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_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知乎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_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知乎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宋太

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_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知乎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宋太祖赵匡胤到了晚年是不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弟弟赵光义掣肘?

2.赵匡胤为啥不杀赵光义?

3.赵匡胤和赵光义谁厉害?

4.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5.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你怎么看?

6.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_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知乎

宋太祖赵匡胤到了晚年是不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弟弟赵光义掣肘?

       你说的的确有这种可能,他的弟弟赵光义肯定对他做过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其一,赵匡胤之死,赵匡义的嫌疑最大。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匡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匡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匡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其四,赵光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光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赵匡胤为啥不杀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能够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后登上皇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里面充满了争端和猜疑。

       因为一般皇位传递都是父亲和儿子之间进行,当时宋太祖赵匡胤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并且都已经成年了。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宋太祖赵匡胤都应该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弟弟。

       不过由于在五代十国的时候,皇位变换实在是太平常,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很多拥有强大兵力的武将都登上过皇位。

       不说别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也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所以给了赵匡胤可乘之机。

       所以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努力培养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而且在开始的时候确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意思。因为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赵匡胤也怕自己步柴荣的后尘,导致皇位为人所夺。

       但是后来随着战争的进行,形势对大宋越来越有利。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逐渐都长大了,所以赵匡胤的心思估计就变了,可能就想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不是给赵光义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了。不过这个时候赵匡胤还不是很急,因为此时赵匡胤还只有50多岁,看起来年纪还不是很大,所以就没有具体的确定继承人。

       结果在一个诡异的夜晚,赵匡胤莫名其妙的死亡,而赵光义就登上了皇位,成为宋太宗。而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立太子,同时在之前也表明过要传位给赵光义之意,所以赵光义能都登上皇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

       不过即使如此,还是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传闻,对赵光义相当的不利。

       而且还有很多军队说要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的说法,所以赵光义心里也非常惶恐。

       他采取了一些阴谋的手段,最终令赵德昭,赵德芳还有弟弟赵廷美,莫名其妙的死亡,从而为让皇位在自己这一系传下去扫清了障碍。

       同时也出兵攻打北汉和辽国,想创立不世之功业来平息这些潜在的问题。

       虽然赵光义成功的灭掉了北汉,但是在和辽国进行的战争中却屡战屡败,导致他声威大损。不过不管怎么样,赵光义最终坐稳了这个皇位,并且保证北宋的皇位一直在自己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

赵匡胤和赵光义谁厉害?

       首先,此时的赵匡胤年富力强,并没有到考虑身后之事的时候,而他的弟弟赵光义是他事业上的亲密助手,两人的合作让宋初一统南北的计划推行得非常顺利。

       其次,卧榻之侧的北汉还未被消灭,它后面还有占据燕云的契丹在虎视眈眈,在外患未除的情况下贸然去情理内部,会有非常大的危险。

       总体来说,赵匡胤从未将亲弟弟视为威胁,也没有采取什么激烈的防备手段。

柴荣和赵匡胤都不能打败的北汉,为什么赵光义却能一战而平呢?

       厉害这个不好衡量吧。要是从军事角度讲,赵匡胤比较能打仗,后周的时候就屡立战功,最后黄袍加身了;赵光义掌权以后并吴越什么的都是靠外交手段,和辽国打仗却惨败。但是赵光义比他哥工于心计,传闻赵匡胤死得蹊跷,“烛影斧声”,而且耍赖,不把皇位传回赵匡胤那一系,这点还是他厉害。

       正史(脱脱《宋史》)的评价:

       赵匡胤:

       “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王、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奔驰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赵光义:

       “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你怎么看?

