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活动 诗词活动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任志宏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任志宏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春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任志宏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及翻译

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与赏析

3.春江花月夜原文

4.古诗词朗诵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任志宏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a)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

        注释

        (1)灩(yan)灩: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a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a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著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解释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著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像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灩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与赏析

       如果一个句号算一句的话,共有19句。原文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原文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诗作大部分已佚,《全唐诗》仅录存其二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水平不超过一般初唐诗。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在争奇斗艳的唐代诗苑中,可称得上是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

        《春江花月夜》本是吴地民歌,后来被统治者引入宫廷——相传是陈后主改制成为宫廷的乐曲,作为陈隋以来宫体诗的诗题之一。张若虚突破了宫体诗的牢笼,洗脱了它的脂粉气,化臭腐为神奇,显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

        这首诗落笔扣题,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一江春水,春潮猛涨,水势浩大,江面宽阔,几与海面相平,海上一轮明月,似与潮水一起涌升。月光在万里碧波上动荡闪烁,哪一处春江不映照着明月的光华!开头四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东升、光明万里的开阔图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诗的意境。开头一个“生”字,就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接着四句,承接上文。随着一江春水的蜿蜒流淌,诗的意境逐步扩大: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泻满月色的夜之花林,以及天空中“流霞”般的月光,江滩上白茫茫的细沙,这些一齐映入眼帘,真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巧妙地把“春、江、花、月”四字一一托出,而“夜”字已包含其中。精微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写出了空间的无限辽阔和无穷乐趣,为第二大段诗人展开联想和感慨作了铺垫。

        下面开始,诗歌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总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明净,也点明这时的月亮已是“孤月到天心”了。一轮孤月,俯视人间,人们仰望天空,与月相对,最容易产生奇特的感觉。诗人也不禁神思飞越,浮想联翩,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问似是稚气,其实却是“奇问”。作者通过这种既神秘又亲切、梦幻般的自语,既表现了他的一种好奇的赤子之心,也是继承了自屈原以来的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思索和探究。接着诗人说,人生一代一代地过去,没有穷尽的时候;江月一年一年地运行,有规律地变化。月亮只是周而复始的阴晴圆缺,而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人事又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人生的变化和自然的变化,扩展到时空的无限延伸,诗意更见深沉。

        诗歌接着出现了第二次大转折,表现在春江花月夜里游子思妇的客思和闺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泛指遥远荒僻的水边,亦即游子羁旅之地。“扁舟子”,泛指飘泊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泛指闺中思妇的住处。由“白云”起兴。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写思妇。月照镜台,明月如镜,镜如明月,两相辉映。然而,月来而人不来,月圆而人不圆,未免使思妇觉得月色恼人。“何事长向别时圆”,思妇想把月光驱走,可是,把玉户的帘子卷上卷下,月光总是卷不去;任凭她在捣衣砧上拂来拂去,月光总是拂了又来。月的光华无垠,连飞翔的鸿雁也飞不出月亮的光圈,月光如水,而潜藏在水底的鱼龙也只能在水月中翻起几道波纹而已。暗喻想叫“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也没有指望,写思妇一片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写思妇的心理活动,可谓曲折入微。

        “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四句,是写游子在看见月斜以后的思归心情。游子客留他乡而夜梦闲潭落花,一梦醒来,眼前的江水不断地流,好象带着青春不断地逝去。江潭的月影不停地移动,渐向西斜,夜又快尽了,到底何时是归期呢?

        最后四句,按时间顺序描绘:斜月终于在慢慢西沉,亲人却仍然远在天涯,一个在碣石,一个在潇湘,天南地北,相见遥遥无期!在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回家?落月照着江边的树林,也将隐没了,天上人间,全是一片离情。诗之结尾,摇曳多姿,缠绵有致。

        综观全诗,虽然写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和思妇,也是诗人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诗人对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对大自然有不解的迷惘,对离别有微淡的惆怅,从而流露出他珍惜年华、留恋青春的强烈愿望。全诗喟叹而不哀鸣,伤感而不颓废。感情是复杂的,基调是健康的。

        全诗写景抒情,完美结合,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紧扣题意,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个字铺写景物,而尤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按照新月初生、明月当空、皎月朗照、斜月西沉、落月摇情的时间顺序,逐层抒展,浮想联翩,寄情寓意。全诗三十六句,又可析为九组,每组均由四句组成,逐章转韵,有平有仄,有起有伏。语言清丽自然,不见雕琢痕迹。读来抑扬顿挫,回肠荡气!表现了诗人的极高艺术水平,显示了诗歌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一千二百年来,《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人们不仅诵之于口,记之于心,还将其诗意,被之管弦,形之于歌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 〔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重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结尾)使人摇情无定,伤天涯之甚远,叹离人之将老,如此花月良夜,人生一世,能得几次?而乃虚度过去耶!闲潭之梦,至此醒矣,陈后主当为猛省。(徐增《说唐诗》卷四)

古诗词朗诵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释义: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扩展资料:

       这个“共潮生”的“生”字,后来张九龄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为什么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那个“升起来”的“升”呢?我们说“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升起来”,一般说的都是“升国旗”的 “升”、“上升”的“升”。

       而诗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写“生命”的“生”呢?包括著名的“池塘生春草”,还有“白云生处有人家”,当然也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但是据考最早的版本、最主要的版本,还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其实,这“生”字的运用很有讲究。“上升”的“升”,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且它也只是一个状态,虽然它是动态的状态,但“生命”的“生”,表现的却是一种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长,是有生命,是有灵魂的。

       所以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首联开篇,在不经意之间就赋予了最重要的那个意象——“明月”以一种拟人化的生命与灵魂。正是这样的明月才可以与人类的精神、与人类的灵魂、与人类的生命面对面,使之成为这首《春江花月夜》中,当然后来也成为中国诗词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中最丰富、最经典的意象。

       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在诗词中的地位,几乎无可匹敌。

       虽然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前,对明月的描写诗词中不乏其例,但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上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明月”在诗词文学中成为最最经典的意象,毫无疑问是有着里程碑式的奠基之功的。

       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诗作)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今天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朗诵”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