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_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100字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_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100字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的问题。1.秋瑾伟大的故

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_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100字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的问题。

1.秋瑾伟大的故事300字以下

2.秋瑾的故事简介

3.秋瑾的故事

4.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5.秋瑾的爱国故事

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_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100字

秋瑾伟大的故事300字以下

       女子不比男子差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非常钦佩她.

秋瑾的故事简介

       秋瑾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伟人,她从小文武双全,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她敢于对封建社会说不,敢于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封建思想。

秋瑾从小就很聪明,并且文武双全,当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知道仰慕英雄豪杰,而她小小年纪就曾经写下“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等有胆有识有抱负的诗句,而这只是秋瑾的故事里的小小片段而已。

       虽然她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面,必定会有吃人的旧习俗伤害了她,也正是因为这些伤害,秋瑾明白女性更应该站起来反抗,向封建旧礼说不,而让秋瑾想清楚妇女更应该被解放的经历就和秋瑾的故事有关。

       在秋瑾的努力之下,她拥有了可以学习武艺的机会,然而即便是如此,她也和其他旧社会的女子一样裹了脚,小脚女人走路婀娜多姿,步态轻盈,举止温柔大方。

       秋瑾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总负责浙省各处起义工作,编复军制,商定完成革命起义大业,为同盟会革命工作肩负重大要务。

       八国联军侵入时,人民生活苦楚不堪,国家随时都有可能濒临灭绝的危险,然而即使是这样,清朝政府的统治者还是那么的腐败昏庸,看到这样的情况,秋瑾愤然而起作出了《对酒》这首小诗,抒怀自己的情感。

秋瑾的一生是传奇的,她是一位民族英雄,为了革命英勇就义,她的光荣事迹流传至今,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

秋瑾的故事

       1、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

       2、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3、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4、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5、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扩展资料:

       1、秋瑾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

       2、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百度百科-秋瑾

       

秋瑾的事迹是什么?

       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39]

       夫妻关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厦门,生长在浙江绍兴,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40]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书,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还有一次,他们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而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中华乱党、士林败类。两人互不相让,差点吵了起来。秋瑾内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表达了她对王廷钧的不满。[40]

       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40]

       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性。据冯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记,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另据徐自华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40]

       1903年,王家花大钱在北京为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职,秋瑾也随丈夫迁到了北京,住在绳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习惯,常常感叹:“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无聊感慨多。”后来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这里认识了王廷钧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吴芝瑛。廉氏夫妇思想较开明,崇拜孙中山先生,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秋、吴二人很快成为知己。[40]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子,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首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气愤地说:“你可以窃去我的钱财,但你捆不住我出国留学的决心。”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40]

       在日本,秋瑾结识了不少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组织起“共爱会”,参加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对于这些,王廷钧均有所闻,极力反对,两人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

       秋瑾形象

       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40]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国,为联络光复会、洪江会以及策划平礼起义事宜,女扮男装,潜往长沙,住在朋友家里,人们都称其“秋伯伯”。其时,她曾去王廷钧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为她穷途归来,回心转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镜重圆。但又暗中监视,不让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戏,从后门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与王家的诀别。[40]

       《秋瑾全集》如《将赴沪别寄尘》诗(四章):“临行赠我有新诗,更为君家进一辞:不唱《阳关》非忍者,实因无益漫含悲。……”“题解”说明:1906年5月,秋瑾离开浔溪女学,前赴上海,临行时,徐寄尘和学生们送到江边。临别,秋瑾写了这四首诗,徐寄尘姊妹也写了送别诗。又如七绝《古意》诗:“金屋无人见泪痕,坠欢如梦黯销魂。秋风一夕捐纨扇,雪落人间弃妇恩。”题解说明: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与其丈夫王廷钧经常冲突,秋瑾曾负气出走。后王廷钧竟想纳妾,秋瑾当然进行了反抗。她内心深处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遗弃。此诗借古意表达了她的悲伤感情。[41]

秋瑾的爱国故事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於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湘潭县荷叶乡王廷钧(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为妻。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後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秋瑾携子随夫迁居北京。

       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结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於5月东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语讲习所、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於上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9月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於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後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於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後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後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消息为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之叔)得知,大为震怒,知悉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秋瑾乃为同党,气急败坏。当即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锺岳查封大通学堂。

       7月14日,李锺岳带领标兵管带到大通学校查抄。李锺岳深恐军队乱开枪,特地乘轿在前,军士只得朝天鸣枪。人马刚至时,校门紧闭,校内有枪还击,李在轿内,大声喊话:「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须开枪。」军士遂破校门而入,师生四散。县令怕伤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击女子。此时,秋瑾正穿著长袍立在屋脊上,听县令喊话便脱下长袍。军士见是女子,不复射击,得免於难。因放暑假,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八名个学生。另在水澄桥河下溺死一人,校墻外跌死一人,并搜出枪数十支,子弹若干[1]。

       秋瑾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贵福、李锺岳及会稽县令李瑞年,行三堂会审。次日贵福责令李锺岳派人到绍兴城外秋瑾母亲家查抄。李锺岳故意草草了事,装作一无所获。李锺岳命将秋瑾等九人,提到衙内花厅。秋瑾口供仅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诗句。随後,李锺岳即到绍兴府向贵福报告审讯情形。贵福愀然不悦。贵福当晚赴杭,向张曾扬作假报告,说秋瑾对造反之罪,业已供认不讳。

       15日凌晨三四时於绍兴古轩亭口被五花大绑,反绑著处以斩刑,得年三十一岁。

       时论认为对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屍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後由同善堂收殓草葬於卧龙山麓。之後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後,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後迫於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

       秋瑾遇害两星期後,张曾扬致电贵福:「报纸中载:该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当日,贵福复电「七字在山阴李令手,已晋省。」可见实有其事。贵福怀疑李锺岳偏袒,有意开脱。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後,立即召见李,令他执行。李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2]

       1908年,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复会暗杀,但蔡元培谓胡道南被暗杀属冤死。

       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同年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李锺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锺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此足证明李锺岳救人於难的苦心。

       文革时秋瑾被视为牛鬼蛇神,1965年1月下旬,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处工人将钢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开破坏,然後凿开棺材,取出秋瑾遗骨以及陪葬遗物,随後遗骨被草草埋到龙井路吉庆山马坡岭脚的土穴中。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桥另一端重建,塑汉白玉全身像,并镌有孙中山的手迹「巾帼英雄」[3]。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好了,关于“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秋瑾的故事英雄事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