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庄子二则教案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庄子二则教案       感谢大家在这个庄子二则教案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1.高

庄子二则教案

       感谢大家在这个庄子二则教案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1.高二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2.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3.《卖油翁》教案

4.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5.综合实践教案

6.论语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案

高二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1.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正音。

        3.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①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情XX。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3.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4.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XX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XX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5.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七、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惠子相梁》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理解:

        《惠子相梁》写的是惠子当上梁相后,他的朋友庄子要拜访他,由于有人说庄子此来是为了抢相位。惠子在都城搜查多日,他没有料想到庄子压根就没想去抢他的相位。这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处在初中第九册文言单元。教的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人物特点。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故事的寓意及如何看待庄子的志趣。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整理法 将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

        2、比较法 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体会他们的不同志趣。

        3、朗读法 通过加强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表达效果。

        4、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有这样一个人,长脖子,脖子还长着一个大瘤子,脸色蜡黄。有一天,他在河边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去做宰相。他手持鱼竿,连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把它包好,放在竹匣里,珍藏在宗庙的大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这个人说:“请你们回去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对,是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刚才听到的故事中大家感受到庄子喜欢做官吗?对,不喜欢!但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特别喜欢做官,并且做了官还怕被别人抢去。他是谁呢?请同学们看《惠子相梁》一文。

        二、学习《惠子相梁》

        (一)让一生朗读课文,然后师生共同正音。

        (二)让学生说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予以引导、明确,归纳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容)。

        强调重点词语及重要句子。(用多媒体呈现)

        1、重要词语

        ①惠子相梁( 动词,做宰相 ) ②或谓惠子曰( 有人 )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 ④子知之乎( 你 )

        ⑤非梧桐不止( 栖息 ) ⑥非练实不食(竹实,即由竹子所结的子 )

        ⑦非醴泉不饮(甘泉,甜美的泉水)⑧于是鸱得腐鼠( 在这时 )

        ⑨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 )

        2、重要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施做了梁地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这时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内搜捕三天三夜。)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三)讨论: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待国相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明确:惠子——国相 ,庄子——惠子的朋友, “或”——有的人。

        (1)“或”(有的人) 也许是善意提醒惠子保住相位,不要被庄子取而代之;也许是为了挑拨惠子和庄子的关系,自己从中坐收渔翁之利——当上梁国的国相;也许……

        (2)惠子醉心利禄,心胸狭窄 为了保卫相位,“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搜”字程度重,比“找”显得更认真更仔细。“三日三夜”我们还可以理解成是虚指多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惠子调动国都所有警力,甚至还有外地军队;全城戒严,挨家挨户地搜查,鸡犬不宁,人心惶惶,那是一幅多么恐怖的景象!这充分体现出惠子对庄子有很大的铲除决心,庄子的处境很危险。

        难怪惠子把国相的位置看得很重,他为此差一点送了命。请看下面材料:(用多媒体呈现)

        魏国的丞相死了,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这一职位,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那个人划船的人问他:“你要去哪?干什么啊?怎么会那么匆忙呢?”惠子说:“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那试试看。”那个人又说:“你在河中间困着,没有我你就死了,你怎么能到大梁做宰相?”惠子说:“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就好象还没有完全睁开迷胧双眼的幼犬啊。”

        (3)庄子鄙弃利禄,清高自守。

        ①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四)指导朗读

        读课文,突出重音和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快慢节奏变化,读出蕴涵的情调。

        重点体味下面两个句子: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得极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显示庄子轻松中带有讽刺,亦庄亦谐。)

        三、深入探究

        提问:想当宰相对呢,还是不想当宰相对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如果国王是明君,就辅佐他,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老百姓造福;如果国王是暴君,就不要帮助他,以防助纣为虐祸害百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惠子相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板书: 惠子相梁 《庄子》

        重点词语 人物特点 寓言特点

        相 惠子:醉心利禄 形象生动

        心胸狭窄

        或 委婉含蓄

        庄子:鄙视功名

        国 清高自守 讽刺有力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鸱 ‘吓!’

