹奏的箜篌曲中流出的美妙旋律……。如果说,这一句主要从声音上来作摹拟,即以声喻乐,那么下一句“芙蓉泣露香兰笑”则进一步从物象上和情感上来作比拟。那曲尽其妙的箜篌声,其凄惋动人,有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中又仿佛响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这些花花草草是这样多情,有如嫣然含笑的少女。在这里,香草美人既合而为一,又恍忽交错,有如**中一个个迭印的画面,又象由万花筒中幻化开来的一幅幅奇异景象,一个接着一个地从那乐曲声中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为这首交响音画增添了如此美丽的色调,把本来只能提供微弱视觉形象的音乐变得这般绚丽多姿!并且,诗人在这里不仅把听觉形象变成了视觉形象,同时又在这听觉和视觉形象中给了我们以嗅觉和温度的感触;在那神奇的音乐声中,不仅有一缕幽香溢出,更使气温也絪缊上升,以致清秋寒夜中长安城(城中有十二个城门)的“冷光”也为之消融!——“十二门前融冷光”,这句诗很好地概括了乐曲在这时所造成的热烈气氛,使我们觉得周围真仿佛洋溢着一股春天般的暖意!作者在通过语言来再现音乐的奇妙效果时很注意艺术“通感”的运用,使音响、色彩、芬芳与优美的情态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从听觉而及于视觉、嗅觉以至于温觉和运动觉……并且使多种感觉互相交通,这样就造成了一幅五音缭绕、色彩斑烂、情态生动的交响音画,给人一种“百感交集”的特殊审美效果!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够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可能正是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象飞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伟力是何等的强大啊!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这样神奇,达到了这样“异想天开”的地步,真可以说是“笔补造化天无功”了!在这样奇特的想象面前,我们能不发出由衷的惊赞么?诗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登峰造极,难以为继了,谁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又把我们从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泽之中,“梦入神山教神妪”——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传授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竟情不自禁地合着乐曲的节拍跳起舞来;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也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许,这本来就是从李凭那支单纯的弦乐器中幻化出来的一幅水光波影,龙腾鱼跃的图画吧?或许,这一切也并非纯粹的神话和幻想;现代科学不是已经证实了吗?优美和谐的轻音乐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鸡多下蛋,西红柿多结果,连那俏皮的海豚,有时也会在音乐声中不停地跳跃嬉戏……然而,正当我们神往于这美丽的遐想,这音乐与人和大自然关系的无穷奥妙,想要在这里流连一下之时,诗人突然又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想象不到的世界。这神妙无穷、无远弗届的音乐,忽然又从深山大泽中一跃而起,直上兰天,带着我们一起飞向了那皎洁如琼楼玉宇般的月宫神殿,让我们看到了在月中伐桂的吴刚(即“吴质”),居然也被这奇异的音乐弄得如醉如痴了!——在“吴质不眠依桂树”这个罕见的奇句中,诗人那非凡的想象真是愈飞愈高,愈高愈险,愈险愈奇!你看,这神奇的音乐竟使吴刚也中断了他那永不休止的劳作,甘冒遭受天廷的严厉惩罚,索兴扔下了手中的斧头,靠在那棵巨大的桂树上出神地欣赏起来了!这时夜色已经深沉,寒雾从月空降下,那萧瑟的金风又把这寒雾斜吹进树荫之中,淋湿了吴刚的衣襟,淋湿了干燥的月面,整个月宫都披上了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然而,这位神仙中的苦役犯在这时早已忘掉了周围世界的一切,忘掉了疲劳,忘掉了睡眠,也忘掉了天界对他的不公正的待遇,完全浸沉到李凭那美妙神奇的乐曲声中去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活用典故而又自铸伟辞。李贺在这首诗中用典时不仅十分灵活,而且更把它们几乎不见痕迹地熔铸在自己独造的奇峭词句和形象之中。本来,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神话传说,诸如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或师旷鼓琴“大雨随之”等等,但这些神话传说都显得比较原始而简略,主要是从效果上来夸张音乐的神奇,往往缺少生动具体的形象;李贺则根据众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匠心独运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诗人以这种手法,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类似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幻觉”的真实之中,其实这也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视的艺术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类似康德所说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得以和谐合作与自由运动的快感。你看,诗人写李凭弹奏的乐曲,不论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论是凤凰叫,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舞鱼龙,逗秋雨,吴质不眠等等,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说,无不具有双重的或多重的含义,并不只是单纯从效果上来表现音乐。清人王琦就因为不太懂得这种“似景似情,似虚似实”、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把这首诗的几乎每句都当成了“显然明白之辞”,他自然就难以把握这首浪漫主义音乐诗的美学特征了。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

