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_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_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1.醉太平·西湖寻梦原文_翻译及赏析2.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赏析3.陶庵梦

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_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1.醉太平·西湖寻梦原文_翻译及赏析

2.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赏析

3.陶庵梦忆原文及翻译赏析

4.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5.张岱《西湖香市》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_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醉太平·西湖寻梦原文_翻译及赏析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清代·王蕴章《醉太平·西湖寻梦》 醉太平·西湖寻梦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婉约 , 西湖写景 评解 此词写西湖晚景,抒闲适情趣。上片写炉烟瓶花,晚对南屏,十里湖光,景物宜人。下片抒闲适之情。竹风韵凉,藕荷清香。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全词清新婉丽,幽美自然。 王蕴章(1884-1942.8),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红鹅生,别署二泉亭长、鹊脑词人、西神残客等,室名菊影楼、篁冷轩、秋云平室,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举人,任学校英文教师。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编辑,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通诗词,擅作小说,工书法,善欧体,能写铁线篆。是“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

        王蕴章

        王蕴章(1884-1942.8),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红鹅生,别署二泉亭长、鹊脑词人、西神残客等,室名菊影楼、篁冷轩、秋云平室,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举人,任学校英文教师。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编辑,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通诗词,擅作小说,工书法,善欧体,能写铁线篆。是“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 2篇诗文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五代·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清平乐·雨晴烟晚

        五代 :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写景 , 妇女 , 孤独 , 思念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清代·屈大均《梦江南·红茉莉》

        梦江南·红茉莉

        清代 : 屈大均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婉约 , 女子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宋代·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永遇乐·璧月初晴

        宋代 : 刘辰翁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婉约 , 元宵节 , 写景 , 抒情怀旧

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赏析

       1. 《西湖》文言文翻译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

        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

        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经过净寺,寻找到阿宾以前住过的僧房。

        取道经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来。大致领略,没有全部赏玩。

       

        第二天早上得到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的同学、信佛之人王静虚来到,湖山的好朋友,一时都聚集齐了。

2. 文言文西湖的翻译及原文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3. 文言文翻译 西湖游记三则之一

        西湖游记二则 袁宏道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 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 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翻译: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已心飞到西湖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不觉非常好看,全身心都醉了。此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但描写不出来。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了,和子公通过净慈寺,寻找阿宾以前住的房间,从苏堤上的六座石拱桥,岳坟,石头路回来

        .(我)粗粗的参观了(西湖的美景),没有来得及全部欣赏.

4. 文言文< >的翻译

        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5. 有关游西湖的文言文

        1.张岱散文《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南游记-游西湖记》 孙嘉淦

        登万松岭(在杭州城外)而望西湖,一片空明,千峰紫翠,楼台烟雨,绮丽清幽。向观图画,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

        过松岭,渡长桥,至南屏。南屏之山,怪石攒列,下有古寺,所谓 “南屏晚钟”也。北曰雷峰,有塔高而色紫,所谓“雷峰夕照”也。西曰苏堤,从南抵北,作六桥以通舟,植梅柳于其上,所谓“苏堤春晓”。堤西有园亭,引湖水为沼以畜鱼,所谓 “花港观鱼”也。堤东有洲,旁有三塔,影入湖中,所谓“三潭印月”也。潭北有亭翼然水面者,湖心亭也。亭北突起而韶秀者,孤山也。山有紫垣者,行宫(乾隆南游时所建造的行馆)也。其东直抵杭城者,白堤也。苏堤纵而白堤横,孤山介两堤之间焉。其西有岳武穆庙,庙西有坟。坟南亭台,临湖结构,朱栏碧槛,与绿水红莲相掩映,所谓“曲院风荷”也。

        由岳坟而西,道出北高峰下,路旁皆山,苍松翠柏,蔽岫连云。林中徐步,忽见清溪,白石磷磷(清晰可见的样子),落花沈涧,鸟语如簧,心中恍惚,冀有所遇。

        沿山深入,见一村落,酒帘(古代酒店的招牌。用布缀于竿顶,悬在店门前,以招徕客人)树间,茶棚竹下。路西有坊,题曰“飞来峰”。过坊而西,乃见奇峰特峙,流水环周,洞在山腹,桥当洞口,度桥入洞,岩壑空幻,石骨玲珑,乳泉滴沥,积而成池。洞顶怪石,如古树倒垂,云霞横出,孔空贯串,八达四通,或巨或细,或暗或明。出洞西行,溪边岩下,石皆奇秀,卓立林间者,往往与松竹争长。山侧有放生池,池上有冷泉亭。高峰插天,修篁(竹的通称)蔽日,流泉清池,环亭左右。盛夏正午,冷落深秋。亭北有寺,匾曰:“云林” ,未暇入也。