        2、用“&8260;”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 谓 惠 子 曰

        ②夫 鵷 发 于 南 海

        ③非 梧 桐 不 止,非 练 实 不 食,非 醴 泉 不 饮

        ④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子 2、之

        ①庄子来

        ②欲代子相 ①庄子往见之

        ③子知之乎 ②子知之乎

        ③鵷过之

        ④欲以子之梁国

        3、于 4、于是

        ①发于南海 ①于是惠子恐

        ②而飞于北海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二)、古今异义词

        ①或谓惠子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三)、省略成分补充

        1、惠子相( )梁

        2、( )仰而视之

        (四)、判断下列句式,并分析各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庄子来,欲代子相”

        2、仰而视之曰:‘吓!’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鵷邪?”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走近庄子 净化心灵

        1、庄子思想的核心

        无欲无为 顺其自然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2、《庄子》中有趣的故事

        庄周梦蝶 宁做自由之龟

        3、《庄子》流传下来的成语

        望洋兴叹 螳臂挡车 叶公好龙 东施效颦 朝三暮四

        坐井观天 扶摇直上 鹏程万里 越俎代庖 井底之蛙

        不近人情 邯郸学步 贻笑大方 形如槁木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唇亡齿寒 善始善终 莫逆之交 对牛弹琴

        邯郸学步 大同小异 变化无常 沉鱼落雁 能者多劳

        冥冥之中 视死若生 水天一色 失之交臂 望穿秋水

        呆若木鸡 大相迳庭 旁门左道 相濡以沫 盗亦有道

        夜以继日 一日千里 捉襟见肘 支离破碎 贻笑大方

        哀莫大于心死 不知天高地厚 成者英雄败者贼

        君子之交淡若水 化腐朽为神奇 小巫见大巫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人人得而诛之

        七、课堂总结

        1、庄子其人

        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2、《庄子》其书

        其散文堪称汪洋恣肆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并翻译《惠子相梁》

        2、选取你熟悉的庄子寓言故事讲给朋友听。

《卖油翁》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必要准备,有助于课堂的进程推进,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二)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⒌ 把握诗歌主题。

        (1)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2)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设疑:(1)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展现出来的,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2)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xx。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二)初读感知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

        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第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第二、小结

        1.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第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第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4.背诵,默写。

        (三)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第一、做好课文的预习:

        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第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第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第四、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四)结束语

        同学们,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x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x年。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x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范文模板(四)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1、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2、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3、走近老王: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绛。杨绛——钱钟书——《围城》。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1、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xx的人,表现在xx。”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2、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卖油翁》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卖油翁》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

        颔之酌油杓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溢号文忠。是文坛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导语

        这将笔记小说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

        以此:因此。尝:曾经。俄之:之,指陈尧咨射箭。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第二自然段:

        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4.提问: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讨论并归纳:"俄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

        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

        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5.提问: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

        熟罢了。

        6.提问: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讨论并归纳:"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7.提问: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熟能生巧的道理。

        8.提问: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讨论并归纳:

        (1)当卖油翁对他射箭"但做颔之"时,陈尧咨问道:"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的反应对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武夫来说,而且是受了侮辱。因此,用一个疑问句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再用一个反问句,我的射箭本领不是很高强吗?

        (2)当卖油翁又说:"无他,但手熟尔。"时,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技艺不加赞赏,已使对方出乎意料;而且还进一步加以贬议:"无他,但手熟尔。"一向狂傲的康肃公被贬到这一步,自然是要"忿然"的。

        (3)最后看到卖油翁倒油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卖油翁》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熟能生巧”的道理。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3、掌握实词:矜颔释徐以但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要获得超群的技艺必须经过反复多练以达到熟练的程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熟练有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熟悉课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情况。

        2、学生交流预习中解决的字词读音:

        矜圃睨矢颔忿酌

        3、指名学生试读后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三)疏通文章,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2、学生逐句解释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1、默读课文,思考:陈尧咨的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变化的过程?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2、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先简要介绍陈尧咨因善射而矜持,对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的不以为然的态度自是不满,质问声中“自矜”之太跃然纸上。而卖油翁从容对答,点出“无他,但手熟尔”。但陈尧咨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认为是“轻吾射”,“忿然”一词表现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而卖油翁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当场献技,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板书:

        自矜

        ↓

        不满而质问

        ↓

        忿然

        ↓

        笑而遣之

        3、卖油翁的过人之处又有哪些?

