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投笔从戎_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投笔从戎_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投笔从戎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投笔从戎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1.古文 投笔从戎的翻译2.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3.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投笔从戎_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投笔从戎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投笔从戎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古文 投笔从戎的翻译

2.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3.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4.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什么去刷新旧国风?

5.投笔从戎和弃笔从戎区别

投笔从戎_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古文 投笔从戎的翻译

       译文: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

       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出处:东汉·范晔《后汉书·班超列传》。

       原文:班超,班固之弟也。少有大志,涉猎书传,能辩。永平五年,兄固被召,为校书郎,超与母随至京城。家贫,超为官佣书。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之赏,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果奉使赴西域,竟立功封侯,史留名。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出自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的《班超传》。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

       二、赏析

       据《班超传》记载,在之后两次出使西域中,班超凭借自己出色的才能以及口才成功瓦解了西域各国的势力,平定了西域各国,使得西域诸国归顺东汉朝廷,致使时隔五十六年后,西域与中原再次建立了联系。

       班超弃笔从戎是个正确的选择,军队给了他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并且让他得以建功立业,被封侯,并为国家的安全与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度百科-班超投笔从戎

       百度百科-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秀才,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投笔从戎的解释

       [throw aside the writing brush and join the army;renounce the pen for the sword;give up civilion pursuits for a military career]

       中国 后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 曾经 掷笔长叹说,大 丈夫 应当在 边疆 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 之间 讨 生活 呢!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详细解释 《后汉书·班超传》 :“﹝ 班超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 傅 介子 、 张骞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 西域 ,封 定远侯 。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 唐 陈子昂 《为金吾 将军 陈令英请免官表》 :“臣幸以常才, 文武 兼阙,始年十八,投笔从戎。”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盍投笔从戎,聊博升斗?” 杨沫 《 青春 之歌》 第二部第二七章:“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 青年 ,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

       词语分解

       投笔的解释 谓弃文而就他业。多指弃文就武。 唐 魏徵 《述怀》诗:“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宋 杨 万里 《送谈 星辰 许季升》诗:“ 许子 儒冠怨误身,如今投笔说星辰。”《瑟榭丛谈》卷下引 清 蔡莘腴 《龙 从戎的解释 参军投笔从戎详细解释投身军旅。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二:“类此游客子,捐躯远 从戎 。” 唐 刘商 《赠头陀师》诗:“少壮从戎 马上 飞, 雪山童子 未缁衣。”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什么去刷新旧国风?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东观汉记·班超传》。说的是班超不愿过为官雇佣抄写的生活,决心要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以得封侯。后人即以"投笔从戎"、"弃笔从戎"、"投笔从军"、"投笔取封"、"班超投笔"等,来形容一个人弃文就武,发奋建功立业的决心。

       说到班超,不能不提到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他们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为史学作出过重大贡献。《汉书》的写作提纲和大部分手稿,都是班固草就的,后又经班昭续写而成。它记述了前汉共229年的历史,是一部断代史。

       班固在写《汉书》时,曾被人诬告下狱,班超勇敢地去面见明帝,为兄争辩。明帝十分赞赏班超的勇气和才学,不仅释放了班固,还对班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班家从扶风平陵迁到洛阳,班固以校书郎身份修史,班超在家替人抄书挣钱,孝侍寡母。

       在班超的心目中,有两个人他一直很敬慕。一个叫傅介子,是前汉北地人,在元帝时奉命出使西域,刺杀楼兰王平定西域,被封为义阳侯;另一个人就是张骞,汉武帝时通西域成功,被封为博望侯。日复一日的抄书工作使得班超心有不甘。有一次,他把笔往笔架上一放,说:"大丈夫怎能总在笔砚之间徘徊,而无志略,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弃文就武,异域建功。"

       不久,明帝偶见班固,想起其弟班超,便问:"卿弟现在哪里?"班固如实相告。明帝就召班超当了兰台令史,这是一个掌管文书、劾奏及官印的小官。没干多久,上司觉得班超爱讲西域立功一类的话题,认为他不安心工作,就把班超给辞退了。

       永平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奉命出击匈奴,觉得班超是个人才,便任他为假司马。班超与匈奴首战伊吾,伊吾就是今天的巴里坤湖,大胜而还。窦固发现班超很有军事才能,便派他带领36人出使西域各国,直到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班超才回到京师洛阳,被和帝拜为射声校尉。班超终年71岁。

       班超立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30多年,使50多国臣服,功勋卓著,确实令人肃然起敬。难怪今天人们常提"投笔从戎",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为国争光的壮志雄心。不过,"投笔从戎"在我们今天的军营里,有个新的讲法,叫"携笔从戎"。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意思却大相径庭。一个是投笔,一个是携笔。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却道出了能文能武的当代军人素质,使这个典故又有了新的生命力。

投笔从戎和弃笔从戎区别

       投笔(从戎)去。

       出自朱德《赠诸友》,原文: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译文:

       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独自一人走遍东西方。

       扔掉笔去参军,改变旧时代的风俗。

       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

       译文: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1909年初,朱德时年23岁。朱德于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后,在学校秘密传阅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继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这时,他不仅感到清政府专制腐败,还明确地认识到要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他多方秘密请求加入同盟会未果。

首句“志士恨无穷”,恨,本来是仇恨、感叹,这里有遗憾之意。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肯定是极端不满的;对残酷的封建专制,肯定是非常仇恨的。为了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因此,“孤身走西东”。

       “西东”乃是“东西”的倒装,这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指东西南北、祖国和世界各地。最后两句“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借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追求,也说明自己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开创一代新风,改变龌龊不堪的社会现实,从而救民于水火。

       意思和用法不同。

       1、“投笔从戎”是指一个人放下文人身份(即从事文职工作)而加入军队从事军事工作。“弃笔从戎”则更偏向于表达一个文人在书写之余,主动选择投身军队从事军事工作。

       2、“投笔从戎”通常以文才出众而从事文职工作,如写文章、做官等。“弃笔从戎”这个词更多地强调了文人对于国家和军队的忠诚和责任感。

       好了,关于“投笔从戎”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投笔从戎”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