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赤壁之战真实历史_赤壁之战真实历史诸葛亮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赤壁之战真实历史_赤壁之战真实历史诸葛亮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赤壁之战真实历史”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

赤壁之战真实历史_赤壁之战真实历史诸葛亮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赤壁之战真实历史”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1.���֮ս��ʵ��ʷ

2.历史上赤壁之战存在吗?

3.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

4.有谁知道赤壁之战中真正的历史吗?

5.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和你熟知的版本差别很大

6.求赤壁之战的背景,影响?

赤壁之战真实历史_赤壁之战真实历史诸葛亮

���֮ս��ʵ��ʷ

       说到赤壁之战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战役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在演义还是在一些评书里面,大家都会发现这个战役还真的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简直就是把一些人给神话了,这里面的人物有一位就是诸葛亮了,但是很多人也许明白了,那就是这些都太神话了,那么真正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得极为精彩。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

曹军南下,刘琮投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他一方面积极在邺凿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另一方面抽调张辽、于禁、乐进等军队向南移动,积极准备南征。同时,令马腾及家属迁居至邺以为人质,以减轻西北压力。(局势大致如下图)

       同年七月,曹操开始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九月,曹操率军滴答新野,刘琮投降曹操。

       驻军于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樊城南逃。曹操率军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经逃走,于是率军五千前往追击,双方在长坂坡展开激战,刘备丢妻弃子慌忙逃窜,曹操俘获大量人马辎重,后追至当阳桥,由于张飞拆毁桥梁,这才停止追击。后曹操抵达江陵,大肆封赏功臣。

孙刘联合,周瑜出兵

       江东方面,在得知曹操南下后,孙权派遣鲁肃前往探查虚实,却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则已经向南撤退。鲁肃找到刘备后,劝说其与孙吴联盟,刘备同意后进驻樊口。

       曹操从江陵出发后,诸葛亮与鲁肃前往江东见孙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孙权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对策,此时曹操战书也送达了东吴,东吴官员却大多主降,只有鲁肃主战。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召回了周瑜,在周瑜的劝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合军一处,逆水而上,抵达赤壁,赤壁之战爆发。

赤壁初战,火烧乌林

       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赤壁之战,二是火烧乌林。

       赤壁初战:曹操一方由于大多是北军,不识水性,水师主要以荆州水军为主,于是曹操将军队分为水陆两军。中央水军沿江而下,而陆军则分南北两岸,与水军一同行动。

       孙刘联军抵达赤壁后,与曹军相遇,此时曹军内部瘟疫横行,而新编水军及归附的荆州水军又协调不力,军队战斗力不强,因而被周瑜打败。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将军队“引次江北”,与北岸的陆军汇合,将战船停靠在北岸乌林一侧,一边操练水军,一边等待良机。

       周瑜也知道曹操的主力其实是陆军,因而在击败曹军水师后并未追击,而是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操隔江对峙。

       火烧乌林:曹操为了应对北地将士不习水战的问题,于是将舰船首尾相接,这样人马行于船上便如履平地了,他陆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

       在得知曹操将战船连接起来后,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于是,东吴方面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易燃之物,又浇上火油,外面裹上帷幕,上插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之后,黄盖送信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当时东南风急,黄盖于是率领船队驶向北岸,在距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十艘快船同时点火,火船顿时像箭一样射入曹军舰队,风助火势,曹操舰队顿时燃起大火,甚至蔓延到了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赤壁之战后续

       曹军动向:曹操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个灰头土脸,周瑜则率领精锐战士紧追不舍,曹军行伍混乱、士气全无,顿时被杀伤大半。曹操率领残余人马从华容道撤退,周瑜、刘备则率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

       曹操回到江陵后,害怕由于赤壁失利而导致后院起火,连忙独自返回北方,留曹仁、徐晃继续留守南郡,文聘驻守江夏,后又派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

       东吴动向:曹军战败后,孙权亲率大军向北进攻合肥,却因中计退兵。周瑜则率军与驻守江陵的曹仁隔江对峙,另遣甘宁攻向夷陵,曹仁则同时分兵围攻,甘宁求救于周瑜。周瑜于是和吕蒙前往营救,以凌统断后。甘宁之围被解后,东吴军队围攻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却反被曹仁两次突入包围圈救出。

       之后,周瑜与曹仁多次大战,周瑜更是亲自跨马上阵,却被流失射中右肋,身受重伤,于是退军。

       刘备动向: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上表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则南下谋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以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部,而其中以刘备占地最广。(如上图)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其实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而“连环计”也并未发生,蒋干被派去说服周瑜发生在赤壁之战后;至于“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则是虚构的。

历史上赤壁之战存在吗?

