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七律长征诗配画_七律长征诗配画简笔画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七律长征诗配画_七律长征诗配画简笔画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七律长征诗配画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七律长征诗配画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1.《七

七律长征诗配画_七律长征诗配画简笔画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七律长征诗配画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七律长征诗配画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七律长征》中展示了五幅“长征”

2.七律长征描绘了怎样一副图画

3.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4.《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那几幅画面?

5.《七律长征》全诗展现了5幅征难图有什么?

6.《七律长征》全诗展现了几幅征难图?

七律长征诗配画_七律长征诗配画简笔画

《七律长征》中展示了五幅“长征”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作为总起,其中“万水千山”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描绘了怎样一副图画

       《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全词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七律长征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对远征中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原诗:

       《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政府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政府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政府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那几幅画面?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扩展资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编辑于 2019-03-07

       查看全部7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七律 长征》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全诗展现了5幅征难图有什么?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每幅画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腾越五岭

       腾细浪——形容险峻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疾跨乌蒙山

       走泥丸——形容绵延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巧渡金沙江

       云崖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飞夺泸定桥

       铁索寒——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喜踏岷山雪

       尽开颜——形容红军翻过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的胜利喜悦。

《七律长征》全诗展现了几幅征难图?

       《七律 长征》这首诗重点讲了红军长途中遇到的( 艰难险阻 ),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穿越乌蒙山)图,(巧渡金沙江)图,(强渡大渡河)图,(翻越积雪岷山))图。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七律 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中国***为了到抗日最前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重要的战略转移,就这样默默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全诗展现了5幅征难图有什么?

       我来答

       蓝蓝蓝1234456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9-03-04

       《七律 长征》这首诗重点讲了红军长途中遇到的( 艰难险阻 ),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穿越乌蒙山)图,(巧渡金沙江)图,(强渡大渡河)图,(翻越积雪岷山))图。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好了,今天关于“七律长征诗配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七律长征诗配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