        明确:通过对其酌油动作的描写“取”“置”“覆”“酌”“沥”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结果,突出其高超的酌油本领。

        4、看了卖油翁的当场献技,又听他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时,陈尧咨会想些什么?

        5、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陈尧咨与卖油翁两人的不同语气。

        6、概括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五)总结课文

        1、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

        明确: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来描写他的箭术的精湛,而对卖油翁情况的记叙较详细,这样使叙事清楚,同时又重点突出。

        2、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熟能生巧?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整理文言实词

        3、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卖油翁》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俗话:“行行出状元”。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中的`能工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下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湮没无闻,连姓名也不可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二、正音、学生试读、教师范读。

三、解词。

        ①矜:骄傲。问:陈尧咨为什么骄傲?(善射,当世无双。)

        ②尝:曾经。问:这句话如果译成“曾经在家里的场地练习射箭”,有什么不好?(跟上文不怎么衔接)按现代语习惯该怎么说呢?(把“曾经”改为“有一天”,意思完全相同。)提示:要注意古今的不同表达方式。

        ③圃:场地。问:字典上是怎么注释的?(菜园、:果园)提示:这里说“场地”,是将原来的意义加以扩大。

        ④释:放。成语“如释重负”的“释”,也是放下之义。

        ⑤睨:斜着眼看。问:口语怎么说?(斜眼看、瞟)

        ⑥发:即“发”,最早的意义是把箭射出去。

        ⑦颔:注意字典上有两个义项:下巴颏;点头。这里用第二义。

        ⑧“但(惟)……尔”;这种句式用来表示限制的口气,相当于“只是……罢了。”

        ⑨酌:本来的意义是斟酒,这里扩大为倒(油)。

四、诵读练习。

        具体的步骤是:(1)齐读两遍,大致了解文章的理路,达到“口熟”;(2)分段练习背诵并做诵读指导;(3)检查背诵。

        教师:古人写叙事小品常要借机发表一点感想或评论,本文有这样的评论吗?(最后一句)别看只有这么一句话,道理却不浅,我们暂且可以不管,首先把文中所述的故事背下来。

学生齐诵。

        教师: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干脆把题目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行吗?(不行)为什么?(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分段练习背诵,方式要灵活;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问:这件事是不是发生在陈康肃公尧咨的青年时代?(目的是让学生从叙事中看出他少年气盛,也要顺便说明“康肃公”是他死后朝廷给的谥号,古人叙事中书人名常用该人后来的爵位或谥号,以示尊敬。)

        ②要用客观叙述的口气读,如讲故事。应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如:“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③首句是铺垫,要读得平缓;“自矜”一语重读,为下文问卖油翁张本。,

        ④次句写情节开端,至“释担而立”可作一顿,表明卖油翁将有所为;再重读“睨”“久”二字,使听者疑团更重。

        ⑤末句再回到平缓语调,因为疑团已解——原来卖油翁有意观射,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并不十分赞许。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这段主要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对话,读时应摹拟人物的语气:陈尧咨两问皆因骄而怒(照应上文“自矜”),声重而急;卖油翁两答皆因胸有成竹而从容自若,声轻而缓。

        ②对话而外皆作者叙事语,要读得平缓,力求再现卖油翁的从容之态。末句“笑而遣之”是故事结局,平淡中似有寄托,读时当有余韵。

五、内容分析。

        教师:现在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同学们说说它的大意(“此”,指卖油翁;“与”,这里是跟(人相比)的意思;“何异”,有什么不同,用反问口气,等于说没有什么不同。)请用陈述句来说。(他跟庄子说的解牛者、斫轮者是一类人)这是比拟的说法,作者内心的意思呢?(称赞卖油翁的神妙技术)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这很难回答,要仔细想想。

