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如梦令》其二_如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如梦令》其二_如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如梦令》其二”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谁能把李清照的《清平乐》《如

《如梦令》其二_如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如梦令》其二”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谁能把李清照的《清平乐》《如梦令》《浣溪沙》翻译成译文

2.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

3.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何解析?

4.如梦令其一和其二的诗意

5.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意是什么?

6.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如梦令》其二_如梦令其二李清照原文

谁能把李清照的《清平乐》《如梦令》《浣溪沙》翻译成译文

       如梦令 其一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浣溪沙 李清照(其一)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作者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两幅清淡典雅的画面:一是室外“闺妇夜晚伤春图”,一是室内“闺妇夜晚怀人图”。不同感受通过基本相同之处的典型形象加以表现,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两幅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突出了词旨。

       浣溪沙 李清照(其二)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浣溪沙 李清照(其三)

       深闺寂寂,故欲以酒浇愁。而杯深酒腻,未醉即先已意蚀魂消。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红者叫琥珀,黄而透明的叫蜡珀。此指酒色红如琥珀。第三句《乐府雅词》缺前两字,《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补“疏钟”两个字,似与上下文义不甚谐调,清照词中,亦未见有“疏钟”一词,可能是臆补。此处也无法确定词人的原意。总之,它应是与晚风同时送入此境与词人之情相契相生的传统意象。

        下片写醉中醒后。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香消梦断,可理解为时间意象,谓香消之时梦亦惊断;也可理解为比喻关系,温馨旖旎的梦断,正如香之消散。试想,从好梦中恍然惊觉,炉寒香尽,枕冷衾寒,情何以堪!词不写情之难堪,只写醒时神态。辟寒金,王嘉《拾遗记》载:三国时昆明国进贡一种鸟,吐金屑如粟。宫人争用这种金屑装饰钗佩。这种鸟畏霜雪,魏帝专为它起了一个温室,名辟寒台。又称此鸟所吐之金为辟寒金。此处“辟寒金小”,实指钗小鬟松,写娇慵之态。醒时空对荧荧红烛,一个“空”字,足怅然若失落之情。

       清平乐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1

        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 地点:庭院?香闺

        环境:雨疏风骤

        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

        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

        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是不是真实的情形,在风雨的蹂躏下花儿真的还是那么娇艳吗?

        接下来的两句证明这似乎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在现实面前,虚幻的美好不堪一击,女主人公的愿望彻底的破灭了。因此?知否,知否?诘问的语气表面是在责怪卷帘人,但是在内心里却是责怪?雨疏风骤?的残酷无情,无奈之中深藏着深沉的失望之情。?绿肥红瘦?才是现实的情形,在风雨的摧折下,海棠叶依旧而花已飘零,和?海棠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两相对照之中更显出女主人公怜春惜花之情。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不是真的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她清醒的知道现实的残酷,离她而去的人怕是很久就不得相见了,因此她不愿醒宁可长醉不醒,只有这样才能保留美好的期望,才能减轻情感上的伤疼。

        末句?绿肥红瘦?历来受人称道,可谓标新立异,其妙处有三:其一,用?绿?、?红?两个表示色彩的词,给人一种醒目的视觉冲击,同时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见词人深厚的语言工夫;其二,?肥?、?瘦?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形容人的词用在物上,倾注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其三,?绿肥?、?红瘦?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显出女主人公怜花惜花的心情。

        由此可见,这么短短的一首令词,它的内涵却是非常的深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在这首词中,词人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那就需要我们去?填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词的内涵挖掘出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词中的?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在我们佩服叹赏词人的工夫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强的审美感受!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2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何解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其一和其二的诗意

       李清照有两首《如梦令》

       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笔者以为评述恰当。

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意是什么?

       其一: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

       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其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原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百度百科——如梦令 (李清照著词)

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意:

       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2008-01-16 22:41

        李清照,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作家。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6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外。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的语言表现技巧。

        首先,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其次,意境创造一“隐”,一“现”。“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划,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外。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的语言表现技巧。

        首先,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其次,意境创造一“隐”,一“现”。“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划,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今天关于“《如梦令》其二”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