       

        1、史实中的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经典战役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随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利用火攻,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一役,曹操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增,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它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多部正史中,都有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

        《三国志》中有诸如“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等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

        而《资治通鉴》中的“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等内容也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全过程。

        总体而言,正史因为其自身特点的要求,一般而言对赤壁之战的记述都是比较客观、准确的,没有过多的个人感情投注于其中,所以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褒贬,想了解、研究赤壁之战史实的朋友们,还是最好先读一读正史。

        2、小说中的赤壁之战:天才云集、英雄辈出的魅力战争

        赤壁之战是小说《三国演义》的重头戏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

        尽管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罗贯中在编写时融入了大量的个人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大有区别。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罗贯中用了第四十三回到五十回,总共八回的笔墨对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全过程进行了宏大的铺陈和描绘。

        在这段精彩纷呈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罗贯中着重写充满魅力的人、写战争中的谋略天才和肝胆英雄,而不着重写战争过程本身,他习惯于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从而使智谋成为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赤壁之战这一段,真正描写战场厮杀的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

        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智谋。

        面对强大的曹军,谋略过人的诸葛亮和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

        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

        周瑜则向孙权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

        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

        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瑜亮二人“知彼”。

        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

        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

        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

        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

        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

        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

        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费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

        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

        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也就是优势与劣势相互之间的**。

        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

        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虽然都强调赤壁之战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描写的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之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三国志》讲求精确地回复历史的原貌,而《三国演义》强调的是戏剧性,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作支撑。

        以从曹军的数量为例,《三国志》中陈寿说曹军有二十几万人,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制造出敌强我弱的紧张情绪,曹军摇身一变就成了八十三万。

        还有在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表现上,在褒刘贬曹的大氛围中,《三国演义》也极尽夸张之能势,把他描述成了一个近乎于妖人的神人,这样的超级偶像级的诸葛亮是不可能出现在忠于史实的《三国志》中的。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a.曹操无力南下:赤壁大败,使曹军损失惨重,从此曹操无力南下,只好专营

        北方.后曹操於建安十六年将兵进入关中,驱逐了韩遂及马腾之子马超.建安二

        十年,曹操又出征汉中,击败了张鲁,并徒汉中民八万口於洛阳,邺等地.

        b.孙权保住江东:孙权经此一战,江东之地位益形稳固.他一方面向长江中游发

        展,从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一方面则向东南地区扩张.

        c.刘备进取益州:赤壁之战使刘备保存了实力,战后他立即乘机占领荆州诸郡.

        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益州,消灭了刘璋的势力.建安二十四年,备又从曹

        军手里夺得汉中.后来荆州虽被孙权所控制,但刘备在西南的地位已日趋巩固.

        这样,三大割据范围已经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业已形成.(注一)

        三.曹操的军事思想与谋略

        曹操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军旅中度过,长期的战争实践使他累积了丰富的战

        争经验.他也向孙武,吴起等先秦军事家学习,而成为一位具卓越军事才能的统

        帅.

        01. 诡诈

        曹操用兵特别注意「诡诈」的功夫.官渡之战中,小利诱敌诛文丑,伪装袁军袭

        乌巢,终於打败强敌袁绍,都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很典型的例子.

        02. 集中兵力

        集中使用兵力也是曹操的特点之一.迎帝许都时,曹操兵力虽少,但他懂得不使

        兵力分散,杀吕布,消灭袁术,驱逐刘备,摧毁袁绍,打得极为精采.

        03. 挑拨离间

        分化瓦解,挑拨离间也都是曹操用兵的办法.对付袁氏兄弟,他就采取了让他们

        自相残杀,然后乘机攻取的战术;对付马超及韩遂,则分化瓦解,再各个击破.

        曹操在运用战术时,都能由实际情况出发,又贯彻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

        原则.另外,他也注意倾听谋士们的良策,汲取他们的智慧,因此往往能订出正

        确的作战计画,而克敌制胜.

        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地位分析:三国鼎立是我国历史自秦统一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

       存在是存在的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 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

       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

       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所以,黄盖的火攻船,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而可以利用侧向风。加之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

       退一步说,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倚仗水力,而不是风力。

       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

       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

       事实上,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张允的时候,只论及二人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第一个跳出来劝刘琮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蔡瑁、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也得到了封赏,却实属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

       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

       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战争真相的探寻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经无从考证,就算是更为客观纪实的《三国志》所谈及的赤壁之战,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历史故事。 来源:《文史参考》

有谁知道赤壁之战中真正的历史吗?

