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秦晋崤之战_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秦晋崤之战_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秦晋崤之战”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2.秦晋崤

秦晋崤之战_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秦晋崤之战”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2.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3.秦晋崤之战

4.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5.求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翻译

6.秦国崤之战战败的原因

秦晋崤之战_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秦晋崤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左右,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该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崤山地区的控制权争夺。

       以下是《史记》中对秦晋崤之战的记载:

       秦与晋争崤而战,晋将士皆披发而上,其旗曰:“决战于河上。”河水在崤山之南,与晋军相去不远。秦将问曰:“晋军皆已披发而上,何也?”将对曰:“晋人素有决胜于前之志,今破秦军,首级可得百万,则可决胜于前也。”秦将曰:“善。”使人往晋军谓之曰:“吾方用齐之助,齐愿得河西之地,请以共击晋,其有功者得封侯。”晋人素知齐之势不敢复出,乃大呼而进。秦人徐出以待之。晋人大败,秦因乘胜追击,至晋阳,晋阳守傅喜守关十日而降。秦封傅喜为亭侯,取晋阳地为河内郡。秦乃西取上党之北,过河取晋地,以与赵,南逐楚至彭城。是时,膏车之盟未结,而秦兵已至彭城,楚庐橐恐,乃自彭城以南,遂以左权为东门,右权为西门,以破其质车,括军数十万。秦军数年不出,楚乃用其役。秦既得楚财物,以其兵东伐齐,取下邑数十城。此所谓“纳贡南楚,兵至齐鲁”的始也。

       以下是该段文字的翻译及注释:

       秦与晋争崤而战,晋将士皆披发而上,其旗曰:“决战于河上。”

       河水在崤山之南,与晋军相去不远。

       秦将问曰:“晋军皆已披发而上,何也?”将对曰:“晋人素有决胜于前之志,今破秦军,首级可得百万,则可决胜于前也。”

       秦国的将领问道:“晋军为什么都散发着头发?”将领回答道:“晋人一贯有冲锋在前获胜的雄心,如果打败秦军,可以得到一百万人头,就可以实现之前的壮志了。”

       秦将曰:“善。”使人往晋军谓之曰:“吾方用齐之助,齐愿得河西之地,请以共击晋,其有功者得封侯。”

       秦国的将领说:“好的。”他派人到晋军中说:“我们现在正在得到齐国的帮助,齐国希望得到河西之地,让我们一起攻打晋国,有功者将获得封侯。”

       晋人素知齐之势不敢复出,乃大呼而进。秦人徐出以待之。

       晋人知道齐国的势力已经不敢再援助他们了,于是大声呼喊向前冲。秦国的军队缓缓地出来迎战。

       晋人大败,秦因乘胜追击,至晋阳,晋阳守傅喜守关十日而降。

       晋军大败,秦国因此趁胜追击,一直追到了晋阳城,晋阳的守军傅喜在城关上守了十天就投降了。

       秦封傅喜为亭侯,取晋阳地为河内郡。秦乃西取上党之北,过河取晋地,以与赵,南逐楚至彭城。

       秦国封傅喜为亭侯,并将晋阳的土地改为河内郡。秦国随后向西取了上党以北的土地,过了黄河取了晋国的土地,然后向南追击楚国直到彭城。

       是时,膏车之盟未结,而秦兵已至彭城,楚庐橐恐,乃自彭城以南,遂以左权为东门,右权为西门,以破其质车,括军数十万。

       这时,秦国与楚国还没有签订膏车之盟,但秦国的军队已经来到了彭城,楚国的庐橐感到害怕,于是在彭城以南自己布置防御,以左权为东门,右权为西门,然后攻击秦国的车队,俘获了数十万的士兵。

