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锁妾为后_锁妾为后舒书书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锁妾为后_锁妾为后舒书书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锁妾为后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锁妾为后的话题。1.《甄嬛传》里的甄

锁妾为后_锁妾为后舒书书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锁妾为后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锁妾为后的话题。

1.《甄嬛传》里的甄嬛、《宫锁珠帘》里的钮钴禄怜儿、《还珠格格》里的太后老佛爷在真正的历史里边是一个人吗

2.关于教育后辈的诗句

3.后悔的诗句有?

4.关于后人描绘项羽与虞姬之间故事的诗词

5.“太后传宣许降国”是什么典故?

锁妾为后_锁妾为后舒书书

《甄嬛传》里的甄嬛、《宫锁珠帘》里的钮钴禄怜儿、《还珠格格》里的太后老佛爷在真正的历史里边是一个人吗

       甄嬛,即孝圣宪皇后,雍正帝妃,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的人生跨越康雍乾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国家全盛时期,不但享尽荣华富贵,更幸运地亲眼看见了自己的玄孙。

       1691年生,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最初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雍亲王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生下乾隆后地位未获提升,十余年间皆号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雍正即位初,直接封为熹妃,居景仁宫。地位次于乌喇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相继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

       一次,雍王患时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王康复后,对其尤有钟爱。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弘历十二岁时随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得雍王的恩宠。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逝世。其子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以遗命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徽号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同年十一月戊申,乾隆帝追封外祖父凌柱一等承恩公,谥良荣。外高祖额亦腾、外曾祖吴禄追封一等承恩公。

       乾隆帝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再加上太后身体一直十分硬朗,也因此乾隆每次出巡,太后都同行。拜谒孝陵,秋猎木兰,同是每年必去的。遇到太后生日,乾隆帝率王公大臣奉觞称庆。

       太后的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寿辰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北京城郊万寿山原名瓮山,早在辽时便已经成为皇家园林,明代称“好山园”。1750年4月,在钮钴禄氏六十大寿前一年,乾隆下令在好山园旧址大兴土木,建造“清漪园”(即颐和园),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山前建起为母亲祈福的“大报恩延寿寺”。

       乾隆四十二年,一向身康体健的钮祜禄氏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正月辛巳,正在圆明园过冬的钮祜禄氏偶感风寒,乾隆闻讯立即从繁亢的政务中抽出身来直奔圆明园长春仙馆看望母亲,侍奉老太太进餐养病。

       然而钮祜禄氏毕竟已是年老体衰,病情很快急转直下,但老天也没折腾这位老太太,给了她人生的又一次福气。十四天后的正月二十五,她安然逝于长春仙馆。

       她去世的第二天,乾隆为她为谥号为“孝圣宪皇后”,并普免天下钱粮一次。

关于教育后辈的诗句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首是陆游悼念他前妻唐琬的诗。唐琬原是陆游的表妹,两人结婚后十分相爱,但是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在封建旧礼教的压迫下,他俩终于被迫离婚。后来唐碗改嫁给赵士程,陆游也另娶了妻子。公元1155年春天,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唐琬受不了这种刺激,回去后不久便死掉了。1199年,陆游已经七十五岁,又来到沈园,想起旧事,写了这两首诗。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悔的诗句有?

       1.古人教育后代的格言

        教子莫若勤。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学勤三年,学懒三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志存高远言自豪,腹有诗书气自华。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读。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2.形容前辈比后辈强的诗句或句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姜还是老的辣

        挽回清微风,笔有万钧力。

        ——出自

        和张咏老

        三公与刺史,秩等二千石。

        人生不知足,奔驰竟朝夕。

        谁能话名理,尊酒时促席。

        贤愚在相远,业玕映业荻。

        多谢张南巢,诗筒肯予觅。

        琅琅若明珠,其来自灵壁。

        僧房聊解鞍,当暑得偃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盯俯驰谎佻荷宠捅触拉

        ——出自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现代的咏老诗也不乏妙句。朱德的“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董必武的“老去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刘海粟的“晚霞璀璨飞花雨,白发尤需猛着鞭”,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等等,都是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名句。