       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当时,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意图消灭孙权和刘备。然而,在赤壁一带,孙刘联军成功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并利用风势火攻,将曹军击败。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周瑜在南岸布置了大量的草木柴禾,然后命令士兵们点燃它们,制造出浓烟和火焰。同时,他还利用东风,让火焰顺着风向烧向曹军的战船。最终,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北方。

       此外,真正的赤壁之战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例如,在战斗中,孙刘联军采用了“借刀杀人”的策略,暗中与荆州牧刘表通好,引诱曹操北上攻打荆州,从而分散其兵力。这种策略非常成功,使得曹操不得不分兵应对荆州的攻击,从而削弱了他的实力。

       综上所述,真正的赤壁之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和你熟知的版本差别很大

       当然有啦

       实际赤壁之战主力是东吴,当时的刘备还是非常弱小的.

       赤壁之战的总都督也是周瑜.

       这是我所知道的

       下面是我帮楼主知道的一些资料

       战争分析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A《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应该还是只有原实力。

       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华容道——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相关疑问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三国志·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根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记载说:“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注一)《三国志·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注二)《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 (注四)《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注五)《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注六)《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国志·周瑜传》: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八)《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注九)《三国志·刘表传》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注十)《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注十一)《三国志·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注十二)《后汉书·献帝纪》: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资治通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具体请楼主看/view/22710.htm?fr=ala0_1_1

求赤壁之战的背景,影响?

       

        赤壁之战 ,发生于公元208年,号称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一场战争。

        然而,我们对于赤壁之战的了解,一般仅限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庞统献连环计、火烧赤壁、苦肉计、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等等.......

        不可否认,罗贯中把这些故事讲的的确非常精彩。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和真实发生的 历史 事件总有些不符之处。

        那么, 历史 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就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对“赤壁之战”的真相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剖析。

        一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直截了当的回答:当然是因为他中了周瑜和诸葛亮的“火攻”之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烧赤壁”。

        没错,火烧赤壁的确发生过。但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落败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遭到了火攻。或者说,火攻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是根本原因。

        按照史书记载,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因此在军队中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这一点并非妄言,而是在史书中有非常多的证据。例如,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就有记载:

        意思是说,曹军顺江流直下,和周瑜统帅的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两军还没交战,此时曹军中已经染上了瘟疫。连战争获胜一方的传记中也承认了这场瘟疫的存在,说明此事并非虚假。

        另外,史书里也记载了这场瘟疫的严重程度,《吴主传》中说:

        由此可见,曹军中有大半士卒是因为瘟疫而丧命,而不是被火烧死的。在瘟疫横行之下,曹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才是导致赤壁战败的首要因素。

        那么,曹军当时到底得的是什么瘟疫呢?

        我们知道,赤壁位于江汉平原一带,根据考证,长江一带流行一种名叫血吸虫病 的传染病。从北方而来的曹军,很有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大面积的感染了血吸虫病,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才输掉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是哪里?

        很多人肯定会说:赤壁之战,当然是发生在赤壁啊。

        没错,按照我们一贯的认知,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当然是在赤壁,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 ,位于长江的南岸。

        但是, 历史 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其实发生了两场战争。第一场战争的交火地点是在赤壁,这点没错。而第二场,也就是著名的火烧曹军战船一战,其实是发生在长江北岸的乌林镇 (今湖北洪湖)。

        关于第一场战争的具体经过,《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

        这段意思是说:曹操从江陵顺江流直下,和孙刘联军相遇在赤壁。两军在江面之上相遇,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第一场遭遇战。

        由于曹军当时已经感染了瘟疫,战斗力下降,所以曹军败退,停靠在了长江以北的乌林镇。而孙刘联军则停靠在了长江以南的赤壁一带。

        就这样,两军以长江为界线展开了对峙。紧接着才有了第二阶段的战争,也就是孙刘联军使出了火攻之策,由黄盖诈降,将火船冲入了驻扎在乌林的曹军舰队,最终大火蔓延,这才有了曹操的全面溃败。

        所以,赤壁仅仅是双方第一场遭遇战的发生地点。而后来火烧的是江北的乌林,并不是江南的赤壁。因此,“火烧赤壁”一说并不完全准确,而应该是“火烧乌林”。

        这一点,在《三国志》里中还有非常多的佐证。例如《程普传》中说:

        还有《吕蒙传》中也说:

        这些都可以证明,乌林才是真正的“火攻曹军”的发生地点。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很经典的剧情:

        诸葛亮和周瑜商量破曹之计时,两个人各自把计策写在了手上,最终摊开手掌,发现两人手上都是写的“火攻”二字。

        后来,诸葛亮还曾专门写过一句话,叫做: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相信很多人对这段剧情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火攻”的计策就是诸葛亮和周瑜想出来的。

        这样的话,的确神化了瑜、亮二人。但是,这却对另外一个人有些冤枉,他就是黄盖

        因为,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提出“火攻”建议的,不是瑜亮,而是黄盖。

        有人可能会问:有没有搞错?黄盖不是一个武将吗?充其量是个配角,怎么可能会想出这么高深的计谋呢?