        过寺而西,小园别墅,布置佳胜,纵目流览,忘其路之远近。幽林密箐,曲折其中。有时仰望,不见天日。心中惊疑,不知误入何境。欲一借问,而深山无人。林间企望,见一僧度岭而去,因亦至其岭上。天风南来,微闻鼓乐之声。寻声觅路,忽见一片瓦砾,屋坏墙存,土焦石黑。路闻人语云:“天竺(天竺寺)新遭回禄(火灾)。”见此,乃悟身在天竺峰也。当是时,日将暮,予见天竺寺既已烧残,又四围幽壑深林,不类人境,惧其为虎豹之窟穴,因返。复至飞来峰下,寻前所见村落而歇焉。

6. 文言文 初至西湖记翻译

        原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淑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7. 翻译文言文 西湖香市

        西湖香市,从每年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又称作花朝的那一天开始,到端午节结束。从山东到普陀寺进香的人一天天来到,从嘉兴、湖州到天竺寺进香的人也一天天来到,来了之后,就和西湖的人互相购买东西,所以叫做香市。

        但是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座天竺寺买东西,在岳王坟买东西,在湖心亭买东西,在陆贽陆宣公的祠庙里买东西,没有一处不成为买卖东西的地方,而特别聚集在昭庆寺,昭庆寺的两边走廊所以没有一天不成为人们相互买卖的集市。上古夏周三代、汉魏六朝的古董,蛮夷闽粤以及从外洋运进来的珍奇异宝都汇集到这地方。到了香市这段日子,寺殿的甬道上上下下,屋檐承溜的左左右右,寺庙山门的内内外外,有屋就摆起摊,没有屋就敞着放,围成堆,敞堆之外又搭棚,棚外又摆摊,一节节,一段段,紧密相连。凡是胭脂、发簪、耳饰、牙尺、剪刀,以至于各种典籍、敲打的木鱼,孩子们的玩具之类的东西,样样都汇集到这儿来。

        这时正是春暖季节,桃红柳绿,鲜明可爱,清明四月,蛙声柔和,岸边无停留的船,旅舍中没有停留的客,店铺中没有存留的酒。袁石公宏道先生说的,“山色如美女,花色如面颊,池水波纹如绫罗,习习春风如美酒,令人陶醉”。这已经勾画出西湖三月的景致,而这时,香客从各处来,风光景色又有不同。士女的文雅美丽,胜不过村野妇女的涂脂抹粉,装腔作势;兰花的芬芳香气,敌不过合香芫荽的熏蒸;悠美的丝竹管弦乐曲,压不住口哨摇鼓的喧闹;文物古董的光彩,比不上泥人竹马叫卖的顺畅;宋元明代的画卷,赛不过湖景佛像的昂贵。像在奔逃,像在追逐,掀也掀不开,拉也拉不住 。千千万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前后后,总共经过四个月才结束,恐怕长江以东,绝对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地方了。

        崇祯十三年(庚辰年)三月,昭庆寺起火,这一年和崇祯十四年、十五年,一再发生饥荒,百姓大半饿死。崇祯十五年,山东的道路被寇盗阻梗,香客断绝,再没有来杭州的,香市于是停止了。崇祯十四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到城中抬出饿死者的尸首,人扛车拉,一个接着一个。当时杭州太守刘梦谦,汴梁人,同乡人来这里打秋风的,多寄居在西湖,这些人每天可以替人疏通关系得到钱财,太守也就以此作为自己的馈赠,有个轻薄士人改动古诗中的几个字讥诮这位太守说:“山不象青山楼不象楼,西湖歌舞全罢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钱财送汴州。”这话可作为西湖实情的写照。

8. 西湖梦寻这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我生不得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以前甲午年(顺治十一年(1654)、南明永历八年)丁酉

        (此指清顺治十四年(1657)、南明永历十一年)(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

        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

        (有病的柳树,桃树往往具有奇形异态,有观赏价值,所以说是弱柳夭桃)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看到如此模样,反倒不如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三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

