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桃花源诗_桃花源诗翻译及原文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桃花源诗_桃花源诗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诗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桃花源诗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陶渊明在哪一首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2.陶渊明

桃花源诗_桃花源诗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诗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桃花源诗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陶渊明在哪一首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

2.陶渊明写过《桃花源》的诗吗?

3.桃花源的诗

4.桃花源诗词

桃花源诗_桃花源诗翻译及原文

陶渊明在哪一首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

       原诗:

       《桃花源诗》魏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释义: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

       当时的社会,充满阴谋、篡夺、屠杀、战争,广大农村,民不聊生。陶渊明躬耕便难得温饱,一般农民状况可想而知。没有对时代的感愤,对社会的反省,对人民的同情,绝不可能有这一理想的产生。

       陶渊明所创造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品格。桃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吸取了某些合理的东西,如:《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等思想,终于自成一新的境界。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记》富于传奇色彩,小说情调。《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做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意蕴深远。《记》是缘起,《诗》才是本体。通过《诗》的“诗笔”、“议论”更能看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百度百科——桃花源诗

陶渊明写过《桃花源》的诗吗?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的诗

       晋朝文人陶渊明作于永初二年(421),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mǐ)王税。

       荒路暧(ài)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诗词

       桃花源记

       东晋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全诗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描写具体。诗附于《桃花源记》之后,两者珠联璧合,又相互独立,并无重复之感。

原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智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

       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天纪:日月星辰历数,此指正常的社会秩序。

       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

       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④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yān):埋没。

       ⑤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

       ⑥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⑦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

       ⑧靡(mǐ):没有。

       ⑨暧(ài):遮蔽。

       ⑩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

节和:节令和顺。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桃花源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桃花源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桃花源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比,在有些方面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好了,今天关于“桃花源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桃花源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