3.急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释 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出 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译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4.有关长辈教育晚辈的语段

        他们为什么不能原谅一个新人的疏忽 “难道他就不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吗?”在遭遇上司一阵训斥之后,宋星儿又一次扬言。

        此类近乎幼稚的话语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办公室里。除此之外,还有“作为长辈,他为什么不能原谅一个新人的疏忽!”“经验不足嘛,以后我会多加注意的!”……已经毕业一年多的她,似乎永远在宽容自己的过失,苛求别人的原谅。

        这让被她称为“长辈”的同事和领导都颇为头痛。 星儿毕业于名牌大学,乖巧伶俐,对谁都彬彬有礼。

        初入职场的几个月,她得到了单位上上下下诸多人的宽容与指导。每次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她总会虚心求教,然后真心道谢,让人觉得帮助她简直就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犯了错误,她更会在最坏的结果发生之前率先承认获得先机,以免遭遇不必要的责罚。

        这种“讨巧行为”带来的好处是,让她与许多工作中的“小灾小难”擦身而过,坏处就是她似乎永远不知道吸取教训。 比如一件很常规的工作,上司第一次提醒,她点头说下次不会忘了;第二次提醒,她依然怯生生地说抱歉;等到上司说“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提醒”,她才会意识到严重,不过她的应对方式不是暗自记在心里,而是向这个那个抱怨,“他怎么这么苛刻!不给我留一点情面!”“真是的!” 与星儿不同,小凡是一个刚毕业就非常独立的人,这种独立还被同单位的人看作“自命不凡”。

        进公司的第一天,小凡就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人”来对待,即使在小概率失误发生时,别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她也会直接拒绝,然后深刻“反省”。 一次给客户的文件上出现了一点失误,“前辈”们安慰她:“这种错误很难避免。”

        “你刚来,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却不给自己一点余地:“再难避免的错误也会被发现,还是我不细心。”

        “我已经工作很久了,不该再拿新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她的这种对自己的严酷,让那些想要在提携新人的道路上出点风头的“前辈”们完全没有表现的舞台。

        大家都有点儿悻悻然,觉得小凡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之后的事实证明,小凡的确不会像星儿讨人喜欢。

        她不愿如星儿一样贴在每位“前辈”的办公桌前套近乎,更不习惯在每一个身影飘然而过时打个照面,所以与星儿强大的“后备支援”相比,她的小格间通常是孤单落寞的。更多时候,她宁愿一个人去琢磨思考。

        半年后,八面玲珑的星儿发现,部门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一言不发的小凡,而她仅仅在重复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还经常挨批。那些从前对她循循善诱、亲如长辈的人突然就变了脸,再也没有了以往的提携与关注。

        而她还在重复过去的角色。她没发现,职场的舞台已经发生了改变,和她演对手戏的演员也已改变,所以这幕戏的结局也必然会出现逆转。

        和“长辈”的每次见面都是一场痛苦的轮回 一向率真坦诚的杨羽最近突然为“找借口”、“说谎”而频频发愁,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她处心积虑的做法只有一个理由,就是避免与同单位的一位长者见面。

        而几个月前,这位长者还是她有意无意常常提起、心中无限感激的“前辈加长辈级人物”。 刚到这家事业单位,杨羽很庆幸一位“前辈”和她颇有缘分。

        “前辈”比她妈妈小几岁,一副邻家阿姨的谦和模样,不仅和她是老乡,还在杨羽毕业的系里进修过。那天共同谈起系里的几位老师,杨羽简直欣喜若狂,刚到单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迅速被这种“牵强的熟悉”所瓦解。

        从此,“职场前辈”一跃而成为事事为杨羽操心的“生活长辈”,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杨羽“监护人”的角色。 第一次到“长辈”家吃饭。

        那天,“长辈”大张旗鼓做了好多菜,嘴里还不断重复“没啥好吃的”、“凑合着吃”,弄得杨羽很不好意思。杨羽想,或许是第一次到家里去,说客气话吧。

        可是第二次、第三次,都让杨羽从里到外感到不自在,带过去的一点水果也被“长辈”一一退回。 这让杨羽有一种失落感,虽然自己刚工作收入不高,但毕竟也是独立的人,她隐隐感觉到,这种有来无回的交往肯定无法持久。

