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水何澹澹下一句_水何澹澹下一句怎么读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水何澹澹下一句_水何澹澹下一句怎么读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水何澹澹下一句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水何澹澹下一句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什么意思2.观沧海中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水何澹澹下一句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水何澹澹下一句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什么意思
2.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3.观沧海中 河水澹澹 下一句是?
4.《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5.曹操《观沧海》古诗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什么意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原句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扩展资料:
观沧海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诗词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中 河水澹澹 下一句是?
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赏析:
作为一篇完整的写景诗,《观沧海》具有观察外部世界的特定视角,全诗的景物描写,就是由这一特定视角展开观察、融主观情感于客观景物的艺术结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篇的开头四句,首先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即濒临渤海的碣石山,这正是他数月前出征乌桓时途经之地。
而今大获全胜,班师归途又经此地,内心的欣喜之情自然是不难想见的。这就从感情上为全诗定出了基调。
同时,由“碣石”而及“沧海”,也隐隐呈现出诗人登山临海、居高望远的特定视角:极目眺望,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浩淼大海;脚下所登,则是雄奇挺拔、巍然峙立的碣石山。
这样层次分明地绘“水”描“山”,交相辉映,也从写法上为全诗定出了基调。“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篇的中间四句,则分别上承“山”、“水”二字,进一步展开了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如果说前面的“山岛竦峙”一句,着重写山势的险峻巍峨。
那么这里的“树木”二句,则细致刻画了在起伏陡峭的山峦上成长起来的深林密草,从而使“山”显出了勃勃生机。
如果说前面的“水何澹澹”一句,着重写海面的辽阔浩瀚,那么这里的“秋风”二句,则具体描绘了随着一阵阵萧瑟的秋风而涌腾翻卷的层层波涛,从而使“海”显出了无穷的活力。
这种上承前文内容、分别展开描绘(或论述)的写法,在修辞学上被称为“交叉连理”,一般来说,它能使作品在两种思路的相互补充或对比中,更加丰富饱满起来。
本篇中运用这种写法,是由诗人登山临海、居高望远的特定视角所决定的,它使得诗篇中所描绘的景物,不囿于某个细微的局部,而呈现出广阔的格局和恢宏的气象。
这与诗人曹操的开朗胸怀和豪迈胆魄,恰是完全契合一致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篇的后面四句,从前文中“山”、“水”分写。
转而展开对“水”的全力描写。这其实不难理解。诗人既然选取了登山临海、居高望远的特定视角,那么在由“山”及“水”,分层展开生动的描绘。
写出山势高峻、海水汹涌的壮美景象之后,理当更加偏向于海景,把重点落在“水”上。这既是诗篇特定的艺术视角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所袭用的乐府旧题《观沧海》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这里值得提到的是,诗人并没有泛写海涛起伏的常见景象,以致落入俗套,而是着眼于大海之“大”,通过奇丽的联想,极写其浩淼无垠的壮美景象,揭示其吐纳万象的主要特点。
天空中运行不已的“日月”,夜幕上光辉灿烂的“星汉”(即银河),是古人所能观察到的至高无上、极大无比的天象,也是与许多瑰玮谲怪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的天象。
每当黎明或傍晚,它们从东方升起,缓缓移动着,又朝西方落下。在诗人看来,“日月”和“星汉”,仿佛每天都出现于大海之中,是大海容纳了它们,又是大海涌腾出它们。
既然如此,那么大海的浩淼、辽阔、神秘、壮丽,又怎么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呢?这四句中,诗人连用两个“若”(仿佛)字,语气在虚实之间,令人更增添憧憬之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篇的最后两句,属于合乐时所加的套语,每章皆有,与正文的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总起来看,《观沧海》一诗,虽然通篇写景,堪称为古来描写自然风光的佳作,却又处处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广阔的胸怀,具有明显的咏怀特征。
它在生动描绘出山岛深秋景象的同时,深刻地蕴含着一种开朗乐观、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寄寓着诗人比大海更加宽阔的胸怀,从而将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境界,不仅给人以审美的陶冶,也给人以情志的激发。这首诗上承《诗经》古老的四言诗体,而在句式、语汇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代表着一种独特的风格,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苍劲的格调,雄浑的气势,独到的描写,深沉的寓托,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乃是非常自然的。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山岛竦峙
原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古诗赏析
三层意思: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写现实的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首二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围的贝壳堤岛。
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晚期,渤海湾沿岸发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线后退,海水将碣石山外的贝壳堤冲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岛,“苞沦于洪波”之中。
现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庄还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马山子命名。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汹涌大海,耸立山岛、繁茂草木,没有丝毫感伤情调。
反而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笔勾勒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
“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通篇写景,是我国诗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为开启后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伏笔。?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星汉:指银河。
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从两个“若”字看,虚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既是乐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显了诗人直抒胸臆之笔。
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曹操《观沧海》古诗赏析 ,欢迎阅读。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儿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宏伟的政治抱负,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好了,今天关于“水何澹澹下一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水何澹澹下一句”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上一篇:寓意好的成语大全
下一篇:收的反义词_收的反义词是什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