        (“余但向蝶庵岑寂”这句太难,不会翻译,岑寂:冷清、寂寞。蝶庵是什么东东不知道。)躺在床上,将我从前的梦中的西湖景色,一点不改的保护住。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西湖以前的样子)。

        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

陶庵梦忆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历史学家。张岱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是他的小品文。他吸取了徐渭闲情雅趣、公安三袁“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以及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孤峭幽深”的长处,要求“纵壑开樊”,解除种种束缚性灵的桎梏,使“物性自遂”[1](《西湖梦寻·放生池》,第314页),从而创作出平实奇崛、清新淡雅的小品文,成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作家。王雨谦曾誉之为“文中之乌获”、“后来之斗杓”[2]308。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则是当时小品文的主要代表作品。

       一、平实而奇崛

        张岱的小品文的风格,总的来说是平实而奇崛的。他的小品文无论写景、写人还是描写风俗人情都从平常处下笔,内容平实自然。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是奇崛而又富有情趣的。形式短隽别致,语言纯净平淡而近于口语,它不以外在的理性思辨或激情奔涌见长,一洗一般抒情散文那种雍雍陶陶的文饰气息。

       (一)山水小品

       没有华言锦句包裹装点,也不用怪言险语使之奇异,但平实之中亦有奇崛。《湖心亭看雪》一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而且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能把如此阔大的世界和深长的情感纳于一百多字的小品之中,而且给人留下悠悠不尽的余韵和遐想。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第81页)这句话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揉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接着作者选择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这就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在天地一片苍茫之际转写湖上影子,以传神生动的量词给西湖雪景传神写照,触摸到了山水的生命脉搏。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这几句简单的话语传递了无限的意味营造了奇特的意境。张小茜认为“张岱善于在平常浅易的字句里翻奇创新,寓神奇于平淡朴素之中,使文章既平易又生动,雅俗共赏。”[3]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的雪景更妙。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而且“童子烧酒炉,正沸”,可见已观雪多时了。这出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惊诧。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奇,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不说自己超俗脱尘,却让客人来发此感慨,视角奇特。于是作者与“金陵人”强饮“三大白” ,双方在饮酒中除刚见面时的一句惊叹外更无别辞,甚至连双方姓名也不知道。这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但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

        文章最后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最后通过舟子之口道出对这次夜游的看法:“乃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大雪奇寒,作者一人深夜去湖心亭赏雪,这在船家看来,是“痴”是不可理解的“奇举”。但“奇举”更有人在:二客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奇举”。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奇情。

       《湖心亭看雪》文字平淡,但意在言外,一唱三叹传达出的是奇景、奇举、奇情。平实之中却显奇崛。

       张岱写景之奇还表现在,他描写的自然景色都是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在那些平常的景色中,张岱用他不落俗套的审美眼光和敏锐的艺术触觉将它们的另外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用奇崛之笔,描平常之景。

        古人们对西湖多为赞美,苏东坡把西湖比作西子,赞赏西湖的美色如女子,被推崇为前无古人,他称“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袁枚则认为西湖山水之间,到处有人文的渗透:“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张岱在西湖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对西湖的喜爱不逊于任何人,他喜爱的西湖景色却不与常人相同,他认为西湖最美丽的景色不在春夏,而在秋冬;不在花朝,而在月夕;不在晴明,而在雨雪。“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西湖梦寻·明圣二湖》,第219页)张岱在其代表作《西湖梦寻》第一篇《明圣二湖》里对西湖的评说,堪称奇文,“余以湘湖为处子,眠眼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轻慢。” 西湖的美景经过历代文人的描绘,已属平常之景,而张岱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体验,贴切的写出了山水的灵性。

        又如张岱的《白洋潮》(《陶庵梦忆·白洋潮》,第65页)。自古以来写钱塘江观潮的作品繁多,而张岱不落俗套,用千百群白鹅、百万头雪狮、炮轰龙潭、倾空雪瀑这些形象奇特的比喻,来展现潮头越来越近、越来越高、越来越猛的气势。用观潮人“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出白洋潮的壮观。张岱用他的奇崛之笔,使他的描写从众多类似的文章中突现出来。