        在一次给“长辈”女儿买的生日礼物被退回之后,杨羽再也没有登过“长辈”的门。她想,或许她们之间的关系更适合在职场里持续。

        可是在职场,杨羽发现自己的处境依然是“进退维谷”。 每次送文件或因为工作上的其他事情和长辈碰面,长辈总是絮絮叨叨:“最近工作如何?”“一定要上进,要努力,要提前发表论文评职称。”

        “你爸妈身体好不好?”“什么时候回家看父母?一定要孝敬……” 杨羽纳闷,怎么跟家里的阿姨婆婆们一样?又不是大人对待小孩!她安慰自己,“关注新人有点儿过度是正常的,时间久了就好了。” 可等杨羽交了男朋友,长辈刺探隐私的热情又来了:“你男友家在哪里?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庭背景如何?”“还有什么亲戚?亲戚是干什么的?”“下次一定带他的照片,我给你把把关。”

        这种“查户口”的态度让杨羽十分反感,她并不想声张自己男友的事情,她知道一旦告诉了这位长辈,无疑等于“昭告天下”,而现在还不是时候。 更令杨羽苦恼的是,只要是与这位长辈有工作上的来往,有时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她往往要待半。

       

关于后人描绘项羽与虞姬之间故事的诗词

       1、《锦瑟》[唐]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释义: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2、《常娥》[唐]李商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解析释义: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3、《闺怨》[唐]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释义: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明良记》[明]杨仪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解析释义:旧时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5、《乐府诗集·长歌行》[汉]佚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释义: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

“太后传宣许降国”是什么典故?

       宋朝苏轼所作的《濠州七绝 虞姬墓》。

       原文如下: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翻译如下:

       军帐下的美人擦拭着泪痕,帐前的将士士气如虹。苍天不辜负君王项羽,唯独有虞姬和郑君不负君恩。

       项籍垓下大败,虞姬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项籍死而郑君被汉所俘。汉高祖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郑君独不奉诏。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

扩展资料

       霸王别姬: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恰恰是在元廷发表建荆湖、淮西二行省伐宋的前一个月,南宋权相贾似道的母亲胡氏去世。贾似道居丧的三个月,本应当是宋政府加紧备战部署的关键时日,但这位皇帝的“师臣”要尽孝道,按常例不署理军国重事,朝廷竟在束手观望中任时光白白流逝。七月宋帝度宗死去。在大都,伯颜正为离朝南征陛辞;在南宋的“行在”杭州,将相们却弃国是于不顾,忙于举朝缟素,表白各人的忠君之忱。

       对国难置若罔闻、“从容如常时”的惊人麻木,似乎是南宋一朝权相专制、党派间互相攻伐和虚伪的道德化政治共同培育的产品。小朝廷苟安于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指北宋首都开封)”。国用不敷,甚至向民间“预借”赋税达十多年。民间骂他们把西湖当成了糟蹋民脂民膏的“销金锅儿”;还有人作诗,讽喻气量狭小、没有远见和长久之计的政府是“小小人家短短桥”。

       这个“小小人家”在最后十多年中,差不多完全被操纵在贾似道的手里。1259年忽必烈从鄂州前线退师,主持荆湖防务的贾似道以“诸路大捷”、“江汉肃清”上奏,名声大震,入朝为左丞相。他很快步入权势的巅峰,在集百官议事时,居然能厉声斥责他们:“诸君若不是似道提拔,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以至时人有“辇毂谁知有赵皇,宫廷也只说平章”的诗句。杭州有1,6万名太学生,以道学相标榜,经常用匿名诽谤、散发“揭贴”(即传单)等手段制造政治风潮。他们虽然难逃“空谈误国”之咎,却对权臣多少有一点制约的作用。但贾似道在当政期间,竟然能有本领笼牢一时名士,以虚崇道学而使太学生沉默不言。高压和利诱严重地腐蚀了政府回应各种刺激的必要弹性。南宋虽未亡国,国内却早已弥漫亡国气象。“楼台突兀妓成围,正是襄樊失援时”。整个朝廷就这样在文恬武嬉中坐待灭亡。甚至当襄阳失陷,元军旦暮伐木造船,整兵练众,预备渡江时,宋朝的沿边守帅中仍有人认定“渔舟如叶,江涛浩渺”,北兵必定攻不破“长江天堑”。朝政掌握在这样一班君臣手中,虽然兵力并不弱小,虽有军民一城一池的英勇抵抗,终于不可能挽回亡国的可悲命运。

