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隆中对是谁写的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隆中对是谁写的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隆中对是谁写的”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隆中对的内容是怎么记录下来的?2

隆中对是谁写的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隆中对是谁写的”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隆中对的内容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2.隆中对记载了刘备和谁的谈话

3.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

4.隆中对原文及译文注释

隆中对是谁写的

隆中对的内容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三顾茅庐是207年,陈寿在270年左右撰写了此事。因为三顾茅庐的流传和影响,刘备和诸葛亮的闭门谈话,广受关注。

        所以,陈寿是听别人转述然后加工、整理出来的《隆中对》。

隆中对记载了刘备和谁的谈话

        一、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挺而走险。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

        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经过十多年的火并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宁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

        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z]《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

        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 “躬耕陇亩”于湖北襄阳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

        在隆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

        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幻,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

        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

        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

        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

        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

        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

        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

        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

        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

        就连曹操也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租刘邦,成就帝业。

        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

        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二、《隆中对》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

        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

        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

        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国演义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文中并未提到隆中,隆中之说首次见于小说《三国演义》。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6岁)对刘备陈说天下形势及兴复汉室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草庐对”。

隆中对原文及译文注释

       问题一:诸葛亮《隆中对》全文 诸葛亮《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问题二:三国演义隆中对全文 隆中对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常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记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问题三: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在什么地方 湖北襄樊

        问题四:求电视剧三国演义隆中对那一段的台词 草堂内

        孔明躺平身子,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口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吟完坐起;刘备顿时来了精神,整衣理冠;

        屋内孔明的声音:“有俗客来否?”

        小童的声音:“刘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时了。”

        孔明的声音:“何不早报!容我更衣相见。”

        孔明转入内室;

        又是好一会儿功夫;

        小童掀起竹帘,孔明出现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关羽、张飞惊而呆望着;

        刘备躬身大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曾两次晋谒,不得相见。已留书一封,不知可曾阅过?”

        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惭愧。将军,请!”

        二人见礼毕,孔明请刘备等入内室;

        室内,又是一番相见之礼。

        小童献茶,饮罢,孔明道:“将军留书,亮已拜阅,足见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负将军下问。”

        刘备:“水镜先生之意、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谈?望先生不弃鄙贱,屈赐教诲。”

        孔明:“德操、元直皆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安敢谈天下大事?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大丈夫抱惊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着问:“如此,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只惜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望先生开愚鲁而拯救危难,实为万幸。”

        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的势力不及袁绍,而终能攻克袁绍者,既靠天时,更得意于人谋也。今曹操也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孔明席地与刘备对座,娓娓而谈;

        刘备入神的听着,在他眼中,似神人一般的诸葛孔明由清晰而至朦胧

        孔明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

        孔明品一口茶,继续说着:“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今刘璋暗弱,虽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能跨有荆州、益州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所言,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孔明言至此打住,含笑望着刘备:

        刘备如梦初醒,惊喜不已,抑制不住激动心情望着孔明;

        孔明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

        孔明:“此乃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刘备激动的走向画轴看着;转过身来,盯着孔明,嘴动着,却激动的半晌话未出口;

        孔明:“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孔明:“此乃亮为将军谋划之大业。”

        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使得刘备惊喜失色,眼含泪水,深深的躬身拜谢:“先生之言,茅塞顿开,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啊。。。”

        孔明:“我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刘备闻言,连连躬身施礼道:“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所不及也!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恭听教诲。”

        孔明:“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事,不能奉命。”

        刘备:“先生真不肯出山......>>

        问题五:求诸葛亮的《隆中对》原文! 隆中对

        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浮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它与课文(三国志中的隆中对)有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的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其中一波三折。为见诸葛亮,刘备等人算是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小说家要对这十二字的史实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1、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等到其醒来时,它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功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2、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为写刘备这个人物服务,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引人为目标。另外,《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又不完全同于历史的特点。

        问题七: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的原文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以下是我整理的隆中对原文及译文注释,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注释

        (1)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

        (2)对:回答、应对。

        (3)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

        (4)躬:亲自。陇亩:田地。

        (5)好(hào):喜爱。为:唱。

        (6)《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7)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8)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9)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莫,没有人。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许,承认同意。

        (10)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11)信然:确实这样。

        (12)先主:先,先帝,主,刘备。屯:驻扎。

        (13)新野:现河南省新野县。

        (14)器:器重、重视。

        (15)谓:对,说,告诉。

        (16)岂:大概,是否。

        (17)之:代词,代诸葛亮。

        (18)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

        (19)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20)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21)枉(wǎng)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22)顾:拜访。由是:因此。

        (23)遂(suì):于是,就。

        (24)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

        (25)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就。

        (26)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7)汉室倾颓:指汉朝统治崩溃、衰败。

        (28)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9)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9)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南许昌。

        (30)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31)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32)欲信:通“伸”,伸张。想。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

        (33)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然:然而。犹:仍,还。已:停止,罢休。

        (34)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35)出:产生。自:从。

        (36)已来:已,通“以”,表时间。跨:占据。

        (37)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38)比于:同,相比。

        (39)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40)克:战胜。为:以为,变成。者:的原因。

        (41)非惟:不仅。抑:而且;亦:也。

        (42)谋:筹划。今:现 在。

        (43)挟(xié):挟持,控制。

        (44)令:号令。

        (45)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6)此:这。诚:的确。

        (47)争锋:争强,争胜。已历:已经经历。

        (48)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49)贤能为之用:为:被。

        (50)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51)图:谋取。据:占据。利:物资。

        (52)尽:全部取得。连:连接。通:到达。

        (53)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国:地方。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54)殆(dài):大概。

        (55)资:资助,给予。

        (56)所以:用来。

        (57)岂有意乎:可有意思吗?

        (58)险塞(sài) :险峻的要塞。

        (5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0)高祖:刘邦。

        (61)因:依靠,凭。

        (62)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63)殷:兴旺富裕。

        (64)而:但是。

        (65)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

        (66)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所以称它“帝室之胄”。

        (67)信义:信用道义。

        (68)著:闻名。

        (69)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70)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71)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72)南抚夷越:向南安抚中国南部各族。

        (73)内:对内。

        (74)修:治理。

        (75)政理:政治。

        (76)将荆州之军:将:率领。

        (77)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78)身:亲自。

        (79)川:平野。

        (80)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81)诚如是:如果真像这样。

        (82)日:一天天。

        (83)悦:高兴。

        (8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85)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6)犹:好像。

        (87)愿:希望。

       好了,今天关于“隆中对是谁写的”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隆中对是谁写的”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