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扪参历井仰胁息_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扪参历井仰胁息_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扪参历井仰胁息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两句是什么意思?2.李白在蜀道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_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扪参历井仰胁息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仰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的两句是

3.古诗蜀道难中的问题有哪些?

4.扪参历井仰胁息怎么读

5.“地崩山崔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出自哪篇文言文?

扪参历井仰胁息_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住呼吸.膺:胸此句:参和井...

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仰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的两句是

蚕丛: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唐朝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描述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遂传说中的蚕丛王和鱼凫王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太过遥远,不知从何说起,也说不清楚了。远至古代,各路流量大咖、经典巨著为蚕丛背书站台,推崇致敬,今有无名小辈怀拳拳之心,思之念之,追之寻之!

        且借此机会感谢李白洋洋洒洒写下极具张力与灵动的锦绣诗篇——《蜀道难》,让更多人知道蚕丛育于古、居于蜀。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养蚕专家。据史载黄帝(轩辕) 娶“蜀山氏”女,即“嫘祖”,夫妻育了“蚕丛”,蚕丛建立了古蜀国。蚕丛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

        《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给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蚕丛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社禹/禹),治水的鳖灵(崇伯鲧),都和农业生产有关。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蜀王,建都今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的左边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一)蜀人的祖先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重视治水的杜宇(禹),称望帝,负责治水的鳖灵开明称丛帝,也称崇伯鲧,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二)人物介绍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

        (三)成都的人文历史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于张仪筑龟化城,那么成都的人文历史从哪里开始呢?我们说,应当从一个名叫“蚕丛”的蜀王开始。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一开始就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多么干脆利落,仿佛有开天辟地之概。

       那么,这个“创世纪”的蚕丛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还是盆地周边的人呢?他是从蜀地百姓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入蜀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呢?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族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主体,他们祖宗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当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建起“木骨泥墙”的房屋,使生活过得比较舒适,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这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部族,他们的长相和穿着都很奇特,“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也就是说他们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样式是左边斜着分了叉的。蚕丛氏成天坐在密不透风的石室中思考问题,想寻找一块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因为山地生活十分艰苦,对养蚕事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后来,他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这一次迁徙在沿途留下了许多古地名,从中可以看清当时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如《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

        (四)考古研究

        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多次发生过部族间的争斗,这其间是否有蚕丛取代其他部族或鱼凫、柏灌取代蚕丛的争斗呢?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五)故事大意

        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摄下各自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有一次,广汉城址被相邻的部落烧杀劫掠,蚕女的父亲也被抓去做了人质,家中只剩下一匹父亲平时乘坐的老马。蚕女非常思念父亲,于是就对马说: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你做老婆。这马听了蚕女的话,高兴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但是这个被救回的父亲一听说要把女儿嫁给马做老婆,就不干;马当然很生气,又是跳又是嘶鸣,还以绝食相威胁,蚕女的父亲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就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厨房中。这天蚕女从厨房中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对面的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住成为一只茧。这则故事虽为神话,但它记录了古蜀时期“广汉之墟”各部落间的矛盾关系,故显得十分珍贵。

        (六)相关推测

        蚕丛在蜀地三星堆一带做了多少年的部族“蜀王”?《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看来这个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以后人们看见类似的坟墓都会说,嘿,你看,这就是那些“纵目人”的坟。

       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据有些考古学家推测,应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城墙筑于早商时期,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才修建的,而蚕丛又比鱼凫早两个“数百岁”,所以其年代应与夏代相当。当时蚕丛虽然“始称王”,但明显地还不具备国家君主的性质,可能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酋长,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叶的晚期,而奴隶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来。

       (七)和鱼凫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西周以前是否存在着古蜀王国?有关古蜀初期蚕丛和鱼凫两代的记载,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数十字而已。他们究竟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祖先?还是确实存在过的君王?史学家们长期没有定论。