       秦将白起大怒,率军东侵,因贪楚地,军士多留掠,终不能克,遂西还。

       秦国的将领白起非常愤怒,他率领军队向东侵略楚国,但因为贪图楚国的土地,军队的士兵掠夺了很多财物,最终没有能够攻下楚国,只好回到秦国。

       此时膏车之盟已成,赵王听说秦军还未归,欲袭其后,其相曰:“秦兵虽弱,此时必恃其利而重还,臣计,不可击也。”王乃止。

       这时,膏车之盟已经签订完成,赵国的国王得知秦国的军队还没有回来,想要趁机袭击秦国的后方,但他的相国说:“虽然秦国的军队现在看起来弱小,但他们一定会因为利益而重返故土,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进攻。”于是国王停止了进攻。

       此战之后,秦国逐渐壮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秦晋崤之战原文及翻译

       秦晋崤之战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它们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决定趁机进攻晋国,夺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于是,秦国派遣孟明等人率领军队进攻晋国的要地崤山。

       晋国在得知消息后,迅速采取行动,动员了大量的军队和资源进行防御。同时,晋国还通过间谍活动,获取了秦军的情报,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双方军队的激烈交战中,晋国军队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将秦军分割成两部分,并分别围攻歼灭。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的进攻计划被彻底挫败,秦军被歼灭殆尽。而晋国则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领土和利益,同时也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智慧。

秦晋崤之战的历史价值:

       1、军事战略的借鉴:秦晋崤之战是一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晋国通过间谍活动获取了秦军的情报,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成功地将秦军分割成两部分,并分别围攻歼灭。这种战术策略对于后世的军事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政治外交的智慧:在秦晋崤之战中,晋国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争取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孤立了秦国。同时,晋国还通过巧妙地安排作战计划,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遭受了重大的失败。这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外交的智慧和策略,对于后世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斗争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3、历史文化价值: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场战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军事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晋崤之战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节选)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肴之战是在晋秦争霸战争中,发生于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其中肴,通“崤”。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求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翻译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一意孤行。当秦穆公得到杞子的密报,虽然向蹇叔咨询,但显然蹇叔的意见与之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冷静客观地分析各国形势,而是逞强拒谏。蹇叔一谏两哭,赤胆忠心;秦穆公一“辞”一骂,执迷不悟。于是,刚愎自用的秦穆公草率地决定出兵偷袭。

       实际上,蹇叔独具慧眼,韬略过人。“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一针见血地指出长途偷袭不符合战争规律。接着,蹇叔从秦、郑、晋三个角度表达了反对意见。秦军长途跋涉,“必有悖心”,军心会涣散,军纪会松弛;郑国会有防备,秦军偷袭并无把握;最重要的是越过晋国偷袭,晋国不会坐视,“晋人御师必于肴”。故事后来的发展一步步地印证了蹇叔的论断。可是秦穆公一心称霸,不肯错失晋国国丧、秦有内应这样的所谓的良机,断然出兵。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恐怕要对秦军惨败负主要责任。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军在滑地邂逅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介商人,本要到周地做买卖,结果在滑地偶遇来者不善的秦军。弦高的两个举动给秦军以震慑,并直接导致秦军统帅放弃攻打郑国,为秦军在肴之战中惨败埋下伏笔。弦高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犒师时说的一番话,谦恭有礼,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不要轻举妄动;表面上是说为秦军提供粮草,做好保卫工作,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弦高的话天衣无缝,蒙蔽了秦军统帅,挽救了郑国。弦高在用犒师的办法稳住秦军的同时,还通知郑国国君秦军的动向,以便采取措施。这里表现了弦高忠诚爱国、机智灵活、能说会道的形象特征。秦军本来气势汹汹,想要偷袭郑国,在弦高的震慑下不得不退兵,秦军怎能不沮丧?一只萎靡不振、军纪涣散的队伍又怎能抵挡以逸待劳的强大的晋军呢?因此,秦军惨败。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国君臣(指秦穆公和秦军统帅孟明)低估了晋国君臣(尤其是原轸)的智慧。秦军在晋国国丧期越过晋国去偷袭郑国,本应充分考虑晋国可能的军事动作。但即便在蹇叔的一再提醒下,秦穆公还是草率地决定出兵,秦军统帅也未见得把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的殷殷嘱托牢记心中并心存戒备,否则秦军何至于落得全军覆没、主帅被擒的下场?

