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_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哪里

zmhk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_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哪里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1.三顾频繁天下计,

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_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哪里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什么意思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讲的哪里?

3.成都为什么也叫“锦官城”?诗句“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的是谁

5.杜甫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_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哪里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自杜甫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开,开创.济,扶助.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讲的哪里?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律诗 杜甫 杜甫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律诗 杜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2,两朝开济老臣心3。 出师未捷身先死4,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锦官城:指成都。锦官谓主持织锦之官,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江水很适合濯锦,后遂称少城为锦官城。2「三顾」句: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3两朝: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朝。开济:创业济时。4「出师」句: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北伐,病死五丈原。

        译文 丞相祠堂到哪里去找寻?锦官城外的翠柏早已葱郁成林。祠宇中只有空寂一片,芳草枉自带着春色绿映阶前,黄鹂也不管人事的代谢,在密叶间鸣声婉转。当年先主三顾茅庐,曾向你征询安邦定国的大计。你匡佐两朝君主,开创蜀汉的基业,扶持艰危的社稷,尽了老臣报国的耿耿忠心。可叹平定中原的大业未竟,你先已死去,使古今英雄无限感慨,泪湿衣襟。

        赏析 诗人瞻仰诸葛亮的祠堂后,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为他事业没能最后完成而表示遗憾。诗的前四句并未直写「人」,而是写祠堂景色,又偏偏只写那无人照管也自生自长的碧草和那无人欣赏也自鸣自啭的黄鹂。这就描画出一个凄凉荒寂的景象,这与诸葛亮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诗的五、六两句写诸葛亮受刘备重用,忠心事主的精神,最后对他的事业未竟表示遗憾。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1,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客至》诗意1盘飧(sūn):菜肴。熟食曰飧。兼味:多种味道。无兼味,言菜饭简单。

        译文 我的家舍南北环绕着盈盈的春水,每天只看见鸥鸟一群群飞来。我没有为了迎接客人,去打扫满是花草的小径。一向关闭的柴门,今天才特意为你敞开。街市遥远,我不能奉上丰盛的美餐。家境贫寒,招待你的只有这陈年的旧酿。假如你不嫌弃,请让我隔篱呼唤邻居的老丈,来和我们对饮,一起喝光剩余的酒浆。

        赏析 这首诗首二句描写居处的自然景色,暗含交游冷淡,与世疏隔的落寞之慨。三、四句表示对客人亲切的欢迎,不带一点谦卑的意味。后四句以家贫不能款待客人为歉,并以呼取田舍的邻翁来对饮,显示与客人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

        注释 1「潦倒」句:时杜甫因患肺病而停酒。潦倒:衰颓不振。

        译文 秋风凄紧中蓝天高远,哀猿啼啸,一声声透著悲凉。洁净的小洲白沙闪闪,群鸟不住地回旋飞翔。一望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涌来。常是在万里外漂泊为客,何况悲秋的愁绪壅塞心怀。更兼暮年多病,此刻我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可叹我繁霜满鬓,潦倒中又不能再亲近酒杯。

        赏析 这是杜诗最有名的篇章之一。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急天高猿啼鸟飞、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的壮阔而萧瑟的秋景,这凄凉动荡、色彩黯淡的自然景象,也可看做是当时社会生活图画的反映。在这样的背景上,后四句又抒写了诗人对于世乱时艰、个人沦落不遇、暮年多病、百忧结心不可开解的种种感慨。「万里悲秋」两句语言极精练而内容极丰厚,向为诗评家赞誉不绝。本诗八句皆对仗,由于内容的深刻,艺术上炉火纯青的造诣,一点也不使人感到雕琢、堆砌、板滞,反而感到仿佛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深挚浑厚,既悲且壮,格律精严,音韵铿锵。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1。

