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金匮要略_金匮要略原文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金匮要略_金匮要略原文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匮要略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金匮要略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了什么

金匮要略_金匮要略原文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匮要略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金匮要略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了什么?

2.伤寒杂病论分为哪两本书

3.金匮要略作者是谁

4.金匮要略以什么论杂病

5.金匮要略距今多少年

金匮要略_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了什么?

       《金匮要略》,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25篇,262方。本书主要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书中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篇中还依据五行传变的原理,以脏腑病变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提倡疾病之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

伤寒杂病论分为哪两本书

       是夸人医术高明的意思。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扩展资料: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要略方论》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时有一版本为书帕本,此本虽已早佚,但现存一种明代无名氏据南宋书帕本的仿刻本,曾收藏于日本聿修堂中,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亦存一部。

       元代根据南宋书帕本的复刻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种,书名为《新编金匮方论》,卷首有“邓珍序”,作序时间为“至元庚辰”(1340年),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种《金匮要略》刊本。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在刊《仲景全书》时据邓珍本重新刊刻的《金匮要略方论》(称赵开美本),为现存较早、且为国内学者公认较好的《金匮》传本。

金匮要略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便正式被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

       作者介绍:

       张仲景(原名张机,约公元150年至154年-约公元215至219年),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因崇敬扁鹊而对医学心生向往,曾师从张伯祖。他厌恶官场,同情饱受疫病折磨的百姓。他为行医游历各地,仔细研究伤寒病症,并博览群书,经过几十年的收集整理和钻研,他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成为后世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金匮要略以什么论杂病

       是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自幼聪敏好学,曾官至长沙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

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

       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

金匮要略距今多少年

       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论杂病。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专门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它以六经辨证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疾病分为六个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六经辨证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例如,太阳病证主一身之表,多以恶寒、头项强痛为主;阳明病证则多为里热实证,表现为痞、满、燥、实的证候特征;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多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之症;三阴病证则病邪入里,多有脏腑虚衰的表现。

金匮要略对后人的影响:

       1、学术思想的影响: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分为六个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而且为后世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金匮要略还强调了人体内部脏腑功能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临床实践的影响: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其中的茵陈蒿汤、桂枝汤等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这些方剂的疗效已经得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并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3、文化传承的影响:金匮要略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传承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和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学遗产。同时,金匮要略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金匮要略距今多少年介绍如下:

       此距今已约1800年。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成书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张仲景的族人亦多数亡于伤寒之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金匮要略》即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的节略本。

       作者简介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自幼聪敏好学,曾官至长沙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金匮要略”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