        教师:《庄子》书中这两个人,都不是普通的技工,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事物的道理。解牛者叫庖丁,他解牛是根据牛体的结构用刀,不用眼睛看,而用精神活动去接触牛体;斫轮者叫轮扁,他制作车轮也全靠心领神会。据此,请说说作者这句话的深一层的意思。(卖油翁同样是深知事物道理的人)

        教师:懂得了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贯穿起来:①陈尧咨善射,而以此“自矜”,说明了什么?(不见得深知射箭的道理)②卖油翁释担而立,久而不去,有什么目的?(作细致的观察)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说明了什么?(卖油翁据此断定陈确实不深知射箭的道理)④“但微颔之”有什么用意?(诱使陈来问他)⑤“无他”是什么意思?(不精通射箭道理)⑥表演酌油的技巧,有什么用意?(教育陈尧咨)⑦陈尧咨为什么“笑而遣之”?(他懂得了老人的意思)

        教师:这个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精益求精,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

六、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读故事的感想记在日记本上。

综合实践教案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 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 故事 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 手抄报 、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结 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中华 文化 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 教育 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 学习态度 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 说明文 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 说说 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篇精选合集大全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

        ★ 初中七年级上册 《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

        ★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远古的传说》教案优秀范文5篇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合集大全5篇

        ★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集锦5篇

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实践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计议论性的或包含议论性成份的文章,能从中明事理、长辩才。

        2、学会拟写讲演稿,并锻炼自已的演讲、发言能力。

        3、通过辩论会,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活动范例

        一、读、写、说互动

        本单元都是议论性或包含议论性成份的文章,讲述了几口才极棒的人的故事,读罢能使人明事理、长辩才。

        邹忌、曹刿、唐且、晏子,都善于辞令。道理本来是抽象的,但他们善于具体地陈诉利害得失,使对方易于接受。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说得富有“理趣”。

        举例:·······

        本单元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谁说得最有趣、最让人心悦诚服?在小组中说给大家听听。

        二、“庄子—惠子杯”最佳辩手大赛

        “理趣”之渊源,可追溯到庄子下惠子的一场论辩。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道理都有反方向引申的可能。“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有一道理的,“失败非成功之母”也有一定的道理。愚公移山,就其毅力来说,是有道理的,就其可行性来说,则不如把家搬到山外。一切论题目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向反面转化,人定胜天,慢工出细活、熟能生巧、知足常乐、开卷有益等,莫不如此。

        三、以“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为辩题,定一篇演讲稿。再分成“正方”“反方”进行辩论,选出最佳辩手若干名,授予“庄子——惠子杯”

        提示:“庄子——惠子杯获奖参考标准:

        1、对辩题理解较准确,注意到了“更”的念意。

        2、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有新鲜、生动、有趣的事例。

        4、能迅速抓住对方弱点,进行机智的反驳。

活动方法

        1、阅读邹忌、邹忌、曹刿、唐且、晏子,都善于辞令的人的文章,从中发现他们的“理趣”,并使读、写、说互动。

        2、举行“庄子—惠子杯”最佳辩手大赛

        以“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为辩题,定一篇演讲稿。并进行辩论。

活动课时

        三课时

活动内容

        在班级内举行一场辩论会

        1、从班内选出八名选手,四名为正方,四名为反方。

        2、以“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为辩题,正方主题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主题为“逆境更不利于人的成长”。

        3、从正方反方中选项出最佳辩手两名,授予奖励。

综合实践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不同造型的相架及功能,了解各种相架的材质和加工特点。

        ②初步了解平面图画法,认识示意图。

        ③学会正确画出作品的示意图和结构图。

        ③初步学会从作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作品设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相架,初步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

        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评价,能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② 通过作品的设计、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③ 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设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平面图设计技能。

        2、难点:相架结构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

        三、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木制相架模型

        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圆规等。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设计要求

        1、提问:

        ①生活中你喜欢拍照吗?那么你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保存相片呢?

        ②如果有一个精美的相架,不仅可以珍藏你美丽的相片,还可以点缀美好的生活,你准备设计一个什么式样的相架?这个相架有哪些功能?要用到哪些材料?

