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羌村三首_羌村三首杜甫其一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羌村三首_羌村三首杜甫其一       对于羌村三首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1.《羌村·其一》古诗赏析2.羌村三首的写作背景是唐代贞观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3.羌村三首(之三)杜

羌村三首_羌村三首杜甫其一

       对于羌村三首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1.《羌村·其一》古诗赏析

2.羌村三首的写作背景是唐代贞观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

3.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4.羌村三首拼音版

5.羌村三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羌村三首_羌村三首杜甫其一

《羌村·其一》古诗赏析

        诗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亲人相逢应欢欣无比,然而在人命危 浅、朝不虑夕的战乱年代,亲人突然出现,真叫妻子不敢信、不敢认, 惊疑发楞。直到惊魂已定,心情恢复常态,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 泪水不觉夺眶而出。两句诗是一个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的绝妙镜 头,极其深刻形象。王遵严说: “一字一句,镂出肺肠,而婉转周至跃 然目前。

        注: 妻孥,妻子。

        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遭逢乱世,流荡飘泊,偶然生还便万分满意。

        全诗

        《羌村三首·其一》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鉴赏

        《羌村三首》是在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杜甫从凤翔回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探亲时所写,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中形象地再现了杜甫全家长期分离后重聚时惊喜交集的情况。

        安史乱时,杜甫被困长安,至德二年,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肃宗处,做了个左拾遗,他和妻子久隔,“不知家在否”?非常担心家里“几人全性命”,急于回家探亲,但又未便立即开口,待到房琯被罢相,为疏救房琯,触怒肃宗,放回鄜州,倒使他得到了个探家的机会。此时此刻,杜甫急切又畏惧,喜悦又惊恐的心情,在这些诗里被集中而概括地表现出来了。

        此诗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峥嵘万状、赤云满天、落日余霞的傍晚(日脚,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太阳光柱),杜甫,一个风尘朴朴的归客,在鸟雀喧噪声中突然归来了。第二层次写杜甫的出现在家门,使未卜生死的杜甫的妻子,陷入高度的惊奇和困惑之中。“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二句是全诗主脑。太意外了,所以是“惊定还拭泪”,真是百感交集,而且这是带着眼泪写出的“喜”。王嗣奭在《杜臆》中说:“盍此时盗贼刀横,乘舆未回,人人不保,直至两相见面,而后知尚存,此乱世实情也。”诗的第三层次写杜甫的`还家,引起邻居哄动,很多人前来观看,在围观者的感叹歔欷声中,表示了多少惊奇、同情、关怀,甚至是对战乱带给人民苦难的义愤。而“夜阑更秉烛”,这一“更”字用得很妙,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在偶然生还之后,长期的疑虑、耽忧未释,以至深夜再次举烛互相端详,竟象还是在梦中一样。寥寥数语,写出了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真是神之极致。王慎中说三首中“第一首尤绝,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此是杜甫本色,看似寻常又不寻常,蕴藉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后来的诗人往往仿效,如司空图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陈后山诗“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从中都可找到杜诗的痕迹。

羌村三首的写作背景是唐代贞观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

       《羌村三首》反映了安史之乱。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段,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芬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

       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典”,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

       杜甫的《羌村》三?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期间发生的一次内战,起因于安禄山与史思明等人的反叛。安禄山原是唐朝的宦官,在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在集团内拥有一定势力。

       而史思明是唐高祖李渊的后裔,原是唐代名将长孙无忌的部下,后来因才干而升官,成为朝廷要员。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先攻占河北平原地区,然后进攻洛阳,杀害了留守此地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接着,安禄山开始向东南方向进攻中原、江南,很快占领了许多大城市。

       史思明也趁机叛变,率领一部分唐朝军队攻占了绵州、汉中、彭原等地。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联合叛乱迅速蔓延,唐朝政府自身腐败、官员贪污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朝在反击叛乱方面动作迟缓,仅依赖一部分忠诚地将领在抵御叛军方面起到了作用。

       最终,唐玄宗流亡蜀中,国家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内乱和动荡状态,对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唐朝政治更趋腐化,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也导致了唐朝的经济衰退和国家实力的衰退。此次叛乱,虽然最终被唐廷平定,但唐朝的统治基础已经被动摇,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混战埋下了祸患。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羌村三首的写作背景是唐代贞观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这句话是正确的。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室儿女,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

       在半途被安禄山的乱兵到长安,在长安困居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凤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疏救房,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被赦放还邮州。

       《羌村》三首诗,就是杜甫历经艰险后到达家中,和家人相聚时所写的一组镐的说解,抒情诗。《羌村》诗,虽分为三首,但从情节与情绪发展来看,又是不可分割的。关于这,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曾说: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合。

       其一题数章者,互为起承转合。此诗,首章是总起,次章,上四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三章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此诗法之可类推者。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可以把它们引申出来加以说明。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羌村三首拼音版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满地的鸡儿正在此起彼伏地乱叫,客人来到门前鸡儿仍在争斗。

       主人驱赶鸡儿上树,这才听到客人敲叩院门的声音。

       四、五位父老乡亲闻讯赶来了,慰问我这长久在外远行的人。

       他们手中各自拿有家珍,从磕里到出的酒有浊有清。

       “不要嫌弃酒味寡淡”,田地早以无人耕作。战乱还未能停止,年轻人都被征上战场。

       请让我为父老乡亲高声呐喊吧,在这艰难是日子里,感谢你们携酒慰问的深情。

       唱罢歌谣仰天长叹,满座的人儿以是涕泪四横。

       赏析公元756年夏,按史叛军迫近长安,杜甫将妻儿安顿在羌村后,只身去投奔迁出长安的朝廷,直到757年闰八月才得以回家探问。诗中描写了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们携酒慰问的情景。诗人前四句写诗人到家时的时间及情景。“群鸡乱叫”暗喻了战乱纷争的政治局势。此为第一层。五至八句是诗的第二层,平实的言语中写出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乡亲们倾其所以,慰问我这“久远行”的人,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厚道。九至十二句为第三层。简短朴实的言辞,真实的描述出了安史之乱时社会动荡,百姓困苦不堪的艰难生活。最后四句是作者情动于衷的抒怀,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深挚的谢意,对动荡时局的悲叹,语气沉痛含蓄深沉。此为第四层。

       全诗风格朴实自然,反映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伟大诗风。

羌村三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羌村三首·其一》拼音版如下:

       zhēng?róng?chì?yún?xī,rì?jiǎo?xià?píng?dì。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chái?mén?niǎo?què?zào,guī?kè?qiān?lǐ?zhì。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qī?nú?guài?wǒ?zài,jīng?dìng?hái?shì?lèi。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shì?luàn?zāo?piāo?dàng,shēng?hái?ǒu?rán?suì。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lín?rén?mǎn?qiáng?tóu,gǎn?tàn?yì?xū?xī。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yè?lán?gēng?bǐng?zhú,xiāng?duì?rú?mèng?mèi。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三首·其一》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羌村三首·其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简介: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

       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

       作者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好了,今天关于“羌村三首”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羌村三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