       (二)人物小品

        张岱笔下没有如英雄豪杰、帝王将相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多是市井众生如说书先生、工匠、花匠、优伶这样的出身卑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常之人。“书中形形式式的人物, 既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世俗众生,也是具有某种特殊智能和技艺的奇士异人。”[4]虽为普通老百姓,但都是奇人。濮仲谦这样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大师,却“赤贫自如也”“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第31页)他不慕名,不逐利,坚守着做人的准则,虽为一介平民,却声名远播。这样一位普通市民,却艺品双绝,不能不称之为“奇士”。又如青楼女子王月生,虽流落风尘,但“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不喜与俗子交接,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者。”“有公子狎之。同寝食者半月,不得其一言。”(《陶庵梦忆·王月生》,第187页)女艺人朱楚生地位虽卑微,却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情感,为了这份情感终日“劳心忡忡,终以情死”(《陶庵梦忆·朱楚生》,第131页)风尘女子都如此有气性,实属不易,“奇女子”也。张岱“不是像以往的作品着重描写他们受侮辱受损害的一面,而是表现他们不甘屈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尊严,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做一个自由的人,独立的人。”[5]236

       张岱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裸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第105页)他笔下“有癖”之人比比皆是,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癣,有梨园癖。”(《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第105页)金乳生癖于花草,爱花草如命。上文所说的朱楚生癖于情、王月生癖于“矜贵”。

        张岱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完美无缺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平常的“有疵”之人。如柳敬亭“黧黑,满面疤痞,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第117页),样貌“奇丑”,说起书来却来“口角波俏,眼目流利”(《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第117页)相貌丝毫不影响他的说书技艺之美。正因为“有疵”才让我们觉得这些人是真实的,是平常之人,但却有他们自己奇特的性情。

        这些奇士、奇女、有癖之人、有疵之人都是社会上随处可见的百姓,平常之极,但他们都从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令人过目难忘。这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从平实之中绽放出他们奇崛的精神之光。

       (三)风俗小品

        张岱长期居住于市民集中而富庶的江南城镇,特别是杭州、苏州、扬州、南京等繁华都市,他熟谙风俗民情,《陶庵梦忆》不仅描述西湖赏月、西湖集市、金山竞渡、鲁藩烟火、虎丘中秋这样的大型活动,还叙写街头巷尾的琐屑之事,如民间选妾、说书演戏、能工巧匠、民间饮食烹调。林邦钧称张岱的小品文是“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6]。这些看似平常的市井生活画面、民俗风土、人情轶事,张岱倾注其中的却是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百味。平常之事表达了奇特突出的感受。

        最具代表性的应是《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记述当时杭州人游西湖盛况的文章。“七月半”是指阴历七月十五日,当时杭州的风俗,男女老少在这天夜晚都要游西湖。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的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陶庵梦忆· 西湖七月半》,第162页)不像一般游记那样描写西湖七月十五日夜晚交相辉映的月光、灯光、湖光和月影、山影、塔影这些迷人的景色,却集中写游湖的人,构思奇特,显的不落俗套。作者列举了赏月的五类人: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市井之徒和文人雅士。前四类人均属不看月也不知看月的人,根本无雅可言。而像作者那样真正会赏月的文人雅士,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在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 ,湖复颒面”这样的环境中邀来“韵友”、“名妓”、“杯箸安,竹肉发”,尽情欢悦,直至“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最后“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文人雅士的游湖赏月与其他“杭人”的好名应俗形成鲜明对照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张岱在描述杭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和重现了当时的西湖风光和世风民习俗的同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了达官显贵骄奢*靡、虚伪庸俗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人雅士清高脱俗的精神情趣。看似平常的游记,其中却包含如此多的言外之意,不得不令人觉得平实而奇崛。

        又如《西湖香市》,作者花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过去西湖香市过去繁华热闹的景象“至香市,则殿中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 棚外有摊,节节寸寸。”(《陶庵梦忆·西湖香市》,第158页)而如今昭庆寺遭火灾,百姓因饥荒大半饿死,交通阻塞,北方香客断绝,香市已经废止了。今昔对比过去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终成幻梦。虽写平常的民间风俗,实则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借平实的叙事写景之笔,表现家国之痛和沧桑之感,暗寓自己对故国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又如《扬州瘦马》,作者描写牙婆指挥瘦马(将被卖做妾的少女)在客人面前表演,好供人挑选的场景。牙婆说一句,瘦马就跟着指令做,宛如牙婆手中的扯线木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陶庵梦忆·扬州瘦马》,第133页)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民间随处可见的陋风丑习,不置任何议论,字里行间却写出被贩卖少女的无奈心情,让读者感受到在这种陋习之下,少女命运的坎坷。张岱通过描写当时极为普通的民间贩卖人口的风俗,深刻表现出这些少女如同牲口般毫无尊严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陋风丑习的厌恶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对这些少女的同情之心。