       古代风景画鉴赏伯颜舟师由襄阳浮汉而下,进趋郢州。时宋军聚重兵10万于郢州,分屯于汉水东、西岸的郢城和新郢,以炮弩夹江而列;两城之间连以铁索,又在江面水中密植桩木,用以阻挡船舰南行。伯颜在郢城北20里扎营,决定“耀兵不攻”,暗遣人马袭克郢城下流的黄家湾堡,乃挽舟上陆,至黄家湾堡,由堡西河汊驾舟入藤湖达汉,如是绕过郢州而南。在汉水沿岸的沙洋(在今湖北荆门东南)、新城(在今湖北潜江西北)、复州(在今湖北沔阳)等要塞,元军都曾遇到顽强的抵抗,或以强攻克城,或先经苦战,再以谕降得之。

       元军原欲夺取汉口,由此渡江。因宋水师严阵以待,乃开坝引船,由沦河出沙芜口(在今湖北黄陂南境),而达于长江北岸。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伯颜在进攻沙芜口以东十余里的长江南岸要塞阳逻堡的同时,命阿术分水军溯江,“为捣虚之计”,袭攻沙芜口对岸的青山矶(在今武汉东北二十余里)。元军乘雪夜实施强攻,攀岸步斗,经反复搏杀,遂得南岸。明日,伯颜得阿术报,指挥诸将急攻阳逻堡,下之。宋军伤亡惨重,“流尸蔽江而下”。元军历数昼夜方才陆续过江。

       渡江后议兵所向,阿术建议先取鄂州、汉阳,“虽迟旬日,可为万全计”。元军遂回师西向。鄂州与汉阳隔江对峙,所恃为汉阳水师。元军先焚汉阳军船舰3000艘。“火照城中,两城大恐”,未久皆不战而出降。伯颜遂以渡江大捷驰驿入奏。

       岁末,伯颜分兵4万,命阿里海牙规取荆湖,以绝东进之师的后顾之忧。至元十二年三月,阿里海牙在洞庭湖口与宋将高世杰聚集的水师交锋,败溃宋舰船数千艘,乘胜攻占荆湖南部的要地岳州(今湖南岳阳)。元军从这里西北行,移攻江陵。四月,围攻江陵门户沙市,破其栅,纵火焚之。沙市款降。江陵守将斗志瓦解,接受招降。阿里海牙即占有荆湖南、北的制胜之地,“分道遣使招谕未下州郡”。长江中游全体动摇,谕降诏书所至,“无不降者”。除死守的潭州而外,元军在洞庭湖南北几乎没有遭遇过大的抵抗。

       自从命伯颜出师灭宋以后,忽必烈一直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前方的战报。他对元军能否一举平宋,并没有充分的把握。他派到南宋境内的间谍,曾潜往信州(治今江西上饶)龙虎山,替他问天命于张天师,得到肯定的答复,而且还带回来张天师的符箓以为凭信。尽管如此,真刀真枪地打起来结果会怎么样,究竟不是一纸符篆就足以担保得了的。伯颜南征后“使久不至”,忽必烈为之“方念之深”,只好靠卜卦排遣忧虑。算命的人“待诏公车,百十为辇”(在宫廷等待召见的卜者,要用数十成百辆车来接送)。大军渡江、克鄂州的捷报传来,他依然不敢完全释怀,深夜把姚枢召往内廷,对他说:“过去我才渡江,家里就发生内乱(指1259年末从鄂州城下撤兵,与阿里不哥争位事),上天不肯终结对宋的护佑而让我北归。现在伯颜虽然已经渡江,天到底是否会终止宋朝命运,还不知道!赵官家有天下三百年。天命没有赐降到我家,而先在他们那里。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宋朝!”直到阿里海牙攻下江陵,切断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联系,完全排除了伯颜“上流一动,则鄂非我有”的隐患,忽必烈这才可以放心舒气,声称“东南之势定矣”,于是兴致勃勃地在京师排宴三日志庆。