        2、通过欣赏作品分析思考:

        教师提供多种式样相架或,组织学生欣赏,观察这些相架的材料特点和造型特点,分析思考它们的优缺点。

        3、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独立或寻找合作伙伴,填写“初步设想”的表格。

        说明:问题内容的选择最好是引导而不是要去难倒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每一个问题都充满好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提出设计要求,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收集相关资料。

        (二)收集分析资料

        1、收集资料

        ①组织学生在课前上网浏览,参观买相架的文具店,各组根据自己提出的设计要求,搜集有关资料(教师提示以下查找范围)。

        (1) 木制相架和其他材料的相架比较,有哪些独特之处?

        (2) 各种造型木制相架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3) 过去和现在在人们心目中木制相架的作用。

        (4) 目前市场较常见的木制相架有何特点?

        ② 布置学生单独或寻找合作伙伴,到商场或照相馆去了解更多有关相架功能及材料的情况。

        2、分析资料

        (1) 要求学生能将所搜集的资料(文字资料和图案资料等)进行下载。并相互交流。

        (2) 各组根据搜集的资料,用制定表格或文字的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求最适合自己“初步设想”的有价值资料。

        3、分析材料

        制作相架可用各种材料,如木料、塑料、金属等,本单元做的相架所用的材料为木料。在分析材料时,教师要重点介绍常见木料的特征、用途以及木料的接合方式。

        (三)学习构思方案

        1、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教材中P15页“简易笔筒的草图”,并思考、讨论:简易笔筒草图应怎样构思?有哪些注意点?造型和材料有哪些特点?

        2、尝试构思方案:

        ①从笔筒的设计迁移到相架的设计,提示学生从相架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功能结构、材料选用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②引发学生对各自的初步设想进行再构思,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木制材料特点创作作品进行思考。

        ③通过实物投影仪交流“我的初步设想”表格,指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开展讨论。

        (四)相架设计表达

        1、设计草图

        ①学生独立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设计样稿,学习用草图表达相架的设计意图。

        ②运用实物投影仪对设计图进行展示和表达。

        2、完善设计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学生交流,表达各自的设计意图,相互指出草图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以及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获得好的创意进行“再设计”。

        说明:

        让学生观察教具实物,分析它们的特点,探讨在构思设计方面的方法、关键,为后面的设计构思做准备。

        教师在学生确定构思中,可适当给予一些提示,使学生的作品更具有亮点,并及时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导,让学生顺利地找准设计创作的入口。

        创新是从设计开始的,学生通过活动,把最初的“初步设想”提升为“设计方案”,学会了用绘制草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通过交流,进行再设计,确定最后的方案

        (五)技能体验

        1、平面图和结构图画法

        (1)认识平面图和结构图

        对照相架实物,认真观察,参考课本上P15页简易笔筒草图,了解草图的画法。

        (2)对自己的构思进行设计表达。

        (3) 教师示范操作

        (六)修改相架设计

        1、讨论相架的工艺过程,使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熟悉设制作的一般顺序。制作相架所需要的材料和用途。

        2、引导学生修改相架设计草图,并提请学生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相架的成角度粘合:框架外框和框条的拼角有交叉拼接、直角拼接和45度拼接等等,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②拼接45度角时,划线工具可用量角器、角尺固定角、正方形的对角线等等,哪种方法合适就用哪种;

        ③相架的“框架槽”,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框架槽的深度与框架背板的厚度要求,如果框背板的厚度大于或小于框架外框与框条所形成的厚度,那么把照片放入相架内,都显得不合适。由于框架外框与框条不是同一块木料,在拼接时要考虑到交叉拼接,这样拼角粘合才有牢度;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导,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综合实践教案 篇3

        综合实践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我在设计课程中没有将课想得那么复杂。而是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这个空间里,我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通过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本学期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我设计的这些主题,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一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我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三、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四年级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一学期的实验表明,以前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合实践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四、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启动才短短几年,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我指定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我一开始就布置他们写方案,由于有生活中的基础,很快方案就出来了。但是在方案的实施阶段,一开始担心他们第一次在校外自己活动,安全问题是我比较担心的,还有一点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但是实践下来,现在的小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五、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趣全无了。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活动课不能这么上!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旧的单一的讲授法必须淡去,必须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六、“单兵作战”与“集体协作”