       实质上,晋国老臣原轸颇有智慧。他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为伐秦找到了堂而皇之的借口,站在维护晋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认为伐秦是“谋及子孙”,不伐秦是“纵敌”,会产生祸患。不得不说,原轸是晋国的无双国士,为晋国的长远发展殚精竭虑。他看到了秦军东征袭郑是秦穆公向东扩展利益试图称霸的野心的体现,倘若秦国得逞,必然会威胁晋国利益。所以原轸力排众议,晋国果断出兵两面夹击秦军。因为晋军以逸待劳,两面夹击,秦军长途跋涉,疲惫散漫,小觑晋国,秦军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从秦军惨败中汲取这样的人生智慧:

       1.做重大决定时切勿草率,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要三思而后行。

       2.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要先冷静下来,切勿冒失。

       3.国难当头时,要勇于毁家纾难,汲汲于个人得失不可取。

秦国崤之战战败的原因

       秦晋崤之战《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秦师骄狂、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又巧设谜局,引人入胜。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远、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同样作者的用意在于战争胜负的原因,对于真正过程则尽量略写,未冲淡主题。

春秋时期秦晋崤之战结果如何?

       秦君

       1。秦国单方面破坏秦晋同盟,攻打晋国的属国,违背当初秦晋互不侵犯和友好合作协约。属于道德上的严重被判。孙子兵法第一章就说的是“道”--秦君无道。

       2。趁晋国国君新丧--秦君不仁。

       3。蔑视晋国,视晋国君臣为无物;不听良臣忠心劝告--秦君无谋。

       秦将

       1。过周地不知参见--秦将无礼。

       1。攻打郑国不成,欺负更加弱小的滑国--秦将无勇。

       2。不知道崤山地理位置险要--秦将无谋。

       君无道、不仁、无谋,将无礼、无勇、无谋。这样的战争怎么可能打赢?碰上了晋国名将先轸,被打得全军覆没,纯属咎由自取,活该!

       1.崤山 险要

       2.骄横轻敌,临出征前两位庶长曾奉劝过秦穆公,结果不听。

       这才是落败的真正原因。

       不过到了后来,穆公知人善用,再次用兵中原晋国“无一人一骑敢迎”晋国君臣道“秦数败于我,此番起倾国之兵前来,当制死我……”结果伐晋国胜利后路过崤山 封尸,穆公沥酒痛哭,回国后,西戎主赤斑帅国二十纳地请朝,周王亲赐金鼓鼓励,遂霸西戎。(摘要)

       春秋时期秦晋崤之战结果如何?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

       1、事件简介。

       晋文公是在公元前628年去世的,也就是说,他在霸主的位置上坐了4年就走了。在很多政治家看来,对手出现权力更迭时,往往是最好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秦穆公来说并不陌生,之前他已经数次运用这种机会来干涉晋国的内政,并借此“取回”了河西之地。

       现在,秦国的兴趣点已经不再是晋国的君位传承了,能够借这个机会,入主中原,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才是秦穆公最想要的。如果秦国想从晋国的手中夺取盟主之位,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与晋国开战,并取得胜利。

       在之前,和之后的春秋历史当中,每一位霸主的产生,都伴随着与其他大国的战争。问题是对于秦国来说,有两个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

       一是之前秦晋两国的关系一直是处于“秦晋之好”的状态的,如果在晋文公刚刚去世之时,就与之开战,有失道义。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诸侯领袖的君主来说,名誉还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原因则是,即使是秦国偷袭晋国得手,也并不代表就能够称霸中原。因为由于地理格局的关系,其他几个大国对决的战场,都是在济水南北,一场大战的胜利,不仅能让主要对手退出争霸的舞台,更能让中原那些国家臣服。

       而秦晋之间如果发生战争,基本只会在河东、河西两地,并不会对中原乃至更远的边缘大国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即使取得了对晋战争的胜利,也必须再入中原,进行一场新的战争,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直接进入中原,寻找一个实力在自己之下的诸侯国开刀,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肴之战。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

       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2、战役影响。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崤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参见秦楚鄀之战),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好了,关于“秦晋崤之战”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秦晋崤之战”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