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隆中对的故事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隆中对的故事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隆中对的故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关于孔明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隆中对的故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关于孔明的隆中对!
2.三国演义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3.三国文化之谜:诸葛亮的《隆中对》究竟出自谁的手笔?
4.诸葛亮的隆中对?
5.简述隆中对的故事
6.《三国演义》中隆中队的简要故事情节
关于孔明的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目录
作品相关作者简介
作品人物
历史背景
作品信息
附:鲁肃《榻上策》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译文
注释
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隆中对》踌躇满志,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隆中对》的历史局限
相关内容
教材复出
相关成语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品相关 作者简介
作品人物
历史背景
作品信息
附:鲁肃《榻上策》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 译文
注释
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隆中对》踌躇满志,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隆中对》的历史局限
相关内容
教材复出
相关成语
千秋诸葛我评说
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相关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原在蜀国做官,如今后著作郎。《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作品人物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一说是襄阳隆中,一说是南阳卧龙岗,无定论),史学家倾向于诸葛亮遂其叔诸葛玄初始居住在汉水南的襄阳隆中,其叔病故后,诸葛亮移居汉水北的南阳卧龙岗,躬耕求学并为刘备三顾。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历史背景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演义中说,刘表手下蔡瑁、张允陷害刘备,刘备马跃檀溪后无意中遇到司马徽。)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指诸葛亮),还有凤雏(chú指庞统),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凤雏是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但后曹操抓了其母,用其母来逼他进曹营。徐庶临走时说:“我有个朋友叫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作品信息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来的名字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就不好说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近来的研究亦有人认为,《隆中对》一文是作者陈寿仿照鲁肃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
附:鲁肃《榻上策》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作品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就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缺乏智谋,才识浅短,没有办法,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请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形势险固,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民兴旺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粮食,用壶装着美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反对的话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三国演义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这是章节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两件事,一个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还有一个就是孙权伐黄祖,甘宁投靠江东。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相谈甚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下局势,并建议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再扩疆土,刘备听后茅塞顿开,又几番相劝,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孙权一直在江东招贤纳士,养兵蓄锐,还算太平,一日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病危,她叫来孙权、周瑜张昭交代很多事后,便死了。后来孙权讨伐黄祖。
扩展资料: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三国文化之谜:诸葛亮的《隆中对》究竟出自谁的手笔?
1取荆州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直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2通巴蜀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业的
3成霸业
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他们所爱戴的将军您的军队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兴汉室、成霸业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