       至元十一年末,元军从鄂州出发,顺流而东。前锋是吕文焕,伯颜自领水陆大军随后征进。长江中游一线的宋将,许多人是吕氏旧部门人,所以临江诸城往往“望风降附”,传檄而定。十二年(1275)二月,元师已到达池州(今安徽贵池)。

       自从鄂州失陷的消息传到杭州,宋廷合朝震动。贾似道这时葬母已近两月。代4岁的小皇帝赵显主持朝政的谢太后诏命贾似道都督诸路兵马抗拒元军。1275年刚过旧历元宵节,贾似道便领兵13万、舰船2500艘西行,溯长江师次芜湖(在今安徽)。他虽然嘴上说“决于一行以求必胜”,实际上却已有退却的安排。行前,他与亲信约,如出师失利,要他们将赵氏宗室迁至庆元(今浙江宁波),与他在海上合会。他幻想袭用南宋初年的“蹈海之危”,避过蒙古讨宋大军的兵锋,坐待其退军,再图兴复。

       出师芜湖后,贾似道仍在幻想避免同元军作战。先与新近降元的吕师夔(吕文焕侄辈)拉关系,想通过二吕求和;继而以遣返被俘的元朝军官为由,直接试探伯颜对议和的态度。两招都未能生效,乃于二月初正式以称臣纳贡为条件遣使求和。伯颜坚持要贾似道到元军帐下“面议”,才肯举行和谈,实际上是拒绝与宋和议。贾似道的一厢情愿全部落空,于是“阴备快船”,随时准备从前线逃走。

       二月中旬,元军从池州移师,进至宋前锋孙虎臣所驻之丁家洲(在池州下流,今安徽铜陵东北)。元军以步骑举炮弩夹岸推进,用巨炮轰击宋水师;又以数千艘战船“蔽江而下”,突击宋水营。宋先头部队将领姜才奋起迎战,甫交锋,孙虎臣却跳上随军小妾所乘舟。宋军见主将换船,都大叫“步帅遁矣”!前锋军水营乱作一团,又遭元军反复冲杀,尸流江面,江水变红。

       元军乘胜追击,逼近夏贵部勒的水阵。夏贵也不战而走,以扁舟驶掠位于他下流的后军指挥舰,对贾似道喊叫:“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贾似道“错愕失措”,鸣钲令诸军逃散;他自己撤至扬州,预备漂海。13万宋军顿时不战自溃。实际上,元兵直到次日,才进抵贾似道主力驻扎的鲁港(在丁家洲下流,今安徽芜湖南)。二月末,它不战而取建康(今江苏南京)。三月初进据镇江。周围数十城望风披靡。元军遵旨在这里休整。五月,伯颜奉召赴阙议事,东南地区的攻宋战争稍有间歇。

       入秋,宋将赵晋、张世杰陈舟师于镇江水面,邀元军会战。宋水师“舳舻连接,旌旗蔽江”,每十船为一舫,连以铁锁,用示死而后生的决心。这时候伯颜北觐未归,元军由阿术指挥,分兵逆战。元军以火延烧宋师篷樯,宋军大溃,张世杰一直被元军追至大海。经鲁港师溃和镇江水战后,宋朝几乎已没有可供调遣的机动作战部队。除江北的扬、泰等州,以及江南常州等地婴城固拒长达数月外,宋人已基本上没有力量再与元军进行大规模正面交锋的阵地战了。元军在东南方向上的推进遂成破竹之势。