       柴荣和赵匡胤都是历史上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也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能力,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曾经御驾亲征,讨伐过北汉,但是最后都功败垂成。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在公元979年率军进攻北汉,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占领太原,消灭了北汉。

       那么为什么柴荣和赵匡胤没有做到的事,能力比他们弱的赵光义却做到了呢?我想原因有四点:

       一:经过柴荣和赵匡胤的连续打击,北汉已经损兵折将。特别是赵匡胤回军时迁走了太原城外所有的居民,导致北汉的经济人口和综合国力急剧下降。

       二:赵光义在继位后积极整军备战,训练士兵。在二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阅兵,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宋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

       三:周世宗柴荣的失败是因为辽国援军的到来,赵匡胤的失利是因为士兵的饮用水出了问题。

       战前制定了详细和周密的作战计划,采取了攻城和打援并重的策略,在成功打败辽国的援军后,北汉孤立无援,最后只能选择投降。

       四:赵光义在攻打北汉前,陈洪进已经献出了漳泉二州,钱俶也献出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土地,这样北宋就彻底兼并了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真正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没有了后顾之忧,赵光义可以一心一意集中全力攻打北汉。

       从而一战而平。

       回顾后周和北宋对北汉的战争,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对一个内有坚城,外有强援的敌人,还是用好一个战法,都如十月怀胎,不能一蹴而就。

       北汉难打

       后汉,在今山西一带。在古代,尤其晚唐五代时期,那里始终是中原统治者头疼的地方。

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关系,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因为赵匡胤死前只见过赵光义,而且死的非常突然,此后赵光义就立刻登上了皇位,没有任何缘由,史书上对于此时的记载也非常少,所以赵光义才被人怀疑篡位。

       赵匡胤是宋国的开国皇帝,他有一个弟弟赵光义,在当时担任宰相的职务,很受赵匡胤的重用,一天晚上赵匡胤和赵光义喝酒,赵光义留宿于宫中,第2天清晨就传来了赵匡胤突然暴毙的消息,随后赵光义就登上了皇位,而史书上对于此事的记载却并不多,宋史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非常模糊,于是就引起后人很多的猜测,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在赵光义继承皇位几年之后,原先的宰相赵普,在朝堂上拿出了一份,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宋太祖遗诏。赵光义的皇位得来的非常突然,虽然很多人都没有明说,但也有众多猜测,赵普拿出来的这份遗诏很好的帮赵光义稳定了皇位。这份遗诏是当初赵匡胤的母亲病重之时所做,赵匡胤的母亲叫来赵光义和赵匡胤,同时还有宰相赵普作为见证,以周世宗柴荣为例子,劝说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因为周世宗柴荣去世之后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才给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机会,而此时的赵德昭还年幼,赵匡胤就立下诏书,答应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这份诏书就交给赵普带走。

       赵普虽然拿出了这份金匮之盟,但也无法保证这份盟约的真实性,因为出现的时间实在太晚,此时赵光义已经继承皇位好几年,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关系虽然不错,和赵匡胤去世之前还在打压赵光义,看似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当初的历史真相距今已经非常遥远,后人很难猜测当年的具体真相。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

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中原一带一直流传“太祖长拳”的武术套路;民间也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戏曲传唱千年;政治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如此手腕、胆略的帝王屈指可数,可见赵匡胤绝对不是个莽夫。 反观太宗赵光义,军事上继承了兄长的满手好牌,结果志大才疏导致两次攻辽都遭惨败,从此丧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良机;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没有跳出赵匡胤的框架,算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与宋太祖相比如何?

        宋太祖开国皇帝,节俭,其弟宋太宗,极可能杀害了太祖还迅速迫害了太祖血脉,还好太宗孙子宋高宗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的宋孝宗…

为什么宋太祖和宋高宗,并称“二祖”,而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祖顾名思义,开国皇帝,肯定是祖。宋高宗名义上是宗,但因为其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虽然南宋与北宋都是宋朝,但毕竟是个新的时代,所以也被后人成为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后代分别几个皇帝

        宋太宗的后代: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赵构等8人;宋太祖的后代: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赵昰、赵昺等8人。

        一、宋太宗的后代

        1、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3、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二、宋太祖的后代

        1、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2、赵惇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3、赵扩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

        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百度百科——宋朝君主

        百度百科——赵昚

        百度百科——赵祯

        百度百科——赵恒

        百度百科——赵扩

        百度百科——赵惇

       好了,今天关于“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赵匡胤为什么斗不过赵光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