首发原创声明:本文为作者杂鱼境界的原创作品,今日首发在头条号。未经许可,请勿复制粘贴;连接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中国历史名篇,也是当代中小学生必读文本,见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主要是记录了诸葛亮在卧龙岗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三分天下的筹划。 读第一遍这三百四十余字《隆中对》时,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所惊叹。孔明果然高人,历史发展的轨迹几乎按照他的判断而进行。读第二遍时又被《隆中对》的文采所吸引,其文字描绘生动如场景重现;这预测不比总结差。读第三遍时难免会有疑惑,这个预测水平太精准,比现代军事智能兵演有过之无不及。这真的是诸葛亮现场语录笔记? 隆中草庐对答,发生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被曹操击溃、败走荆北,蒙刘表收留,屯兵新野。刘备三顾草庐,向诸葛亮请教破曹兴汉之策。西晋史官陈寿将刘备和诸葛亮的对答内容收录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蜀国早已灭亡。在魏蜀吴三国里,唯有蜀国不任命史官,也没有史书。汉蜀灭国又有「 ”二桃杀三士”事件,成都官吏死伤无数、浩劫连场,导致后来的陈寿很难收集蜀国史料,简要编撰蜀书仅得十五卷,许多事件言语不详。而草庐对答却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得到生动体现。这样第一个问题就来了,陈寿记载的草庐对答,其文字脚本从哪里得来的? 大凡修史,依据素材来源有三: 一、官方图书及档案; 二、民间野史及私人史料收集 三、民间歌谣说唱、流传故事等。 蜀国的官方图书及档案、许多官僚大户私藏因动乱被毁,难以收集资料。蜀地流传不少诸葛亮的故事,但陈寿是一名有态度的史官,不会轻易采纳。那么陈寿从哪里得来的草庐对答文稿?应该是他早年的个人珍藏,所以能较为完整生动地录入《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陈寿,公元233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在蜀后主延熙年间,入学蜀国太学,以谯周为师,精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毕业后担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后调任蜀汉中央图书馆东观任秘书郎。在这段时间他肯定能收集到草庐对答文稿。我们大致可以判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草庐对答,来源于陈寿个人收藏,应该在蜀后主延熙年间陈寿在蜀汉太学府就学或在蜀汉中央图书馆任职时得到。 第二个问题:草庐对答文字初稿出于谁手?刘备和诸葛亮在草庐面对面口语私密交流,现场没有第三者(关张二人也只能在门外候着),也不能有书记官,当时也没有录音设备,那是谁对他俩间的对答变成文采飞扬的草庐对答? 我们先否定是诸葛亮本人所著。因为: 一、他的人格不允许。诸葛亮严以律已,谦逊务实。自吹自擂,自我粉饰,应该不是他的作风。 二、他的时间不允许。诸葛亮受命危难之中,感念先主知遇之恩,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还发明中国速食——馒头)。他没时间去写个人回忆录。 同时,我们可以确定,草庐对答的文稿一定是诸葛亮朋友圈里人干的。只有圈子里的人才有可能从诸葛亮口中得到当时对答的大致内容。毕竟搞这东西得需当事人首肯才行。 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朋友圈里有哪几位适合做这个事的: 第一位:谯周。蜀中大儒,是蜀汉史学界泰斗。以他挂名主编先主奋斗史是具有权威性的。问题是谯周内心是不愿意的(其实是抵触蜀汉这个外来政权的),作为诸葛亮来说,把先主奋斗史这项政治任务交给这些老顽固也是不放心的,保不齐会在里面掺什么私货呢。 第二位:蒋琬。诸葛亮培养的第一接班人。问题是蒋琬的个性太强还钻牛角尖,当年曾因为不理政事激怒过刘备。让他粉饰历史,主动性更差。 第三位:费祎。诸葛亮培养的第二接班人。费祎外交事务繁忙,没时间做文献研究。 第四位:马谡。诸葛亮的亲密战友加小兄弟。参军马谡其实并不忙,主要是陪诸葛亮聊天下大事,比别人也多了解诸葛亮的事情,写点我的兄长兼恩师诸葛丞相二三事,本是很轻易的事情。偏偏马谡参军内心很傲娇,不屑做这种事。 第五位:杨仪。杨仪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关羽遣其至成都,被刘备擢为尚书;但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公元225年任丞相参军,后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从杨仪的履历看,他与同事的关系不好,与上级的关系很好,是善于钻营的主。他作为国务院秘书长兼军委秘书长,是主持先主奋斗史编撰工作的最合理人选。作为他本人当然不会放弃这种悦上的好事。 我们可以肯定:起草整理丞相草庐对答文稿,曾是杨仪秘书长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甚至会亲手操刀为丞相献词。 这里,我们可以脑补这样的场景: 诸葛丞相灯下理事。长史杨仪喜冲冲进来。 杨仪:丞相,我们秘书处连夜赶稿,先主奋斗史清样终于出来了。请丞相审阅。 孔明(仍伏案理事):这事请杨长史代劳了,我就不看了。 杨仪(稍作低声):其中有一段丞相与先主的隆中对答,才四百多字,因为是在下起草的,怕有所遗误,请丞相一定要审阅的。 孔明(微微一笑):是么?(接过竹简审视)杨长史果然文才一流。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几句似乎,当时本相有这等神算? 杨仪:在我等心目中,丞相就是神人。 孔明(叹息):本相还是要提二个意见请杨长史考虑。第一,可以夸张,但不要夸大;第二,不要突出我,要多宣传先主创业不易。 杨仪:丞相所言,仪自当牢记。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草庐对答,应该是由杨仪主持定稿完成,时间在公元225年以后,很可能在平定南蛮以后重新润色加工。否则就无法解释里面会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文字。毕竟刘备和孔明相见在隆中之时,值曹操大军行将南下、刘备军正处生死危亡之际,刘备和孔明哪有闲情谈论在未来如何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无非是后人为衍赞孔明所为。 预告:下一期内容三国文化之谜:诸葛亮隐藏在《隆中对》背后的真正干货 欢迎大家关注留意。
简述隆中对的故事
隆中对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记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几个城池的人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凭借薄弱的条件成为强者,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胜。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如饥似渴想得到贤能的人,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三国演义》中隆中队的简要故事情节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隆中的相关典故
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叙述了当今的天下大势,并为刘备的未来作出了明确的计划。主要包括曹操经过多年的征伐,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控制了北方,无法阻挡;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三代经营,根基已经牢固;而荆州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西川天府之国,并且两州之主都不是有才能的人,所以刘备应该占据荆益二州,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使内政清明,对外联合孙权,以图北抗曹操,甚至光复汉室。基本就是这样,第一句话是最简要的了,后面是对隆中对的一些简单解释,希望能帮到你吧~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介绍《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第23课隆中对 习凿齿的著作《汉晋春秋》中明确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一说为河南南阳卧龙岗 )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战略思想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的SWOT法以及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隆中对”能够成立的关键。即便当代人用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隆中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隆中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而“隆中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诸葛亮的伟大。唐人尚驰称:“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馀业,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侯,即鼎足之势均也。”