       至元十二年八月,伯颜还至军前。十一月,命阿术驻瓜洲以绝扬州之援,余部则分三道发动对宋总攻。右路以步骑自建康趋广德军四安镇(在今浙江长兴西南),由独松关(在今浙江旧余杭西北九十里)包抄临安。左路以董文炳和南宋降将范文虎率水军从镇江循江蹈海,绕行入杭州湾。伯颜自率中路主力万人,水陆并进,沿运河,历常州、无锡、平江(治今江苏苏州)、嘉兴,而趋临安。常州举城相抵抗,元军强克后实行屠城。“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余妇女婴儿四百而已”。

       自鲁港败溃,宋廷“举朝相顾失色”,“台谏哭声震天”。但除了痛哭之外,他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救国之策。贾似道的办法是请三宫移驾庆元,出海漂流。谢太后不许。同党陈宜中眼见舆情翻转过来,连忙反戈一击,上书要诛杀贾似道以谢天下。谢太后把贾似道贬职远谪。路上,贾似道被解送人员擅杀。他罢相以后,陈宜中主持朝政,力斥文天祥、张世杰以勤王之师与元军决战的建议,一心一意向蒙古求和。宋廷在灭亡的最后岁月里,以向敌军乞讨和平的行为,使自己永远蒙受洗不清的历史耻辱:

       1275年夏,太皇太后谢氏发诏书,向“叛将”吕文焕、范文虎“招谕”,要求他们从中斡旋,促使元廷罢兵许和。

       1276年初,又遣柳岳往伯颜军营求和,这时元军已至无锡。柳岳垂泪哀求说:“现在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嗣位的君主幼小,而且还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兵不伐丧是自古以来的礼制。恳望大丞相可怜、宽恕我们,退兵北归,免得引起敝朝三宫不安、陵寝动摇。我们怎么敢不年年进奉,岁岁修好!今日之事,确实是奸臣贾似道失信于贵方,因而贻害了我们的国家呵!”虽然忽必烈当时或许还有许和之意,伯颜却已抱定宗旨要灭宋,所以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初我朝圣天子即位之初,曾遣使奉国书来与你们交好。你们国家无赖,拘留我朝使臣十六年(指郝经被宋拘禁之事)。所以要来兴师问罪。去年又把我朝派来的廉希贤等使节无故杀害。这到底是谁的过失啊!如果你们的太皇太后要我停止进军,为什么不学习吴越践王献出国土,或者像南唐李后主那样投降?你们宋朝过去从后周柴氏的小儿手里夺得天下,今天也失于小儿之手。天意如此,你何必再多说?”

       20天后,宋使再见伯颜,声称除纳岁币外,愿尊元帝为伯,世修子侄之礼。如不许,称侄孙也可以。再不许,只求封一小国保存赵家的宗庙。这次求和,终因伯颜大军兵临杭州城下而流产。

       在这之前还发生了一桩诈骗案。当时传说有一个当涂人的妻子叫赵孟桂,被伯颜纳为小妾。谢太皇太后异想天开,派人备厚礼去寻访她,想通过她打动伯颜。使臣回来说,赵氏担保将达成和约。宋廷为此颇感兴奋,后来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几年后,人们才发现赵氏从来没有收到过宫廷的赏赐,她也没有做过伯颜的妾室。大概是有人借宋室求和心切骗攫财产吧。

       移驾也不是,求和也不成,朝臣们开始弃职出逃。其实这种现象还远非始于宋朝临终的最后时刻。谢太后为此出过一份朝堂榜,措辞差不多到了破口大骂的地步。她说:“像这样避难偷生,你们还要做什么人?死了又怎么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杭州城。高级官员不辞而别更达到“接踵宵遁”的程度。正月五日临朝,文官只有六人。到十三日,“朝中为之一空”,连当初“哭声震天”的热闹情景也看不到了。

       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晚,赵氏的孤儿寡母们大概通宵未睡。他们决定向元军献传国玉玺求降,宋朝的求降表也在那天夜里准备就绪。时距贾似道出师抵拒灭宋元军刚刚一年多一天。同时代的一个诗人描写那天晚上宫内的景象说:“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十八日,宋奉传国玺和降表至临安城外元军大营。寻以降表“不称臣、仍书宋号”被退还。

       二十五日,修改过的降表送达伯颜。

       二十六日,元军进入杭州城。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锁妾为后”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