       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一位农民在挖掘水坑时,发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玉器,这是古蜀文明展露给世人的第一缕光辉。几十年来,零散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直到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才揭开了古蜀王国的面纱。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距今4800多年前,在川西平原上曾存在过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蚕丛和鱼凫也确有其人,他们统治的时代就是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的。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文献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鱼凫就是鱼鹰。鹰鸟等飞禽目光敏锐,足爪有力,御风而行,古蜀先民对他们充满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国古代敬鸟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将鸟的形象赋予祖先,还不辞辛苦地铸造了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这些文物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多有出土。

       学术界比较认可一种说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坝两县、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他们向东进入平原,与土生的华人杂居融合,孕育中华文化。他们的一支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他是后来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

       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蚕缫丝。蚕丛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他们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夏商之际,是第三代蜀王鱼凫时代,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有关古蜀人与他国的战事并无传世记载,但考古实物却证明确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蜀之间纷争不断。鱼凫时代,商王朝的政权已接近没落,蜀国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周武王的会盟,怀着复仇的心态在伐纣的队伍中勇往直前,故《尚书》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根据年代分析,三星堆遗址至少有两个祭祀坑是属于鱼凫王时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剑、矛等兵器和礼器是蜀人尚武之风的最佳印证。

       尽管与商朝战事频繁,古蜀人独立的经济生活模式却未受影响。这全凭着蜀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江流奔涌,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丰富的金、银、玉、铜、铁、铅、锡等矿藏,培养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牦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蚕、雌黄、白土等物产丰饶。古蜀人的缫丝、髹漆工艺堪称一流。满山遍野的竹子解决了住房的问题。从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块、竹片等痕迹看,古蜀先民根据川西平原多雨潮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造了竹编木骨泥墙的干栏式建筑。他们就地取材,用木、竹构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编成篱笆,在其里外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在屋顶上。在今天四川贫困地区仍有类似的茅草房。

       古蜀国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天陕西汉中一带,与秦国接壤。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与越族相邻。西面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东边接于巴族,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利用江河之便利发展渔业。

       与古蜀国联系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巴族和巫耋人。远古的氐夷羌人在成都平原发展成蜀族以后,碰上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问题:四川盆地食盐缺乏。氐夷羌族的池盐远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难运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盐。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长江三峡和川东一带,此地盐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与盐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盐与四周的居民交易。

       从蚕丛到鱼凫时代,古蜀人曾到川东三峡地区,购回食盐。巫耋和巴人自然不会放弃川西这个大市场,纷纷溯江而上运送食盐。在盐利的分享上巫、巴间也存在矛盾,巫耋的盐产量高于巴人,而巴人紧邻长江,得舟楫之便,双方若发生争执,不论哪一方失利,都会影响到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作为西南最强大的政权,鱼凫派出一支队伍驻扎在瞿塘峡以西地区,在巴巫之间建立“非军事区”,保护“国际盐利”和长江盐运畅通无阻。暗地里他们也自己动手采盐制盐,保证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不会因巫巴之争而间断。这支队伍在今奉节县白帝城西的河滩上垒石扎营,据说石垒纵横八行,共64垒。据专家考证,这就是晋人误传诸葛亮为阻击东吴陆逊追兵而设的“八阵图”。隋唐以来,人们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这是古蜀王国“维和部队”的大本营。

       古蜀国处在重视水患的第四代蜀王杜宇(社禹)时代,安排那位来自荆地的鳖灵(崇伯鲧)负责治水。相当于“望帝”授于宰相鳖灵治水之权!

        (八)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西周末与东周初以先,蜀中蚕丛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华夏民族前身的人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

       一、开发蚕桑——被老百姓尊为青衣神

       蚕丛的祖先系三黄之(轩辕)和五帝之“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

       古老的古氐夷越羌等皆是非常淳厚质朴的蚕丛部族。后来蚕丛死了,族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来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羌之祀”。

       同时他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

       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耗去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之江。

       二、以蚕桑丝绸兴邦立国——“蜀”成为国家的标志

       蚕丛以蚕桑兴邦——蜀地的经济迅速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乱朝纲。此时的蜀地在蚕丛后裔治理下,经济勃兴,人民安定,国力已强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因此他乘此机会在蜀中称王建立了蜀国,而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见镐京已被四夷包围,带着官员逃到洛阳,建立了东周,这就是“平王东迁”。