        教师只是个召集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综合实践课是集体课!怎么不叫学生去请其他指导老师呢?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的成功。

综合实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介绍自己的书包的外形、重量等,指导关注自己的书包,引发对书包的问题思考。

教学重点

        了解书包的重量、样式、品牌、价格、整洁度、使用上的优点等

教学难点

        整理书包的方法:按科目把书分类装还是按书本的大小分类装等。

教学准备

        学生的书包。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与提问――认识你们的书包

        1、书包里的东西该如何摆放?这个看似浅显的问题却是学生经常忽视的,所以要提示学生明确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积累。可以让同学们找找看看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请他介绍一下经验。

        2、书包的结构怎样?比如:是斜挎式还是背包式;挎着或背着是否舒服;书包有多少格;你的书包能否装下自己大小不同的书;外观是否漂亮等。

        3、你对自己的书包的颜色有什么看法?比如:是否喜欢自己书包的颜色、这样的颜色由什么好处等。

        二、学生活动与体验――认识我们的书包

        1、小组合作:拟定认识书包的方法和步骤-----计划。

        2、汇报拟定的步骤。每组选一个同学汇报拟定的计划,再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计划是否行得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3、共同讨论研究每项活动的具体措施:

        怎样调查书包的重量:自己称、请别人帮忙称。

        怎样调查书包的品牌:问、看标签、查资料。

        4、制作调查表:

        5、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

        让学生敞开思路,细心观察,亲自实践,养成习惯。通过认识我们的书包的相关活动来调查了解同学们书包的重量、样式、品牌、价格、整洁度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发现问题的环节,通过称重量来体会书包重量与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关系,从观察书包的摆放、书包的整洁度,审视自身的生活习惯等,目的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探讨书包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增强其生活体验,促其感悟升华。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书包的进一步研究,继续研究书包的学问。

        三、教师指导

        1、介绍书包的环节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定先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过程。

        2、小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余地,提倡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占有资料,可以先交流一下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指导学生制作调查表。先明确要调查的项目、再更具需要设计表格。

        4、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了解书包与健康的关系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5、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教师可以提供案例,也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借鉴。

        四、整理调查结果

        1、分小组汇报调查的结果。

        2、指导学生根据各小组的.结果写出关于“我的书包”的调查的整体结果。

        3、展示调查结果。

教学反思

        1、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

        2、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重?

        3、怎样解决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重问题?

综合实践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让小海豚直立水面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求异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剪好的小海豚50个、钳子、尖锥、托盘、工具筐、水糟、实物投影、大玻璃缸、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泡沫块、海绵、铁皮、铁钉、橡皮泥、塑料瓶、木棍、各种形状的纸盒、乒乓球、细沙土、剪刀、铅笔、橡皮、彩笔、胶条、皮筋等。(也可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几次带到学校,教师作好分类工作。)

三、活动重点及注意问题:

        1、活动重点:选择不同材料,设计多种方法让小海豚直立水面。

        2、注意问题:

        ①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收集各种材料分类准备好,尽量丰富些交到老师处,分放在工具筐内。

        ②把工具和用具摆放在托盘内,分成几组供同学选用。

        ③使用工具一定要注意安全,用完放回原处。

        ④活动前给学生提出要求:恰当选取工具、用具、材料放在托盘上,用完后再分类放回原处。

四、活动时间:

        6O分钟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同学们知道动画片中的小一休吗?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小一休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谁更聪明。

        (二)观察发现:教师往水槽中放入海绵、铁钉、橡皮泥、纸团、空瓶子、装了沙子的瓶子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现象告诉大家,并记录在观察记录上。

        (三)初步探究:请每个学生自选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浮沉状况,看谁的方法巧、效果好。并简单地填写观察记录。

        (四)实践活动:许多小海豚想直立在水面上,请大家帮忙。

        1、学生自愿分组结合,进行初步尝试。

        2、学生独立思考,反复实践,记好观察记录。

        3、教师提示:要想让小海豚直立在水面上,除了要选择恰当的材料外,还应注意些什么(也就是小海豚直立水面与什么条件有关系)?