        张岱对民间的饮食烹调也加以记录,如他改良家乡的“日铸茶”,研制出一种新茶,张岱名之为“兰雪茶”,在《雪兰茶》中写到了雪兰茶的研制过程。在《禊泉》中写到了禊泉水质的特点,说明辨识禊泉的诀窍。在《方物》中详细记叙了各地有名的土特产。

        作者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名士的悠闲自得而又高雅脱俗的情调,明朝遗民的丧国之痛,以及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同情之心。

       二、空灵而淡雅

        张岱的小品文以空灵淡雅为主要特色,“笔具化工”“无所不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7]61。他的小品文意境空灵悠远、语言淡雅清新,“冰雪之气”溢于言表。

       (一)意境之空灵悠远

        张岱受公安派、竟陵派影响最大,他推崇公安派“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竟陵派“孤峭幽深”,但他并没有一味的学习前人,而是有自己的风格——冰雪之气,即要求“胸无拘束的纯净与神气的灵动,像冰雪一般的纯洁干净,神思开阔,气韵流走。”[8]张岱无论写景写人还是写物,无一不充满着冰雪之气,无一不表达了他高洁的冰雪性情以及淡薄名利、潇洒出世的心境。如他描绘龙山的雪景“深三尺许”,“万山载雪,明月簿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陶庵梦忆·龙山雪》,第169页)满目的雪光与月色争辉,共同创造出一个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仿佛就是作者心境的外化。一个“呆”字写出了雪色的凝固美,传出月夜雪光中的清寒寂静,而伶人悠扬的歌声和箫声更增添了这份寂静寒彻。在这样悠远的环境之中,作者饮酒敌寒,至“三鼓归寝”,才“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人物与景彼此融合,物我浑然一体。景物因人而显得格外有生气、人在景中无拘无束,得到了精神的共鸣。张岱在描绘“冰雪之景” 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纯净脱俗、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冰雪之气”。

        张岱在写西湖山水时,也是用这种冰雪之气来营造空灵悠远的意境。张岱曾写到西湖外景“西溪”,但见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 屈曲搓桠,大似黄山松。…… 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西湖梦寻·西溪》,第353页)张岱描写园林,虽然没有出现“冰雪”二字,但是却通过“冰雪之气”的内在神韵,营造出悠远寂静的意境。如描写不二斋,作者用“翠樾”、“竹”以及各色四季花草,这些清香幽冷的意象,使文章显得更有天地,给人如入仙境福地之感,具有一种意境美。

        张岱笔下的人物也具有“冰雪之气”,如民间医生鲁云谷“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态,举不足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琅嬛文集·鲁云谷传》,第192页)甚至是风尘女子也是如此,王月生“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不喜与俗子交接。”这些人物都是不受拘束,如冰雪一般的纯洁,如冰雪一般冷傲,如冰雪一般超脱世俗。

       (二)语言之清新精炼

        张岱文字清新别致,气韵生动,见之忘俗。如在《金山夜戏》这一文中开篇的这一段描写江月之景的句子:“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陶庵梦忆·金山夜戏》,第17页)“倒囊”二字极其神奇新颖,似乎月光独钟情这方水域,所以倾其所有,慷慨解“囊”,把光辉全倾洒于江面之上,有种一泻千里的气势美。“江涛吞吐”则写出月光随波涌生波面律动的情景。“露气吸之,噀天为白”就更不可思议了,作者的这种想象简直超乎常人所能想,月光由天上倾泻到江面,又从江面被露气吸入,喷洒到天空,以致天空都变白了。”“林下露月光,疏疏如残雪。”又一次描写了月光,夜晚林间静谧漆黑一片,月光透过幽微抖动的枝叶洒落下来,轻灵皎洁犹如残雪,呈现出疏朗淡雅清冷寂静的意境,有种空灵晶映之气。两处月光,两种笔墨,两种意境。