        我要说,这一点也没搞错。黄盖虽然是个武将,但的的确确是他提出了火攻之计。这在《三国志》中也有很明确的记载。

        例如《黄盖传》中曾记:

        所谓“建策”,就是提出计策的意思。

        另外,《周瑜传》中也有佐证:

        可见,黄盖才是真正的“火烧曹军”的发明者,而且他不仅发明,还亲自付诸了实践。他诈降曹操,并在船中散满了火油和薪草,点燃了曹军驻扎在乌林的大本营。

        所以,火烧曹军之功,应该算在黄盖头上。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火攻之计是黄盖提出来的,那诸葛亮当时在干嘛?他是否也参加了赤壁之战呢?

        首先要说的是,当时诸葛亮的确也在前线军营之中。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这段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屯兵于夏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面见孙权,讨论联合抗曹之事。当时孙权在柴桑(江西九江),听到诸葛亮的游说之后很高兴,所以派周瑜等人率军前去和刘备汇合,一同抗曹。

        所以,诸葛亮随着周瑜一同来到了赤壁前线,当时也在军中,这点是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诸葛亮到底为赤壁之战做出了多少贡献?

        首先,“火攻”之计不是他提出来的,而是黄盖,这点刚才我们已经说了。

        其次,“草船借箭”根本是一件子虚乌有的故事, 历史 上压根没有发生过,史书中更没有记载。

        第三,“借东风”一事也完全不可能。史书记载:当时江面上的确是“时风盛猛”,也就是风很大。但这绝对不可能是诸葛亮用法术借来的, 历史 上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普通人,根本不会呼风唤雨。

        最后,赤壁之战结束时,周瑜也并没有打算杀死诸葛亮,当然诸葛亮也根本没有逃跑。事实上,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联军的第一要务是追击曹操,并且抢占南郡,根本没时间起内讧。周瑜压根没这个心思,也更没有这个权力。

        鲁迅先生曾说:“诸葛亮智而近妖”。 意思是罗贯中把诸葛亮描写的太神乎其神了,不仅能未卜先知,而且还能呼风唤雨,占卜星相,完全有点像个妖魔。

        细细一想,这句话的确有些道理。因为 历史 上真实的诸葛亮就是个普通的文臣,并没那么大的本事。

        在小说里,赤壁这一段的戏份完全被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抢了,好像跟刘备 完全没什么关系。刘备就像一个看客,高卧后方,目睹了整个战争的发生。

        但其实,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刘备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按照孙刘联军投入的兵力来计算,东吴一方派出了三万人,而刘备则集合了关羽和刘琦属下的约两万兵力,总共大约五万。五万之中,刘备占了四成,比例并不低。

        其次,《三国志.先主传》中说:

        这说明,赤壁之战时,刘备带领着关、张二人亲临战斗一线,并没有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躲在后方当一个旁观者。

        最后,在曹操溃败时,刘备还亲自率军进行追击,一直追到华容道上。所以,曹操在华容道并没有遭遇到关羽的拦截,而是一直在逃避身后紧追不舍的刘备。

        这一点在《山阳公载记》中也有记载:

        按这段史料的描写,参与烧船的是刘备,在华容道上追击曹操的也是刘备,他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归纳总结一下整个“赤壁之战”的真相:

        1.曹军中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很有可能是血吸虫病,直接导致了曹军战斗力的下降;

        2.赤壁之战中发生了两场战役,第一场是双方在长江的赤壁一带遭遇,曹军由于瘟疫而兵败,退兵驻扎在江北乌林。第二场则是黄盖献诈降计,火烧乌林成功;

        3.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亲临一线,亲自上阵,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反,诸葛亮的作用反而被罗贯中无限夸大了;

        4.还要补充的是,除了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剧情是虚构以外,庞统献连环计、蒋干盗书等剧情其实也都是小说虚构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当然,说以上这些,并不是在否定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描写的确经典绝伦,引人入胜,让中国人爱上了三国,爱上了那段烽烟四起的 历史 。

        然而, 历史 就是 历史 ,事实就是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小说中描写的精彩,就忽略了 历史 的事实。还原一个真实的“赤壁之战”,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三国,品味三国。你觉得呢?

       战争资料

       战争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之战遗址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赤壁之战真实历史”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