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辛弃疾水龙吟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zmhk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辛弃疾水龙吟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辛弃疾水龙吟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

辛弃疾水龙吟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辛弃疾水龙吟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1.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2.水龙吟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翻译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辛弃疾水龙吟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两边高山约束著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2南剑:即南剑州, 宋代 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3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4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5待:打算,想要。6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7束:夹峙。8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9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十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⑾卸:解落,卸下。⑿缆:系船用的绳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著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 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著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像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著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 南宋 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著,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 南宋 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南宋 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 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著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诗词作品: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豪放、山水、壮志

水龙吟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翻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赏析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 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故谭献说此词"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谭评词辩》)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翻译: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这首词的原文是: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

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一起来看看辛弃疾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作者:辛弃疾

        听兮清佩琼瑶些。

         明兮镜秋毫些。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

         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古人兮既往,嗟子之乐,乐箪瓢些。

赏析

        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风景幽美。作者在这里有处旧居。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便来这里“新葺茅檐”。闲居宁宗庆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隐。这首词大致是闲居瓢泉时期写的。

        杜甫《佳人》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仇兆鳌注概括其意为:“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这首词在意境上同杜甫《佳人》诗有相近之处。杜甫以“佳人”作为寓传,作者则以寄言泉水,寓写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感受。

        上阕头二句,从视、听觉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欣赏、赞美之情。“清佩琼瑶”是以玉佩声形容泉水的优美声响;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也曾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镜秋毫”是可以照见的秋生羽毛之末来形容泉水的明净。这两句给瓢泉以定性的评价,表明了山泉能保持其可爱的本色,以下通过泉水所处的三种不同状态,来反映作者对泉水命运的设想、担忧及警告。这些刻画,正好用以反衬起笔二句,突出“出山泉水浊”之意。首先劝阻泉水不要出山(去此)去流昏涨腻,生长蓬蒿。

        “流昏涨腻”取意于杜牧《阿房宫赋》“谓流涨腻,弃脂水也”“虎豹”句,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和“此皆甘人”。虎豹以人为美食,渴了要饮泉水,它岂同于猿猱(之与人无害),不要为其所用。“大而流江海”三句,反用《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对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的语意,谓水积而成大江海,可以视大舟如草叶而倾覆之,泉水不要去推波助澜,参预其事。这些都是设想泉水不能自守而主动混入恶浊之中,遭到损害而又害人的危险情况。以上几种描述,想象合理,恰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

        下阕作者自叙,贞洁自守,愤世嫉俗之意。路险山高,块然独处,说明作者对当前所处污浊险恶环境的认识。故小隐于此,长与瓢泉为友,以期求得下文所描写的“三乐”即“饮酒之乐”、“品茶之乐”、“安贫之乐”。词的上下阕恰好形成对比。前者由清泉指出有“三险”,后者则由“无聊”想到有“三乐”。其实“三乐”仍是愤世嫉俗的变相发泄。瓢泉甘洌,可酿松醪(松膏所酿之酒),写饮酒之乐,实寓借酒消愁;瓢泉澄澈,可煮龙凤茶,品茗闲居,却不被世用;最后写安贫之乐,古人既往,聊寻同调,则与“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一样的便是同志。箪瓢之“瓢”与“瓢”泉之“瓢”恰同字,以此相关,契合无间。

        总观全词,可以用刘辰翁对辛词的评语:“谗摈销,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来领略这首词的思想情调。瓢泉的闲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是郁积了满腔的愤怒。流露出的对官场混浊,世运衰颓的憎恶并不是衰婉之调,而是一种激昂之声。不可以视之为“流连光景,志业之终”。尽管词的上片阕似乎构成了不和谐的画面。(上去阕多激愤,下阕多欢乐),但贯通一气的还是愤懑,不同流合污,自守贞洁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刘辰翁所说的“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寓悲愤于欢乐之中,益感其悲愤的沉重。“含泪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愤不过的了。

        这首词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作韵脚的惯例,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好了,今天关于“辛弃疾水龙吟”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辛弃疾水龙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