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过香积寺拼音版_过香积寺拼音版古诗

zmhk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过香积寺拼音版_过香积寺拼音版古诗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过香积寺拼音版”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1.过香积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2.如何理

过香积寺拼音版_过香积寺拼音版古诗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过香积寺拼音版”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过香积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

2.如何理解《过香积寺》中“安禅制毒龙”诗句?

3.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4.补全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什么青松

5.初中古诗词鉴赏!急!!!

过香积寺拼音版_过香积寺拼音版古诗

过香积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唐代 : 王维

唐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鉴赏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佳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唐代·李商隐《隋宫》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诗三百首 , 咏史怀古讽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代·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感伤怀念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代·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诗三百首 , 春天 , 思乡 , 伤怀和诗

如何理解《过香积寺》中“安禅制毒龙”诗句?

       《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

       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

       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

       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评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

       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

       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

       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

       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安禅制毒龙意思是: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全诗赏析:

       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什么青松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鉴赏

        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诗境浅说》)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

        “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整理:zhl201612

初中古诗词鉴赏!急!!!

       另一句是:日色冷青松。

       这首诗的全文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如下:

       不知道香积寺是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路却误入云拥群峰。

       这里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不知是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的泉水撞着危石,响声总是那么幽咽,松林里的日光虽然照射在我身上,但却也显得寒冷。

       黄昏时来到一处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这样便能抑制心中毒龙。

       1.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2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

       ②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好了,今天关于过香积寺拼音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过香积寺拼音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过香积寺拼音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