        4、重点启发:别人的方法我不用,我的方法与众不同。

        5、整理观察记录,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准备展示。

        6、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实物、观察记录),试说小海豚直立水面与什么条件有关?

        7、分组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8、个人美化自己的小海豚及配用材料,集体展示成果。

        9、自我评价:对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美丽的小海豚非常感谢大家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让它们直立在水面上,现在小海豚又要请大家帮助,它们想潜入水底、想在水面上跳跃、想在水中游泳,你愿意继续帮助它们吗?

        (六)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同学们通过自己观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自己实验、自己解决困难、自己寻找答案、自己提出新问题、自我评价等活动,说明我们比一休更聪明。在活动中大家又提出一些新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在实验中也涉及到一些新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求知探索。

综合实践教案 篇6

        一、活动背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同时,“吃饭”又是一件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嘛!但是,我们对“吃饭”的了解有多少呢?《新疆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部分:探究与实践就安排了“美食在新疆”这一主题活动,此活动共有两个次主题,一是介绍新疆风味小吃,二是将新疆的快餐和洋快餐相比,使学生关注自己多年来食用,而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即了解新疆民族家喻户晓的烤羊肉串和烤包子,以及洋快餐中的汉堡和烤鸡腿的制作工艺、种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综合实践的活动课中设计“美食在新疆”这一主题活动,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不仅了解新疆的美丽风光,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更要了解新疆的美食,因为新疆美食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游人了解新疆、宣传新疆的重要窗口。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美食的相关知识,了解主题生成的方法,掌握主题生成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过程(情境导入——生成主题——分解主题——讨论交流)进一步学习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类型:

        主题生成课的方法类指导课

        四、活动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五、活动过程:

        一)、欣赏,生成主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咱们一起欣赏一下!看看它们都是什么?

        1、出示新疆美食,引导学生说出名称。

        2、同学们,看完这些,你想说点什么吗?(有何感想呢?)

        (…………)

        3、这些展示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哪一类呢?(吃的)对,这些都是我们的吃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饭菜,是食物!(师板书食)

        4、这些食物色泽鲜、味道美,谁来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美食!

        你真聪明!好我们就叫它美食!(板书美食)

        5、同学们,再看,这些美食都是哪个地方的呢?(板书新疆)

        其实不仅新疆的美食多,是啊!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亦是悠久美食之境地,中国的美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有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蟹壳黄、杭州的西湖醋鱼、云南的过桥米线、著名的川菜、湘菜、粤菜等等。那这么多的美食,我们在活动课上都要去了解研究的话,有这份时间和精力吗?(没有)当然能力也有限,条件也达不到。那这就需要我们把活动内容的范围缩小,那么怎样缩小范围呢?就是要选择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能力去了解研究的。所以啊,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的是新疆美食的一些,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我们喜欢、熟悉、有条件、有能力去了解。

        根据这些我们今天呢,就把活动内容确定为“新疆美食”

        6、确定了活动内容,那我们是对新疆美食进行研究还是了解呢?(了解)

        那么,我们就把这次活动题目完整地表述为:了解新疆美食

        小结: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给一个活动选择内容,确定题目时必须注意:1、选择自己喜欢的 2、熟悉、不陌生 3、有条件、有能力

        二)、引发问题、分解主题

        1、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这些注意事项,各小组围绕大主题《新疆美食》给自己小组确定一个小主题。

        2、现在就请小组讨论:围绕新疆美食,你们最想了解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提出要求:学习小组讨论,组长汇报,组员可以补充,其他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3、小组长汇报。其它小组同学认真听,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4、教师随机给予总结、归纳。

        三)、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不仅确定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大课题《了解新疆美食》,同时还在这一大课题下,确定了小组的活动主题,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确定一个主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2、小组选择自己现在最想了解的内容,并生成各组的小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万能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乐:不亦乐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设计(2)

       1. 初中语文复习教案

        课题:文言文复习二

        目标与要求:

        1、能够借助注释及课内已积累的文言词汇读懂课外短小的文言篇章,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2、整体理解文章,把握中心意思。