       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之虫)而构成的。从此蜀国成为蚕桑丝绸之邦而蜚声海内外,直到如今。

       三、开百代鸿业。底定“天府”基础

       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其王族后裔尽迁蜀中,使中原文化与蜀文化来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继出现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闪灼光辉的星星辉耀着我国文坛。蜀人多文采,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蜀地富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绕山水,青衣神在白云端。”

       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九)考证

         岷江是个“太史公”, 神笔书写天地史。岷江奇石通灵,理解人间后来必有人要考证,必然会将蚕丛王的当时身影 感应石上。这块干干净净的石面上,青白线条相间。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线条中明显呈现出一个古蜀人图案。夕阳西照,这古蜀人高高个子,穿着青衣,后脑匀上一束长长翘起的头发,脸部上两眼纵目,双手曲拱,连夕照的身影都表现了出来。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说:“四处辗转,我终于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庚即向随从传言,“立国此地也,名瞿上,意为我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沟河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它山地交汇。在那茂密阴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狩猎,为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象一只巨鹰的双翅。如果把两沟间半山腰那块梯度平地比着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比着鹰头,后面的诸山比着鹰尾,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这里地势就象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膺。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蚕丛王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建立蜀国治所选择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馆已故李金彝先生认为"瞿上"可作"瞿到"解,说瞿父之山的人到过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为"到街"。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民国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禹)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发掘出来的希望"。

       该石甚奇,翻转背面,石上还呈现一幅图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样的人正手挥竹杆撑筏靠岸,其意又合蚕丛当时是率部是从岷江上游顺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该石定名为《蚕丛王瞿上》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1、《蜀王本纪》载:“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是时人民椎髻庞言,不晓文字。”蜀为成都;

        2、《华阳国志》;

        3、《重增授神记》载:“青衣神即蚕丛氏也”。

        4、《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5、《韩非子·说林下》:“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

        6、《淮南子·说林训》:“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

        7、《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8、《礼记·礼运》:“(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9、《易·系辞下》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10、《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轩辕妃嫘祖始育蚕缉麻,以兴机杼而成布帛”。

        11、《路史·后纪五》“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月大火而浴种。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献蚕丝,遂称织维之功。因之广织,以给宗庙之服”。

        12、王祯《农书》:“黄帝元妃西陵氏,始劝蚕事”。

        1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据中原古史传说所言,嫘祖是西陵氏女,也是后人公认的先蚕之神。王祯在《农书》中也明确提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劝蚕事”。

        14、《大戴礼·帝系》有明文记载:“(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15、《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这样的文字:“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16、《蜀水经》又说:“江水又南经蚕陵山,故蚕陵县以山名县也,古蚕丛氏之国在叠溪营北三里”。

        17、《方与胜览》则有:“蜀王蚕丛祠,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

        18、《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

        19、《中国史学通论》等;

古诗蜀道难中的问题有哪些?

       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仰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的两句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蜀道难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赏析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扪参历井仰胁息怎么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扩展资料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地崩山崔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出自哪篇文言文?

       mén shēn lì jǐng yáng xié xī

       扪参历井拼音:[mén shēn lì jǐng] 。意思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出自《蜀道难》。

       唐 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 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

       元 撖夅《游香山》诗:“石栈天梯落日红,谁开青壁削芙蓉。扪参历井来何暮,佩玉鸣銮更不逢。”亦以形容世路艰难。清 钱谦益《剡城》诗之二:“挹斗扬箕误有名,扪参历井信浮生。”并列 参、井,星宿名。参为蜀之分野,井为秦之分野。

       本指自秦入蜀山极高,可以摸到参、井星宿。用于形容山势与道路之高峻险阻。语出唐·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宋·陆游《答方寺丞启》:“扪参历井,久困客游,道阻且长,忽恭承于荣问。”

       亦可用以形容世道艰难。其他 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周立波山乡巨变上:“秋丝瓜跳起脚来,额上青筋暴出了,~,他替老妹争气了。”多用于描写人际关系。

       李白《蜀道难》蜀 道 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好了,今天关于“扪参历井仰胁息”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扪参历井仰胁息”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