        注释 1梁甫吟:乐府篇名。《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译文 万方多难的时候,我独自登上高楼。高楼的附近繁花似锦,反使我这异乡客子触目惊心。锦江流水挟带的明丽春色,来自遥远的天涯地垠。玉垒山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往今来多少事变幻无定。圣朝的气运永不会改变,一如北极星亘古闪耀中天。西山寇盗空怀着觊觎,想要侵扰也终归是徒然费心。可叹后主刘禅昏庸误国,竟也有祠庙留存到今。暮色苍茫时我登临怀古,只好学隆中孔明将心爱的诗篇反复诵吟。

        赏析 此诗于764年在成都作。当时的唐朝始终处于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艰危情势下。杜甫登上高楼远眺,面对大好的春光、壮丽的河山,想到兵戈遍地、国家多难,又想到古今世事如同浮云变幻难测,于是悲从中来发为吟咏,他一方面忧念时局,一方面却依然对大唐国运充满信心,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末二句借讽刺宠信宦官昏庸失国的刘禅影射代宗,并感叹当今缺少诸葛亮式的人物,而有「亮才」的诗人自己,在昏昧的朝政下,也并不能为国效力,只能登登楼、吟吟诗、发发慨叹而已。这首诗寄意深远。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1,强移栖息一枝安2。

        注释 1伶俜(pīnɡ):孤单。2强移句: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译文 清冷秋风里幕府井畔,梧桐叶落,瑟瑟生寒。在这江城我独自留宿,看着孤单的蜡炬将近烧残。长夜里响起了号角声声,像是在自言自语诉说悲凉。高空中月色虽好,可有谁与我一同观赏。在战争的烟尘中岁月迁延,亲人们长久来音信杳然。关塞到处是萧条一片,返回故乡的道路险阻遥远。已经忍受了十年的孤独,奔波飘荡。寄身幕府如鹪鹩暂栖林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764年为严武幕府参谋时所作。杜甫本有济世志,他曾「窃比稷与契」,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因敢言而遭弃,漂泊四方,作人帐下幕僚本不是他所甘愿,一来是为了报答严武的知遇之恩,二来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暂时以此寄身。这首诗抒写了幕府的凄清秋景,诗人孤身独宿,所见所闻满目满耳悲凉,于是他思绪万端长夜难眠。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1?夷歌数处起渔樵2! 卧龙跃马终黄土3,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1几家:一作「千家」。2夷歌:指当地民歌。3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公孙述曾称帝于蜀。

        译文 日月交互更换昼夜,催逼着岁暮短促的时光。这荒远的天涯霜雪初霁,浸透了寒意的夜那样漫长。破晓时传来了军中鼓角,声音是多么悲壮。夜空澄净,银河倒映在三峡江水,星光在急流中闪烁荡漾。千家万户一听到战争的消息,四野立刻就响彻号啕的痛哭。渔夫和樵子山歌阵阵,在这里那里时时传出。卧龙、跃马称雄了多时,最终只留下一杯黄土。我何必管它眼前的人事萧条,更不必介意远方的音书寂寥!

        赏析 此诗766年冬作于夔州西阁。这时诗人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已先后死去。四川一带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外有吐蕃时常侵扰。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与《登高》一样,八句皆对,是杜甫七律的名篇,其中「五更鼓角」一联气势磅礴,悲中见壮,绘景伟丽生动;「野哭」一联写出那个动乱时代人民生活的悲剧和诗人流落天涯的特殊感受;末二句借古人贤愚同归一尽聊以 *** ,感慨深沉。

成都为什么也叫“锦官城”?诗句“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

       讲的是成都。

       三国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唐宋时,成都的芙蓉繁花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余万人,GDP超1.3万亿元,城镇化率达70.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的是谁

       因为三国蜀汉时期,成都是中国的织锦中心,美丽的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朝廷专门设置了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锦城”。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唐宋时,成都的芙蓉繁花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人《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950)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杜甫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亮

       出自杜甫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开,开创.济,扶助.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1.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译文及注释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3.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4.《蜀相》一,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5.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好了,关于“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指的是”,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