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_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视频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_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视频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_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视频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道德经》全文(有章名版)

2.道德经第十一章及译文 详细讲解

3.道德经原文带拼音全文

4.《道德经》第一章:道的道路

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_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视频

《道德经》全文(有章名版)

       第一章(天地之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e4),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功成而弗(fu)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第四章(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玄牝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不争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you)。

       第九章(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i)其咎(jiu)。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长而不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di)除玄览(jian),能如疵(bi)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e),能为雌(ci)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ju)之用。

       埏(sha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zao)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chi)骋(cheng)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两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无状之状)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善为士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yu)焉若冬涉(she)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yan)兮其若容,

       涣(huan)兮若冰之将释,

       敦(dun)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殆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du)。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wang)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o)身不殆(dai)。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wu)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道亡有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le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yi)。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zhao),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an兮其若海,

       飂(liao)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bi)。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u)。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wa)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an),故明;不自是,故彰(zha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道亦乐得)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自是不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in)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yu)食赘(zhui)行。物或恶(wu)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ji)兮寥(lia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dai),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痕)

       善行无辙(zhe)迹;善言无瑕(xia)谪(zhe);善数(shu)不用筹(chou)策(ce);善闭无关楗(jia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xi)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ci),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pu)。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圣人无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u)或吹,或强或羸(lei),或载或隳(hui)。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主)

       以道佐(zuo)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jing)棘(ji)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有道不处)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涖(li)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bjn)。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pi)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shi)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执道乐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yue)与饵(er),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欲歙固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a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bo),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yu)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下为高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zhen)。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jie);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e)。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gu)。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yu)无舆。是故不欲琭(lu)琭如玉,珞(luo)珞如石。

       第四十章(无中生有)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u)。

       大方无隅(yu);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dai)且成。

       第四十二章(物损而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shu)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e)。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rong)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u)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i)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i)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she)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ang),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盗竽非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善抱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o);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ai4)虺(hui3)蛇不螫(shi4),猛兽不据,攫(jue2)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牡(mu)之合而朘(zui1)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a4),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hui),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zi)昏;人多伎(ji)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福祸相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ji1),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4),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尚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se4)。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i),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以道治国)

       治大国,若烹(peng)小鲜。

       以道莅(li)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si)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sa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qi)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莫能与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我有之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xiao)。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heng)无行(heng),攘(ra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he4)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以其病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自爱不贵)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xia)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a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a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ao)。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u)?高者抑(yi)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gou),是谓社稷(ji)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道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qi),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shi)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i3)。虽有舟舆(yu),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

        赞赏支持

       

        痛心!《道德经》被后世篡改700多处,160多句发生重大变化!

        阅读 3074

        道家补肾秘法大公开

        阅读 1882

        如何简单高效的入门《道德经》?重点在于参悟这两章

        阅读 473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

        阅读 571

        练字|过秦论

        阅读 457

道德经第十一章及译文 详细讲解

       第一章

       说明天地万物的声音不足以形容 — 道可以认识,但并非可以用寻常的方法认识。命名可以命名,但不要拘束于其名。认识也有限,命名也无知。不认识道的时候他是自然,比恒古更长远,在天地万物的起头,道就存在了。

       认识道的时候他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从道而生,从道而造就。所以放下欲望观察道的奇妙作为,所以执守欲望观察道的规律空间。近道同观、天人合一,虽然是不同的行为但都依赖道的行止,依附于道的玄妙,认识道路本身就很奇妙,这是认识道的大门。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观点,丑恶已经盛行了。天下都知道善的观点,不善已经盛行了。有与无生长,难与易转化,长与短比较,高与下补充,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这是不变的变化。

       所以,圣人善于使自身不变来引导事物的变化,用近道的行为来教化他人;道使万物变化不需要管理,生长不需要施加力量,作为不需要依靠教导,功成也不归于自身。因为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谁也不能夺去。

       第三章

       不崇尚树立贤才,使人民不去纷争。不看重难得的物品,使人民不去攀比。不去观看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使人民内心安定。

       圣人的教化,使人民内心清净,满足生存,削弱个人意志,强健根本健康。常常使人民乐意被道所充盈支配,肯定自己的无知放弃自己的欲望,使借助个人智巧的人不敢妄为。有作为表现无为的样子,人民就能得到教化了。

       第四章

       对于道的浅薄认识不充足,表达的时候或者不能满意。深邃宽广的感觉,好像万物的根本;除去事物的菱角,解开世事的纷乱,和合存在于光明之中,无声潜藏于细微之处,看不见阿!好像存在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他的起始,像天地还不存在的时间前面。

