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_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是什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_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是什么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1.夜发清溪向三峡下一句
2.峨眉山月半轮秋,下一句是什么?
3.夜发清溪向三峡的下一句是
4.峨眉山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下一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半轮秋,下一句是什么?
原作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
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渝州。
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一团一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苏轼在《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苏轼从小就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因此他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体会也自然会深刻于山外之人,可以想象得出,这首诗一定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很多鲜活明晰的记忆。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qián)为县峨眉山附近。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这句诗实际上是写了一个过程,即在什么时间,从何地出发,又去往何处。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离故乡渐行渐远,沿岸山重水复,那半轮秋月时隐时现,最后,终于看不见了。作品写到这里,诗人对家乡的惜别之情和思念之意表现得可谓是跃然纸上,淋一漓尽致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了,就让我这样在思念与惆怅中顺流而下,来到渝州。我们知道,在诗人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明月相伴的,但峨眉山不可见了,平羌江也不可睹了,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故乡之月,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啊。
借物寄情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流露于字里行间的都是依恋家乡、思念家乡的深情,从离乡时“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眷恋与不舍,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的无奈与惆怅,表面是写“峨眉山月”,实则是在抒写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应该说“峨眉山月” 在这里只是诗人借以倾吐心绪的一个情感寄托的物件而已,诗人写的是秋月,思的则是故乡。
夜发清溪向三峡的下一句是
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二、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1、夜发清溪向三峡的下一句是:思君不见下渝州。
2、夜发清溪向三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该诗大意: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峨眉山为背景,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描绘了峨眉山月色之美,以及山月与江水相互映照的绝妙景象。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优美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故乡和过去的深深怀念。
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则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诗人离开故乡,乘船远行,前往渝州。在这个过程中,他思念着故乡和友人,却无法再相见。这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让人深感诗人的真挚和情感深沉。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故乡美景、抒发离别之情的佳作。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恰当的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表达了人类对故乡和友情的普遍情感,因此深受读者喜爱。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描写手法:
1、自然景观的描绘:李白在诗中巧妙地描绘了峨眉山的月色和江水,创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他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影入平羌江水流”等词语,将峨眉山的月色和江水的美妙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深深眷恋。
2、情感抒发的表达:李白在诗中通过离别的情节,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他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等诗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离别情感。这种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和内心世界。
3、诗歌节奏的把握:李白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具有音乐美感。他运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紧凑的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流畅、和谐的美感。这种节奏的把握不仅使诗歌具有韵律美感,也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好了,今天关于“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上一篇:搔字组词