       宴罢兰堂肠断处。

       挑银灯,扃珠户,

       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

       惊觉玉笼鹦鹉。

       一夜万般情绪,

       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栾家濑唐五代-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

       白鹭惊复下。

       减字木兰花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齐天乐近代-王国维

       天涯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

       乍响瑶阶,旋穿绣闼。更入画屏深处。

       喁喁似诉。

       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

       空庭相和秋雨。

       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试问王孙,苍茫岁晚,那有闲愁无数。

       宵深谩与。

       怕梦稳春酣,万家儿女。

       不识孤吟,劳人床下苦。_

请教《箜篌引》原文是什么?

       一、《琵琶行》写得是由音乐产生的联想,注重对声音的描写,用联想来表现声音的美妙。

       《李凭箜篌》引写的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注重自我想象的描写,用自身的想象来衬托乐曲的美妙 。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突出音乐的美妙。

       二、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附原文: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诗人以这种手法,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类似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幻觉”的真实之中,其实这也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视的艺术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正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中,我们获得了一种类似康德所说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得以和谐合作与自由运动的快感。你看,诗人写李凭弹奏的乐曲,不论是“江娥啼竹素女愁”,也不论是凤凰叫,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舞鱼龙,逗秋雨,吴质不眠等等,这些情景,意象,如前所说,无不具有双重的或多重的含义,并不只是单纯从效果上来表现音乐。清人王琦就因为不太懂得这种“似景似情,似虚似实”、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把这首诗的几乎每句都当成了“显然明白之辞”,他自然就难以把握这首浪漫主义音乐诗的美学特征了。

       三、白居易的《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描写音乐的诗句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箜篌引

       曹植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箜篌引

       王昌龄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箜篌引两首

       秋眉男子弹铗歌,瘦马朽梅徒奈何?

       虹云破锷困龙吟,锟鋙黑丸自蹉跎。

       青石厉镞恨攒眉,狁狻孰系海月磨。

       狼牙血锈铜花生,残生竟欲敛襟坐。

       切玉割炙无新味,后庭叩弦说娑罗。

       何日断犀斩毒龙,仗剑纠纠驱明驼!(葛巾紫)

       无车亦未弹铗歌,掉臂长安竟如何?

       铜骨常负盐车重,霜蹄渐老叹蹉跎。

       一旦穷秋狼烟起,羽檄飞时剑重磨。

       铁骑奔突风沙暗,踏平东海不扬波。

       天狼坠却天山定,楼船千帆下新罗。

       斩将毒龙掷玉阶,故园明月待明驼。(南乡子)

       1.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出处: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译文: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乐器: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古时,瑟常与筝和笙共奏,最早的弦有50根。

       2.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处:唐·杜甫《赠花卿》。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乐器:丝,弦乐器。管,管乐器。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出处: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乐器:箜篌,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4.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出处:唐·白居易《夜筝》。

       译文:明净的月色中,一双紫袖轻轻地在红弦上飞舞,女子信手弹着自己的心事。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乐器:筝,汉族弹拨乐器。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5.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乐器:琴,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好了,关于“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