官渡之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给他留了一部分部队在新野。
刘备在荆州生活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宾。但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因为他的野心没有实现,心里总是不痛快。
有一次,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感觉,流下了眼泪。刘表知道后,问他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刘备说:“没什么!以前经常打架,每天都不离鞍,大腿上的肉很紧实。现在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大腿又开始胖了。看着日子如流水般流逝。人老了,干不了大事了。想想就觉得难过。”
刘表安慰了他一会儿。但是刘备总是考虑长远的计划。为此,他想找一个好手。
他得知襄阳有一个名叫司马徽的名人,于是特地去拜访他。司马徽礼貌地接待了他,并问他来此有何贵干。
刘备说:“实话告诉你,我是来问你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笑着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知道世界的总趋势是什么。要论天下大势,还得靠天才的接君。”
刘备苦苦哀求他的指点,说:“这样的英雄到哪里去找?”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和凤雏。若能邀其一,则可平定天下。”
刘备急着问卧龙和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诸葛亮的名字叫孔明;凤雏的名字叫庞统,他的名字叫石元。
玄德谢了童,回新野。正好,一个书生来看他。刘备见他慷慨大方,因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就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交谈,我得知这个人名叫徐叔,也是当地的名人。因为听说刘备在招贤纳士,所以特意来找他。
刘备很高兴,就留下徐庶当谋士。
徐叔说,“我有一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叫他卧龙。将军想见见他吗?”
刘备是从徐庶那里了解到诸葛亮的。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家乡是琅琊县的杨度县。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叔叔诸葛玄和刘表是朋友,就把他带到了荆州。不久,他的叔叔也去世了,于是他在隆中定居,盖了一间小屋,耕地种庄稼,同时读书。那时候他才二十七岁,却学识渊博,学识渊博。他的朋友都很钦佩他,他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管仲和乐毅。但他看到天下大乱,当地的刘表也不是什么人才,所以宁愿隐居在隆中,过着凄凉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后说:“既然你这么了解他,那就请你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叔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是将军亲自请来的,以示你的诚意。”
刘备听说司马徽和徐庶对诸葛亮非常重要。他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和张飞去隆中找诸葛亮。
他知道诸葛刘亮备要来拜访他,故意避开。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
与刘备同行的关羽和张飞感到不耐烦。不过刘备记住了徐庶的话,耐着性子看完了。如果一次没见到他,他会再去第二次。第二次没见到他,第三次又邀请了他。
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打动,把刘备接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把刘备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当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直截了当地说:“现在汉朝没落了,大权掌握在奸臣手里。我知道自己能力差,但是我很想挽回这种局面,但是就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我来找老师请教。”
诸葛亮见刘备虚心相劝,便向刘备吐露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现在曹操打败了袁绍,有一百万军队,他挟持皇帝发号施令。我们不能单靠武力和他竞争。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江东地势险要。现在人民已经加入了他,一批有才能的人在为他工作。看来我们只能团结他,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军事重地,刘表却守不住这个地方。益州土地肥沃辽阔,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它的主人刘璋也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后裔,天下闻名。如果能在荆州、益州等地占有一席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进军,进攻曹操。到时候,谁会不欢迎将军呢?如此,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复辟汉朝。”
刘备听了,不禁佩服眼前的年轻人,说:“老师说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会照你的建议去做。现在请大家一起下山。”
诸葛亮看到刘备的热情和真诚,高兴地跟着刘备去了新野。后来人们称之为“三顾茅庐”,诸葛亮的谈话被称为“隆中对”。
之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诸葛亮把刘备当成自己的师傅。两者越走越近。
关羽和张飞看在眼里,很不高兴,在背后嘀咕。他们认为诸葛亮年纪小,可能能力不大,怪刘备太看得起他。
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一个老师孔明,就像一条鱼得到水一样。以后不准你乱说。”关羽和张飞听了刘备的话后无话可说。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隆中对的故事”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一篇:隘怎么读_隘怎么读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