        张岱小品文篇幅大都比较短小,要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无限的含义,那么他文章的语言必定要求精炼而又传神。张岱最擅长用白描的手法,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人物,不加藻饰、言简意丰、赋予描写对象更加丰富的韵味,使读者在有限的语言空间中感到无穷的回味。如《二十四桥风月》“沉沉二漏,灯烛将烬,茶馆黑魆无人声。茶博士不好请出,惟作呵欠,而诸妓醵钱向茶博士买烛寸许,以待迟客。或发娇声,唱《擘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言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第96页)通过对一些年老色衰的妓女深夜待客时情景的描写,写出了妓女们的凄楚、辛酸。妓女们凑钱买烛,互相笑谑故作热闹,几个动作将妓女们的无奈,故作糊涂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而“悄然暗摸如鬼”一句将妓女们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状态不动声色的揭示出来。《金山夜戏》中最后一段写老僧也用了白描的手法,使人物人形神毕现,鲜活灵动。“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陶庵梦忆·金山夜戏》,第17页)“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不敢问”这一连串的动作十分自然,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但老僧的神态,动作甚至心理都自然活脱地呈现出来,形神毕现,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新颖的词语加上贴切的比喻,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景物的气象万千。作者用白描的手法 ,精确捕捉到描写对象的神形所在,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所写之物真实而又全面的特点,突出所写之物的精神气质。张岱的语言富有创造力,但又是朴素简洁的,丝毫没有那种华丽堆砌的做作之感,格外的清新淡雅。

       三、张岱小品文艺术特色的成因

       (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创作

        张岱生活在晚明初清,家世显贵,少年时“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谲谑,书囊诗魔。”(《琅嬛文集·自为墓志铭》,第199页),但甲申之变,满清外族入主中原,张岱从原先的衣食无忧的官宦家的纨绔子弟,沦落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明朝的灭亡,使明朝士大夫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一方面,很多士人站到了满清一边,另一方面,以身殉国者不计其数。而张岱既不殉节也不投清的遗民,必须为自己在新朝下的不死做出解释。张岱也想过与明朝共存亡“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9]3完成《石匮书》成了他在新朝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在《和挽歌词三首》其一中说:“我死倍千辛,世界全不觉。千秋万岁后,岂遂荣与辱。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他认为死不是容易的事,而且用死来表现自己的忠心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张岱认为自己是“不能死之人”,因为他身上背负着故国之史的重任。

        而这只是张岱不选择“殉节”或“归隐”的表层原因,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思想上的。明清易代之际,是思想最混乱,也是最自由的时候,更是禁锢最少的时候,个性解放之思潮促使文人们大胆追求现世的乐趣,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极力肯定自我的人性、人情、人欲。晚明士人们普遍表现出对自我个性与情感价值的重新体认,放弃对以往的道德完美的理性追求,重新向内发现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创造性价值,从虚伪的道德说教回归到符合人性发展的现实与情感中来。张岱一生的人生价值,不是实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理想上,也不是实现在官场和政治舞台的权力争逐、猎取功名上,而是实现在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上,在自然之中去寻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个体人生价值,在日常生活的琐屑细节,在个人生活小圈子里开辟一块生命的乐土,以寻求个体人生的解脱,获得心灵适意知趣上。他在《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着力表现了他闲适、脱俗的生活,以及淡远、自然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他又纵情声色享乐,他精于饮食,对各种茶品之特性了如指掌;上山打猎,平地斗鸡无所不会;通音律,会演奏,醉心于戏曲书画的创作;又喜山水,好漫游。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原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家养病,除了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外,还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则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

       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后先是避兵灾于剡中,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开始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万历四十年(1612年)冬至日,张岱自感陷入困境,对未来感到迷茫,于是到会稽山下的南镇庙向梦神祈梦,以问前途功名,并因而作疏。

       次年(1613年)三月,张岱与朋友结伴游兰亭,因感到兰亭遗址与《兰亭集序图》相去甚远而不由大失所望,随后在写给包严介的信中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观点不以为然,提出了“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的观点。

       同年,张岱结识了十九岁的陆癯菴和二十六岁的周懋榖。再次年(1614年)夏季,张岱过斑竹庵,发现禊泉,水质清冽,益于泡茶,井口刻有“禊泉”二字,书法与王羲之相近。

       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某个雪后的傍晚,张岱带着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等登龙山看雪唱曲。在山上,众人欲乘月唱曲,但因天气冷而声音呜咽,只好作罢。之后,张岱坐羊车而返,归后作五言古诗《龙山观雪》。

       同年,黄汝亨逝世,张岱到杭州南屏山黄汝亨故居游览。次年(1627年)四月,张岱到天瓦山房读书。一日午后,张岱与三位朋友一起登香炉峰观日落,之后在金简石上赏月。

       月出后,几人下山,正遇到仆人与山僧来找,他们因怕张岱等人遇到老虎于是都持火把、刀、棍沿路呼喊。第二天,张岱就听到有山民说昨夜有劫匪过山,不禁莞尔。

张岱《西湖香市》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一、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作者出处

       作者:明张岱?