       第五章

       天地的仁慈,把万物作为承载神圣的形象,但又不怜悯形象本身。因为在天地看来好像万物一般无二。圣人的仁慈,把人类作为承载神圣的形象,但又不怜悯人类本身。

       因为在圣人看来好像人类都是道的造就。天与地之间,其情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停止,变动就逐渐显明。多说必然有害天道,不如适可而止。

       第六章

       虚空之中未曾显明的变化,是生长养育万物的动力和根源。道的生门,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连绵不绝,用之不竭。

       第七章

       天地能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维持自身的存在,是因为不依靠自己,不以自己的存在为存在,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圣人把自己的存在放在后面却处处彰显道的德行,把自己的存在置之度外却把生命放在他人里面。因为圣人无私,无私就是成就他的私。

       第八章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受益却不去争取什么,表现自然的样子是众人所厌恶的,是生命离不开却又被忽略的,所以与道相近。

       居住在他人厌恶的环境,心灵保持宁静深邃,与人交往有仁义,言语有诚信,政治善于治理,做事能够成功,变化善于把握时机,道停留的地方,是好的,道就是善。即使世事纷扰,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持着什么而满盈,不如适可而止,怀揣尖锐武器,不能长久保全性命。金玉器物堆满了屋子,谁能长久固守;富贵就变得娇纵,自招祸患。事业成功之时要隐去个人的功劳,是上天的道理。

       第十章

       承载灵魂使灵魂和肉体成为一体的,能不离开吗?专心体会生命呼吸的频率使心境平和就能像婴儿一样吗?清洁监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毫无瑕疵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吗?身体器官协调的作用是为了谁呢?明白通达能够承认自身的无知吗?创造并使其生长。创造不据为己有,作为不归功自己,成长不去主宰,是道的德行。

道德经原文带拼音全文

       1、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榖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3、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道德经》第一章:道的道路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以下为带拼音的全文:

       第一章:

       dào kě dào,fēi cháng dào;míng kě míng,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wàn wù zhī m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gù cháng wú yù,yǐ guān qí miào,cháng yǒu yù,yǐ guān qí jià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 liǎng zhě,tóng chū ér yì míng,tóng wèi zhī xuán,xuán zhī yòu xuán,zhòng miào zhī mén。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sī wù y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nán yì xiāng chéng,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yīn shēng xiāng hé,qián hòu xiāng suíhéng?yě。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shì yǐ shèng rén chù wú wéi zhī shì,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wàn wù zuò yān ér bù cí,shēng ér bù yǒu,wéi ér bù shì,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fū wéi fú jū,shì yǐ bù qù。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án,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é zhī huò,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shǐ mín xīn bù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xū qí xīn,shí qí fù,ruò qí zhì,qiáng qí gǔ,cháng shǐ mín wú zhī wú yù。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shǐ fū zhī zhě bù gǎn wéi yě。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

       wéi wú wéi,zé wú bù zhì。

       为无为,则无不治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道可以引路,却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路。名字是可以喊叫的,却也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叫法。无,就是天地开始的叫法,有,就是万物根源的叫法。因此,对于这种长久不变的无,就需要从细微的地方进行洞察;对于长久不变的有,就需要从形态进行洞察。无和有有相同的出处却有不同特性的名称,把这种无差别性存在体就叫做玄。这种无差别的存在体还有更深层次的存在体,它是所有细微的大门,

        解释:这一章主要讲了四点

        第一点,道的道路,道可道就是指的道是可以指引人们行走的一条道路的,而这条道路却并非我们生活中通常认为的道路,就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奉有余”。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道的道路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子。而是道自身所蕴藏的特性。

        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如此,我们认知事物,总得要根据事物所展示出来的特性有一个张三李四王麻子的固定叫法,这样才能知道所说的背后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也就不至于在宏大的存在与万物当中凌乱。但牵扯道的叫法却并非如此,就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对有物混成可以取一个字为道,勉强取名为大,大又可以叫做逝,逝叫做远,远叫做反。所以对于有物混成这个东西可以有多种叫法。这就并非我们通常意义当中的取名特征了,再比如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种叫法也并非是通常意义的叫法。显然有一种违背通常意义叫法的特征。

        因此,对于道不能因为名而看道,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论叫多少种名称,都不能因为名称而忘了名称背后所指的实际存在物,根据实际存在物的特性去看待它展示给我们的各种信息。这在佛家来说,也就是脱离文字相。不能因为以文系文,而应该以文系物。比如,不能只看到一个道字,或者一个大字而联系一大片关于解说道的文字。而应该看到有物混成这个对于实际存在的描述,以及这个实际存在所展示出来的先天地生的特征,还有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作用。只有看到实际的存在物才能真正的让受益于实处,而不是在虚空的想象和幻想当中迷失自心。

        第二点,无和有。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开始说到了关于道的道路问题,那么这里就说到了对于人而言这道路上所面临的两条轨道,第一条就是无,第二条就是有。

