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楼上杜甫阅读答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楼上杜甫阅读答案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楼上杜甫阅读答案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

楼上杜甫阅读答案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楼上杜甫阅读答案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2.杜甫春望赏析_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4.野老 杜甫 阅读答案

楼上杜甫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6.阅读首联和颔联。

       (1)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情感?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登楼目睹名湖的愿望。“昔闻”、“今上”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动词,暗示了诗人登楼时感慨万分的主观情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怅然之情。

       (2)情感交融创设了哪些背景色调?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夸张的笔法写出登楼所见的,情感交融创设了洞庭湖宽阔广大、气势雄浑的背景色调:洞庭湖坼吴楚、囊天地、浮日夜,波浪滔天,浩茫无际,气象宏伟奇丽。

       7.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二句,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抒发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诗人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将“吴楚”与“亲朋”联系起来。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是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形成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末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感怀身世推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诗人广阔的胸怀,并未因身世漂泊而意气消沉,仍怀有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

杜甫春望赏析_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此两联借景物描写——夜景,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病卧山中,期待家书,望眼欲穿,悲凉凄惨的心情。南菊以南方的菊花代表客居他乡。北雁传书则是指家书难至,望眼欲穿。看牛斗,指七星北斗,也指故乡。银汉则指银河,银河是应该与家乡相连的,借此表达诗人念乡、思亲之情。这些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诗人心情的作用,用这些景物描写可以反衬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四联描写的是夜景,稀疏的灯影照着孤单的船帆,一轮新月下传来一对洗衣妇的捣衣声,三句 疏灯自照孤帆宿。看似写夜景,实则写诗人的心境,孤独地守着夜舟,四句 新月犹悬双杵鸣,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一个鸣字,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面对动静结合的优美夜景,此时此刻愁肠百结,不得不鸣,而鸣的手法就是借诗来鸣。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杜甫春望赏析,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的爱国诗作之一,表现是诗人的忧国情怀。本文杜甫春望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杜甫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这首的这个时期,杜甫一共写了二十多首,其中以下面这首最出色的,有句句含有言外之意的高深意境。其原文如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1.这首诗共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一一指明。

        答:?感时?恨别?:对比手法;?连三月?抵万金?:夸张手法。

        2.?国破山河在?中的?在?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在?字透露出诗人希望国家重新站起来的感情。

        3.说说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答:这句诗意:春花虽然盛开,但看了都会流泪;由于和家人离别已久,听到了鸟叫声也感觉惊心。

        4.?家书?指什么?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意思?

        答:?家书?指的是写给亲人的信。由于和亲人离别已久,看到一封亲人发来的信,就觉得它能抵过万两黄金般贵重。

        杜甫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春望字词解释:

        ⑴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⑽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⑾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⑿白头:白头发,老态。

        ⒀搔:抓,挠。

        ⒁浑:简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杜甫春望背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诗人当时为安史之乱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着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杜甫春望简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春望中心大意:

        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杜甫春望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野老 杜甫 阅读答案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野老 杜甫 阅读答案,这篇作品揭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哀愁,和对重返家乡的愿景。本文野老 杜甫 阅读答案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题意为村野老人,在这里代指诗人自己。这首诗是在作者建立草堂安定下来后,所作的一首作品。其原文如下: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野老 杜甫阅读答案:

        1、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诗中的?野老?是一个因时局动荡而流寓异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悲哀,为自己报国无门、归家无路而无奈痛苦的诗人形象。

        2、全诗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前四句写江岸竹篱,柴门歪斜,渔人下网,商船返航,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渲染了淡泊闲适的氛围。后四句写要地沦丧,归途阻绝,寄寓他乡,戍角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战乱频繁,故土难归的哀愁伤感之情及渴望平息战乱,回到故土的愿望。

        野老 杜甫字词解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野老 杜甫背景:

        此诗写于760年(上元元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

        野老 杜甫翻译: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 ,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又为何滞留蜀中呢。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

        野老 杜甫主旨中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频繁,故土难归的哀愁伤感之情及渴望平息战乱,回到故土的愿望。

        野老 杜甫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也是诗人在发问: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原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现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野老 杜甫 阅读答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楼上杜甫阅读答案”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