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蝶恋花翻译晏殊_蝶恋花翻译晏殊六曲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蝶恋花翻译晏殊_蝶恋花翻译晏殊六曲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蝶恋花翻译晏殊”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蝶恋花翻译晏殊_蝶恋花翻译晏殊六曲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蝶恋花翻译晏殊”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蝶恋花》晏殊这首词的拼音是什么?

2.蝶恋花的词牌格律

3.晏殊的蝶恋花的翻译

4.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表达什么)

5.晏殊的蝶恋花 译文

蝶恋花翻译晏殊_蝶恋花翻译晏殊六曲

《蝶恋花》晏殊这首词的拼音是什么?

       《蝶恋花》晏殊这首词的拼音是:[dié liàn huā].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蝶恋花的词牌格律

       蝶恋花晏殊拼音版原文如下:

       jiànjúchóuyānlánqìlù。luómùqīnghán,yànzishuāngfēiqù。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míngyuèbùānlíhènkǔ。xiéguāngdàoxiǎochuānzhūhù。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zuóyèxīfēngdiāobìshù。dúshànggāolóu,wàngjìntiānyálù。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译文:

       从楼阁归来,才发现今年的春天又迟到了。燕子双双齐飞,垂柳低软,桃花已经凋零残败。落花像撩人的细雨洒满了半空,和风习习充满了庭院。独自皱眉,满怀的愁苦没有人能感受。

       一个人孤独地靠着栏杆,心思如麻又烦乱。芳草萋萋,回忆了一番江南岸。清风明月没有感情,暗将人的模样改变,昔日的游览如梦一样,哪里经受得起重提?我这里白白地极度悲痛。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简介:

       晏殊(旦粗别名晏元献,991年至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运颤县文港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

       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一生写词10000多首,但仅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1055年病逝旁迟败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晏殊的蝶恋花的翻译

       1、正体

       对照例词:《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宋)晏殊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译文: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2、变体一

       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3、变体二

       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扩展资料

       关于“蝶恋花”的诗词

       1、《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清代: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译文: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

       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2、《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百度百科-蝶恋花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表达什么)

       词的上阕便用“槛菊愁烟兰泣露”开头,一个“菊”、“愁”、“泣”便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萧瑟的。是一首以悲秋寄离愁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在文人情结中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说。“秋”也总是和文人的感伤,忧郁情结相联系。

       首句的“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兰花它为啥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作者此时此刻是多么伤心。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得有点隐晦,但作者离情别绪的伤感还是不难让读者猜测,明月啊!你既不懂得离恨,此时你又为何穿过朱户,来到我的床前呢?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颗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呢?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作者的离愁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若虚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春江花月夜)。

       词的下阕作者将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这又是作者的用笔之妙。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难眠的原因。

       “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此萧败的景象,更添作者的孤枕难眠的离恨之情。同样,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在残败的景象下,抒写心中无止境的离愁与思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读来如泣如诉,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望不尽的天涯路,剪不断的相思愁……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心中的人儿,此刻你是否也难眠呢?“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可欲诉欲寄思念之情时,发现竟无尺素。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如此让人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如此不明事理的明月与西风,煽动作者一颗孤寂的心情,这一切都是因离愁引起的。如此千头万绪,如此撩人心肠,我们的读者又怎能不悲伤?这样一份思念之情,心中的人儿又如何才能知道呢?唉!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

晏殊的蝶恋花 译文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意思是: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出处: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蝶恋花·春景》。

       原文节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扩展资料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

       “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苏轼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蝶恋花·春景》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翻译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

       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韩_《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蝶恋花·春景》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花褪残红青杏小南适

       1、苏轼词: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讲的是鲜花凋零,青杏初长成。既感叹美景不在,又赞叹新生初现。

       2、南适.穿越小说《花退残红青杏小》:纤弱小婢女司杏不是鲜花也不做花瓶,做蛮女只为了和命运抗争。不论古代现代,女人也可以独立也可以活出自我。鲜花不再,青杏初长。辗转两世,她一直坚持。在追逐与转身中,谁凋零了枝头烈艳?谁才是照耀青杏成长的阳光?

       蝶恋花晏殊

       年代:宋

       作者:晏殊——《蝶恋花》

       内容: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槛:栏杆。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蝶恋花翻译晏殊”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