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活动 诗词活动

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欣赏

zmhk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欣赏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出处是哪里?2.

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欣赏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出处是哪里?

2.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全诗意思

4.江入大荒流全诗赏析是什么?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何赏析?

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欣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出处是哪里?

       出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代诗人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程度静,展示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地位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示出来,给人以空间感跟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活泼,写出了气概的博大,充足表白了人的万丈激情,充斥了喜悦和高昂的豪情。

       不仅因为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因为动态的描述而十分生动。大江诚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原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到,完整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休会。在峻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恍然大悟的心境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全部行程的地舆变化。

       这首诗是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立,局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标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旅行。“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高采烈,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巍峨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远景色逐渐变更,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宽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崛起,变幻无限,结成了空中楼阁般的奇景。这恰是从荆门一带辽阔平原的高空中和镇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巧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遇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形成子虚乌有烘托江岸的广阔,天空的高远,艺术后果非常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涯在蜀中的人,首次出峡,见到宽大平原时的新颖感触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观赏荆门一带景色的时候,面对那流经家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贯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情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告别,他怎能不无穷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本人怀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流连忘返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密意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蜜意。诗以浓厚的悼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离别故乡而不是送别友人,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以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别裁》),这并不是不情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作风雄壮,形象奇伟,设想绮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真切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喜闻乐见的佳句。假如说优良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能够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盛,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存在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出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全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的字面意思: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全诗意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

       翻译: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

       “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扩展资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诗。《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渡荆门送别

江入大荒流全诗赏析是什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中国大地的壮美景象。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和壮美景象,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句话是诗中的第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句。它描绘了中国大地的壮美景象,山峦连绵不断,平原广袤无垠,江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荒之地。这句话中的“山随平野尽”表现出山势与平原的交替,山峦在平原上逐渐消失,而江河则一路向前,直到流入大荒之地。

       大荒之地

       大荒之地是指中国北方的边陲地区,这里的地势高低不平,荒芜寂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

       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闻名的,它包括了山川河流、湖泊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自然景观。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操作步骤

       要欣赏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最好的方法就是踏上旅行的路程,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下是欣赏中国大地自然风光的操作步骤:

       1.选择旅游线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

       2.准备旅行装备:根据旅游线路的要求,准备好适合的旅行装备,包括衣物、鞋子、背包等。

       3.了解当地情况:在出发前,了解当地的天气、交通、住宿等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4.出发旅行:按照旅游线路的要求,出发旅行,欣赏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江入大荒流”出自李白的 《渡荆门送别》,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文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词句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表达主题: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太白《渡金(荆)门》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寓怀乡之意。

       《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唐诗解》:此自蜀入楚,渡荆门而赋,其形胜如此。

       《唐诗镜》:诗太近人,其病有二,浅而近人者,率也;易而近人者,俗也。如《荆门送别》诗,便不免此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三四雄壮,好形胜。

       《唐诗评选》: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包举宇宙气象。

       《石洲诗话》:太白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写形势,确不可易,复尔苍亮。五、六亦是平旷所见,语复警异。观此结,太白允是蜀人,语亦有情,未经人道。

       《唐诗近体》:炼句雄阔,与杜匹敌(“山随”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语言倜傥,太白本色。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何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渡远荆门外的翻译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写出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此联历来为人称道,赏析这句话的角度: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附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从,至、向。楚国,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大笔擘窠,气象不凡。明胡应麟《诗薮》以为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李白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杜甫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分轩轾。

       颈联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扁舟一叶,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又是从蜀中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好了,关于“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星垂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