       出自:《陶庵梦忆》卷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二、赏析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三、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初字维城,后字宗子,又字天孙,因著《石匮书》,人称“石公”,于是又字石公,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蝶庵、古剑老人(一作古剑陶庵老人)、渴旦庐等,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剑门(故其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方面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家养病,除了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外。

       还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则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而不第,因而未入仕;明亡后先是避兵灾于剡中。

       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开始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颇有向死而生之意;后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百度百科—湖心亭看雪

        张岱:西湖香市

        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日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邪儿嬉具之类,无不集。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本文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又见于他的《西湖梦寻》,文字稍异。这两部散文集都著于明亡以后,作者“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之时。他在《西湖梦寻》序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他以对西湖的这一片深情,写下了不少优美的散文。本文以忆旧谈往的笔调,描述了西湖香市的兴废,并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作者先极其简练地交代了西湖香市的时间及其由来,再扼要说明香市分布之广,遍于三天竺、岳王坟、湖心亭、陆宣公祠,使读者对西湖香市的概貌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初步的印象。然后推出香市最热闹繁盛的地方—昭庆寺。集市以昭庆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作者以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有篷,篷外有摊,节节寸寸”这样一组短促紧凑的句子来描绘鳞次栉比的市肆,形象生动。货物之盛,既有“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又有“胭脂簪珥、牙尺剪刀、经典木鱼、伢儿嬉具”等普通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细大不捐,包罗万象,把民间集市的特点、热闹场面写得玲珑剔透。

        集市之设,是因为人们贸易的需要。西湖香市的主体,不是列肆货物,而应该是往来穿梭于其间的人们。张岱是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高超表现力的优秀散文家,捕捉形象,渲染气氛,画龙点睛是他的特长。他的一些山水纪游散文,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总不忘点画人物,意随笔到,皆成佳趣。在这篇作品里,他就把全文的重点放到人的活动上。西湖的春天,风和日丽,柳暗花明,游人如云,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历代骚人墨客题咏春湖的篇什已复不少,张岱还能写出什么新意来呢?他先拈出袁宏道(号石公)《初至西湖记》中描绘三月西湖的名句,使人觉得西湖真如一个绰约多姿的女子,眼前浮现出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写到的意境。但接着笔锋一转:“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张岱一连用了五个排比句,通过对比来表现香市的独特风貌。人们津津乐道的“士女闲都”、“芳兰芗泽”比不过“村妆野妇”、“合香芜荽”;往日悠逸的“丝竹管弦”,被喧闹的“摇鼓欱笙”所取代;文人学士热衷的“鼎彝光怪”、“宋元名画”,在这里失去了市场优势,因为香客们偏爱“泥人竹马”、“湖景佛图”。作者意犹未尽,再用“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四个排比句,将香市人湖如涌、喧声动地的热闹气氛写足。在这一段描写中,作者巧妙运用句式整齐、音节浏亮、手法铺陈的赋体,揉合到散文创作中,不仅极其传神地刻划出香市的特色,而且卓然不群的表现手法使这一段显得十分醒豁,突出了全文的重点。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以沉重的心情记载了变故迭起,西湖香市在天灾人祸的交困下终于荒废。关于杭州太守刘梦谦的一段记载,饶有深意。作者虽然没有明写刘梦谦与西湖香市之废的直接关系,但“饥殍舁出,扛挠相属“的惨状和寓居西湖的寄生虫是多么鲜明的对照!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这之间不难找出深刻的联系。作者用这样一个贪官的故事作结束,不仅是为西湖香市之废揭示原因,也是对明王朝的灭亡所作的沉痛反思。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同时也是心灵观照的产物。“山川之秀丽,风俗之淳美”,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古代散文中习见的题材,但作家笔下的山水和风俗,往往带有鲜明的思想烙印,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是成为《桃花源记》式的乌托邦,或是成为闲适淳朴的隐逸乐地。而《西湖香市》则象一幅平实的民间风俗图,真切而自然。美向何处寻?张岱独具慧眼地从村妆野妇、泥人竹马中发现了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大概与晚明文艺思潮的解放、平民意识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好了,今天关于“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西湖梦寻自序原文及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