        天地最开始的样子就叫做无,这种无,很明显就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而且它如同道一般作为一个存在特征来进行指代和命名。而这种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实指因为它是天地最开始的样子,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因为无形所以会让人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罢了。

        有就叫做万物的母亲或者根源,因为它孕育万物,而这有也指的是一种有形存在,作为造就万物的本源。很有一种造物主的感觉,比如我们知道的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的神话传说,以及圣经当中的上帝创造万物之说。总之这个有所带来的都是一切有形之物的指代。而无和有也就形成了天地万物这样一个无形和有形存在的开端。

        第三点,这一点紧接着就说到了无和有的认知方式。对于常常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的事物就需要洞察它细微的地方。对于无形的东西它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必然也会如同蝴蝶扇翅膀会演变成为一场风暴一样,意思就是指它会在实质的地方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因为它是无形的存在所作用的,并且会带来实质的变化,因此必然会有事物受其影响而带来最终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并非是一蹴即成,因此需要宏观洞察发现事物细微地方的变化才能进行及时调整,而道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如果你无法发现那些细微的地方的变化,就会导致灾难的发生,比如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都是不能因为大事而忽略了能够动摇根基的小事。这就是无的作用以及对于无形这种存在的一种认知方式。这也告诉了我们,需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行。

        如果作为自身来看的话,和佛家也是类似的,比如说的内观,修行,以及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发现自己细微的变化进行调整,使得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内心,而不至于犯下大错,遭受危险。

        对于常常以有形的方式存在的事物,就需要洞察它的边界,实际上就是说的形态。因为有形了,可以看得见了,所以就可以通过行为举止的变化去认知和判断事物了,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好都是比较好操作的。

        如果用佛家来看,这无和有的认知方式,那就如同心与身,对待心就需要对待无对人内心的影响,比如妄想,幻想,对人内心的影响。从而也会导致行为举止的变化。因此这也就告诉我们,事物可以从无以及有两方面去着手认知和对待,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能够看到实质的地方才行,实质的问题解决了,表象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第四点,玄与众眇之门,玄就是对于无和有这两种不同特性却又来自同一出处而说的。意思就是说,有一个地方竟然能够容纳两种不同特性的东西的存在,很像太极阴阳图的样子,阴阳就像这无和有一样,无和有融于太极当中,反过来看,就是那个同(太极)出而有不同特性的名称无有(阴阳),而这太极其实我们知道还是有一个指向性特性的,然而细思和内观就会发现它的更深处还有一个地方叫做无极。这无极更像是那有物混成的样子。因为所有事物都混为一体的存在,所以我们单单以有物混成去看待这个物,那么它就是无极的特性,而太极,以及阴阳只是衍生出来的具有特定视角的视角性存在。简单说,无论事物如何衍生和演化,它对于有物混成而言都是出于一种无极的状态,就如同道的道法自然一样。因为视角和自身局限问题才会产生一系列的指向性的“规律”感。这 也恰恰体现出了无中生有的特性。

        这种状况如果用佛家来解释,那就更容易,比如说万法唯心造。法,其实就是事物内在的所谓的关系脉络,既所谓的规律。然而这些却都是心所呈现的,能够如此呈现就是因为我们看待无和有,看待太极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关系体而导致的。其实这些都是虚幻的,因为真正的存在就是那有物混成的状态。

        而恰恰也是佛家所说的借假修真,既然一切如梦如幻亦如电,那么也可以通过这些展现在我们面前,以我们所能认知和感知的事物去通晓那本真的存在,就如同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一样,我们只是在反向认知而已。而恰恰最终融于真实当中就是要抛弃这些认知,回归本来面貌。这就如同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还有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于这个常无欲以观其眇,以及众眇之门。这两个都有同一个眇字,但是从它的前缀来看却指的不同,第一个眇指的是天地常常处于无形的一种状态存在,就需要以眇来洞察它的存在,这天地很有一种指地球上面的天和地的感觉,比如说以宏观来看待天地就会形成一种抽象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其实就是微妙的表达而已。第二个眇说的是众眇,这众眇指的就是存在当中所有无形存在,这就像源头统摄的感觉,所以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而这万物,也很显然就是指的地球上面的万物。并非地球外面的万物。

        从这一章就可以看到一个顺序,道—》玄—》无—》有。对于无和有的关系,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这一章还展示出了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于眇的重视,而眇所牵扯的就是关于无的存在,最后还说了个众眇之门,更加体现了对于道认知偏向于无这一层面的切入。而从道德经全文其实也就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这一点,比如无为,无事,为无为,事无事,比如天得一以清等等,比如太上,民不知有之,比如玄德等等,总之这是道德经一个核心导向。

       今天关于“道德经全文朗诵讲解”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