        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包括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难点:整体理解 ,根据题意,进行归纳和概括寓意。

        复习过程:

        一、知识点整理:

        1、理解和积累一定的文言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句子,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等)。

        2、通过段意的理解,把握课文意思和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而语段、文章的把握,仍要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解决。

        3、学习将课内知识做课外迁移。

        4、学会概括寓意(从短文中找中心句、通过文意的理解归纳中心。)

        二、易错、易混淆的概念点评:

        1、概括、归纳寓意,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而决不能一知半解或急于求成。寓意的概括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将故事或人放在普遍的情况下。

        2、概括、归纳寓意,可以从文中直接去找(作者议论性的句子,点题句子等),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但语言要简明。

        3、注意文言文中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现象,其次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句式的变化,做到语气通顺、句子完整,句式特点明显。

        4、理解作者的意图能更好地为理解文章中心服务,借此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个认识和学习的机会。

        5、积累名人名作。

2. 初三语文文言文全部ppt课件

        初三下册诗文篇目: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现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1、译文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件事后,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您有什么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说明我的来意。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

        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民,发动战争去杀害缺少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这是明智;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爱;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向楚王谏诤,不能说这是尽忠;去谏诤了然而没有成功,不能说这是能力;你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这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理屈辞穷,心里不服。)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把造云梯的事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王引进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抛掉自己锦绣衣裳 *** ,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放着自己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去偷吃邻居粗劣的食物。

        大王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犀兕(si四声)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yuan二声)鼍(yuo二声)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兔子鲋鱼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这种做法就和这个患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楚王说:“你说得对呀!虽然如此,不过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先生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一连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先生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u三声)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孟子》两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3.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该怎么教

        古诗文教学

        首先,应以“读”为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其次,应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 关键,语感有了,可以让学生对文言诗文无师自通。

        最后,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每篇诗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教师介绍,最好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这样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在古诗教学中我常采用“联想法”,即把作者凝练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效果还不错,你也可以试一试。

4. 如何让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充满趣味

        一、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力度:

        在学文言文前,先明确预习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们一读、二查、一质疑。一读指:读顺课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三质疑指:学生在自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上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一改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沉闷。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学生易学、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精讲深析,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如在教《刻舟求剑》一文时,我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几幅图画并附上文字说明,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如教《郑人买履》,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掌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熟读背诵,也要讲究趣味性

        《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做到熟读背诵,也要注意从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活板》时,让学生利用简单的道具来模拟活板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这篇文章的背诵要点,课文也就能轻松的背出来。如教《桃花源记》时,我采用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别扮成渔人、村中人、太守和刘子骥,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就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就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用趣味化作一缕春风,让贫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5. 写一个初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课后练习

        《春》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

        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四、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

        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

        (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

        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

        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

        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

6. 初一语文人教版下册文言文

        伤仲永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我的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也难了吧!"木兰诗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

        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当研究儒家经典做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的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非常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的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口技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障,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障内,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 *** 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 *** 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着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7.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

        桃花源记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湖心亭看雪/view/403502

       

        (二)跟庄子学技法

        1.成功的对比

        庖丁之刀的描写

        2.丰富的想象

        解牛的虚无,情节的虚无,不见诸于史书也不合常理的故事,读者竟能信以为真,足见作者想象的妙用和亦真亦幻、绚烂迷离的描写功夫

        3.铺叙和升华

        庖丁并非是“主”,而文惠君也不是“宾”,庖丁是对主题的铺叙渲染,而文惠君是对主题的升华虚构庖丁解牛的故事,实说庄子的养生之道

        (议论文的变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人物对话形式,巧妙完成道理阐释)

        (三)向庄子要思想

        1.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1)(养生或处世)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即顺其自然

        (2)(养生或处世)要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3)(养生或处世)要取其“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2.庄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谈一谈你的认识

        (1)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家思想

        (2)引入《养生主》开篇的一段话,作为分析依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这其实就是一种避世的、无为的、不讲求抗争的消极思想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本身价值: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伤失意的人们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疗法

        (3)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化消极为积极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掌握规律、顺应自然

       好了,关于“庄子二则教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庄子二则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